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逸儒:从台湾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作者:蔡逸儒发布日期:2013-11-16

「蔡逸儒:从台湾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文

历史有时还真是充满了巧合。11月9到12日,中共在北京召开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商讨国家未来发展大计,举世关注。11月10日,中国国民党在台中召开第十九届全国党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当然兼任党主席,场外抗议不断,大家关切的仍是马、王之争。两岸、两党的格局大小、视野的纵深宽窄及影响力的大小立马可判。

由于中共向来是在一中全会中确定党的最高领导阶层,在二中全会中推选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的领导阶层建议名单,在三中全会中则是确定新的领导班子的重大执政方略,所以三中全会理所当然的受到各界瞩目。揆诸中共近代发展经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尔后几十年的发展设定了明确的方向,而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则更进一步确定了市场经济,最后使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如今中共已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社会上各种矛盾与危险也在积累之中,进一步的改革同样为各界所企盼。

根据大陆官方媒体报道,这次关键性的全会重点在于全面研究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媒体特别提到五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改革纲领,甚至一度还有所谓的“383改革方案”,让外界议论纷纷。但总体而言,大家都认识到,习近平主政下的这次“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而且这将是习李体制的施政蓝图,其结论不但将悠关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大陆的发展方向。对此,各界在关切理解这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各种阻力及既得利益的反弹必然接踵而来,但仍期盼中共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用理性渐进的手法,逐步的在各个层面,尤其是要缩小贫富差距、落实依法行政,追求社会正义、严格惩治贪腐、改善民生环保问题做出一些具体的成绩,让人耳目一新。多做实事,少讲空话才是正道。

会议结束之后,各界留意到这次会后公报提到改革共计59次,发展37次,市场22次,这和过去几次三中全会的提法已有明显的轻重不同,由此可见习近平推动改革的决心绝非说说而已。经济发展与市场导向当然仍然是共产党必须努力的目标,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及制度建立势必为习近平未来施政的重中之重,北京未来在社会治理方面恐怕更会加大力度,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也可期待。对此,我们抱持肯定、鼓励的态度,认为这是一个正面,而且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过,比较美中不足的是,公报中完全没有提到所谓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而中共加强管理,整社会治安是不是会对社会氛围造成负面影响也还有待观察,难怪会有台北媒体认为,中共未来仍将采取政左经右的政策,也就是政治保守控制,经济自由竞争。对与不对,各界自会有所评断。

坦白的说,大陆的改革其实正与危机赛跑。就如同多年前美国《纽约时报》的一幅漫画,中国就像一个头发着火(问题丛生)的壮汉,不跑(改),火烧的头疼,最终是会要人命的;但跑(改)的太快,气流会引来更大的风,这又会让火烧的更大,最后还是会要出事。所以北京只能以不疾不徐的速度,不断的往前奔跑,既然不能把火完全熄灭,它就只能尝试把火势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既要不让火烧的自己头疼,又要确保不让火势变大。这当然不是个简单的工作,此之所以中国大陆要一再强调,北京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与国内环境,追求中、高速度,或至少是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数字,并且利用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时间,透过渐进改革的方式来逐步解决大陆内部丛生的各种问题。这既是一种长期战略发展的考量,也是一种短期现实生存的必要抉择。

从台湾的角度来看,我们理解全方位的改革有其一定的难度与风险,大陆不能不改,但也不能乱改,戈尔巴乔夫式的震荡疗法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开放与竞争,法治与安定,但维稳不能成为抗拒或拖延改革的藉口,中共当局当前确实应该努力排除各方既得利益的羁绊,与其被动或被迫改革不如主动为之,但改革的方法仍然要循序而渐进,以有限的资源和能力,抓大放小,把握重点,由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硬性的威权走向柔性的威权,及时回应民意的期望,健全法治,澄清吏治,尤其是要在住房、医疗、教育、户籍、社保,环保、食卫方面满足民众卑微,但仍属合理的要求,把中国大陆建设成全面的小康社会,让理想的中国梦与现实的生活能够充分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习、李体制的最大挑战。

笔者乐见中共把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方法,好好的追求经济增长、推动体制改革、让人民早日过上更有尊严、更幸福快乐的日子。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所教授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