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今天应该如何纪念邓小平?」正文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官方正式、民间自发都在纪念邓小平。有朋友认真地问我:应该怎样纪念邓小平呢?我也认真思考了一下,窃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最重要。
今天的中国应重提“邓小平理论”
中国的发展一直是有理论指导的,从1949年发展至今,已经从最初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为十八大的最新表述――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中足见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
但想比于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十四大确定的“邓小平理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凡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中国多年的发展证明,邓小平理论应该是指导中国继续改革的理论。
而重提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中国的国内仍有人纠结于姓资姓社,网络言论上对“左”与“右”的争论甚嚣尘上,这些都说明,在中国,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仍然不够。
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在中国还不够
而今,中国共产党已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而十八大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也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要求党内全员尤其是党内的干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不断学反复学”,“温故而知新”,熟悉并正确理解它,在中国的发展中实践中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尤其是《邓小平文选》的第三卷是邓小平理论的精华所在,是经过邓小平本人认真审阅过的。还有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逝世前,历届党代会政治报告和重要的中央全会文件,也都经过他审阅,体现了他的思想和理论。十八大政治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入改革的决议,也是符合邓小平理论要求的文献。
实际上,邓小平理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建设实践结合起来的创新理论。因此要准确理解邓小平理论,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了解当代世界和认识中国的国情。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劳动、改进工具、利用自然资源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生产劳动中结成各种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不断前进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适应。当先进生产关系适应时,会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时又必然严重阻碍生产力前进,先进的生产力必将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开拓新的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不同的生产方式表征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基于上述的阐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形态――原始野蛮社会(采集狩猎社会)、奴隶社会(畜牧农耕社会)、封建社会(农业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社会)四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评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性的伟大进步,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像魔法般地呼唤出空前的生产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又剖析了资本主义仍是一个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并越来越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将不可避免地为新的社会所代替。这个新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不随人意志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也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人们普遍怀疑社会主义的情况下,邓小平仍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所在。
当代世界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的论断是:自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一百多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复杂而深刻的程度是前人难以预料的。特别二十世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的新纪元”;前半世纪资本主义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都是震撼历史大事件。然而,真正划时代的事件是工业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到了尾声,人类进入了西方学者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20世纪中叶,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掀起了一场比当年工业革命更广泛更深刻的新产业革命。知识和信息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生产知识和信息的科学研究成为新兴产业,并通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彻底改造了传统产业。科学研究产业化并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美国硅谷就是一个典型。科学研究业可简称“科业”。新的产业革命正是“科业革命”,而全新的科业社会,正在代替走到了尾声的工业社会。
科业社会最根本的标志是1956年美国社会从事科学研究及其服务的脑力劳动者――白领(知识分子)首先达到人数(占50.2%)超过蓝领,脑力劳动成为了人类主要劳动,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主体劳动者,这在几百万年人类发展史上是首次,真正是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在“后工业社会”中先进的科技生产力,不断造就着新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当年预见的那样,“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母体中诞生成长”。科业社会将是社会主义无可争辩的产业基础。
邓小平当初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第一位的现代化;他重新出来工作后首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把科技和教育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战略等等,以及此后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当代世界的精辟概括。
然而,中国国情又是怎样的?“一穷二白,人口众多”;“地大物缺,发展十分不平衡”;“七千万流散全球的华侨”等,邓小平作过诸多类似的概括,无非说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当经济发达的先进国家正在向科业社会迈进的时候,中国为什么还是一个十分贫穷落后(人均GDP只有3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除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武力的和其它形式的侵略掠夺外,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制度层面看,中国有两个独特的国情起了决定作用。
一是深厚的农业社会基础。“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虽然经过了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古老中国大门,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封建王朝,1919年掀起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及随后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后运动等折腾,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基本未变。
1978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伊始,仍然是一家一户全能农艺的小农生产方式,宗族群居的农民作为一个阶级的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90%。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时至今日中国农业人口仍在60%以上,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过半,中国社会仍处在农业社会的巨大阴影之中。
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政治、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都留下了农业社会或封建社会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在中国,孙中山和蒋介石发展资本主义都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的任务也很艰巨。
第二是苏式社会主义的巨大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先例是苏联,不难理解中国的基本方针实行“一边倒”,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式社会主义模式是:经济上全民共有(国有)制和政府计划经济运行;政治上共产党领袖专制独裁,实行“阶级斗争为纲”;文化上领袖意识形态垄断。
但正如邓小平一直坚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中国“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从政治上、文化上宣告苏式社会主义的破产,而且把中国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九十年代苏联亡国标志苏式社会主义彻底崩溃。回顾历史,苏式社会主义本质上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早就批判的农业社会主义。它也反对资本主义,甚至反对得比社会主义还激烈,可那是为了恢复封建主义失去的天堂。由于苏式农业社会主义打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利用政权力量长期垄断“科学社会主义”名号,自封唯一正宗社会主义七十多年,使它在中国的影响力至今仍不可忽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姓社姓资”的争论不休,争的就是一些人念念不忘苏式社会主义,这种争论严重干扰了中国的发展。至今这种争论还不能说已经是彻底平静。
邓小平在统观全局之后,确定了社会主义历史方向,同时又“解放思想”吸纳了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的成果,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渐进地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就是加速推行工业化并进一步走上科业革命,彻底去除农业社会及其一切影响;就是不再提苏式农业社会主义,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了过去的计划经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代替单一国有(全民)所有制垄断,社会主义民主代替了领袖崇拜的独裁专制……,一切按照“有利于国力增强、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提高和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看准了,就大胆干”“发展才是硬道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应该说,是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理论。
纪念邓小平就应该继续改革
纪念邓小平不是一般地怀念故人。怀念伟人,最重要的是继续邓小平开始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首先,要更多地“解放思想”。不再用农业社会的封建文化和小农小生产意识观察问题;不再相信苏式农业社会主义。改革和政策要符合邓小平阐述的“三个有利于”,并且要兼顾。不能片面强调“民生”,宣扬“不患穷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分配等,这其实是前面提到的农业社会主义的“小农意识”。而“反哺”“扶农”等政策本质上也是 “共产风”,其结果往往是维持落后的小农经济、破坏工业化、延缓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也都是农业社会主义的特征。因此在农业和民生问题上,应该回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创新改革,一步步推进。
第二,改革就是除旧创新。清理旧的政策、法律、制度是开拓创新改革的第一步,否则改革寸步难行。当今什么是“旧的”?破坏和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因素是“旧”。旧的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影响是一方面,改革后一些不合理的新政策、新法律是另外一个要废除的。一个例子是前几年制定的《劳动合同法》,恢复了计划经济下劳动者终身制,但却不是激励而是阻碍劳动者创新创业,养懒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第三,改革与否要看政策是否执行。国务院下放或取消数以百计审批权力就是良好的开端。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大多数内容还远没有落实,甚至一些舆论和一些政策反其道而行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关于农业体制改革、土地流转、资本进入农业等内容在今年一号文件都没有充分反映,就是突出一例。执行三中全会决议,应该像习近平同志最近所言:“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要走出农业社会和苏式农业社会主义的影响,完成走出工业化和进一步的科业化的任务,并不容易。
按照邓小平当年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的目标:即国民经济翻倍进入新世纪,已经超前超额实现了;第二步,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框架建成,时间相当紧急了。第三步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经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和发展,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党要牢牢记住邓小平接下说的话:“只有到那时我们才可以说是真正搞了社会主义,才好谈社会主义优越性,”其实时间已不很充裕了。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曾任曾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