国学典籍:告诉你“鬼”从哪里来

作者:佚名发布日期:2016-08-17

「国学典籍:告诉你“鬼”从哪里来」正文

鬼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它一直流传在民间人们的口中,似乎遇到什么奇怪异常的事情都会说是"撞鬼",鬼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呢?今天趁着鬼节壮胆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国学典籍中记载的那些鬼。

作怪之鬼神,权在自己

在我国古代小说中,对鬼的描写比较常见。

鬼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性思维模式和信仰意识的体现,正如明人方以智在《物理小识·神鬼方术类》所言:

"何神乎?积想不已,能生胜气,人心无形,其力最大,是也。故曰:有体物之鬼神,即有成能之鬼神,即有作怪之鬼神,权在自己。"

由于原始宗教的思维模式作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关于鬼的观念意识,即人死后,生命力在另一个世界得以继续,这就是传说中的"鬼世界",也俗称阴间,也就是和自己的思维有关。

鬼和自己的思维想法有关

鬼和自己的思维想法有关

鬼即是祸,伴随灾难而来

鬼,为何而来?在国学典籍《入境庐诗草·逐客篇》提及:"鬼蜮实难测,魑魅乃不若。岂谓人非人,竟作异类虐。"

说明鬼入人间一般都有行为意图可寻,且在不同的故事中,不同的鬼的行为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鬼即是祸。民间不是个词"撞鬼"吗,多用在自己倒霉走衰运的时候,就会破口说"真是撞鬼"。所以,一般说来,鬼的出现就预示着灾难的到来。

撞鬼

撞鬼

《述异记·吕光》讲述的便是有鬼当街大叫,预言当权兄弟相杀、百姓遭灾的故事。鬼的这种预言行为是 对人们"物异带来灾祸"观念的一种强化。

也就是说,通常人们看到一些不合常理的异象时会产生大祸临头的想法,却无法具体获知灾祸的确切信息,而鬼是具备灵 性的个体,它可以将这种灾祸的具体信息提前告知。

《稽神录·朱延寿》里就有两个"青面朱发青衣"的索命鬼。这类鬼往往狰狞恐怖,肆虐地与人作祟,企图夺人性命,是最不受人欢迎的鬼,也是鬼中的大多数。

人鬼情未了,人鬼相恋

人鬼情未了,鬼的出现一般来自于"情",女鬼聂小倩就是个很成功的形象。

人与异类的婚恋是颇为常见的叙事主题,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人们在梦幻以及想象中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宣泄自己的欲望。

在我国古代社会,伦理思 想对人性产生束缚和压制,让人们的欲望难以发泄,但通过人与异类的相恋、交合使得这一缺失得以补偿。

人鬼思恋

人鬼思恋

国学典籍《列异传·谈生》,讲述陌生少女与寒士谈生交好,少女要求三年不以灯烛照其身体,两年后谈生违约,照出少女腰上已如人、腰下仍是枯 骨的样子,于是人鬼缘尽。

人鬼恋中最感人的是生死恋,这类主题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痴情女鬼的典型形象,诸如《搜神记》里的紫玉、《牡丹亭》里的杜丽娘、《红梅记》里的李慧娘、《倩女离魂》里的张倩女等等。

人鬼恋因其超现实性,往往可以尽情抒发爱情的自由本质,也是男性表达对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回归自然、奔放天 性的渴求。

鬼来报恩或是报仇

鬼报恩或是报仇,这点源自:在思想钳制十分严重的等级社会,很多鬼被赋予了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德则其人,不德则其鬼。"

鬼来报恩或者复仇

鬼来报恩或者复仇

(蒲松龄《问心集序》)《国语》中即有关于魏妾之父的鬼魂报恩的记载,此类传说在古籍及民间也比比皆是。鬼复仇更是极为常见的故事主题,比如冤死鬼:伯有被子皙、驷带杀害,其亡魂变为厉鬼进行报复(《左传·昭公七年》)。

国学典籍明代传奇《焚香记》中女主角敖桂英不顾一切地爱上落难书生王魁,并助其得中状元,之后却遭抛弃,敖桂英便自尽而死,冤魂变为厉鬼到阳间捉拿王魁复仇。

说了这么多,鬼从哪里来呢?还是离不了人的七情六欲。

说到底,鬼其实是人的另一面,以鬼事叙人情,所以人能做的,鬼都能做;人想做但不能做的,鬼也能做。为所欲为,大概便是鬼到人间的主要目的了,这几日鬼节,小编还是建议大家早早回家葛优躺,睡醒一觉后翻开新的一天。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