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电子选票尚不完善――“两会”日记(3月11日)」正文
会议已经到了尾声,今天下午要投票选举政协主席、秘书长等,这两天都在走程序。程序上都是先提名,然后主席团举行会议通过,交到小组讨论,主席团通过名单后,最后大家投票。首先政协要有程序的民主,然后再怎样把实质的民主不断改善和扩大,也要考虑清楚。这应该包括一些细节。
比如说选票上的细节。应该要选的人比较多,所以分成两张选票,一张是选政协主席,秘书长,一张是选常委,采取的办法是等额选举。选票上每个人名字下面,有赞成、反对和弃权三个选项,如果不反对不弃权,不需要在上面涂任何东西,就被认为是全部赞成,因为是电子选票。也就是说,选票发下来,你如果是全部赞成,就不要动笔,直接把这张选票投回票箱,就行使了全部赞成的权力。如果有反对、弃权,或者想另投其他人,那就要动笔了。这在程序上也不能说是错的,都是属于自己选择。但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就会产生具体的问题。比如人家都不动笔,我坐在那里拿一支笔涂写,就明显地向周围人显示,我是有反对或者弃权的,或者有另选的。当然,作为委员本人来说,这也堂堂正正,我在行使我的权力,但这会影响有些委员行使权力。比如他也会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让别人产生不好的印象。既然是无记名投票,就要保护投票人无记名的权利。现在虽然还是无记名的,这样的细节设置,还是不完善的。尽管这节约了时间,毕竟三百多个候选人,涂一涂也很费事,万一涂错了,还会影响真实意愿的表达。但是换一个角度讲,如果每个人名都涂上一遍,也会更加真实地表达选举人的意愿,我认为也是有好处的。还有一些地方选举听说更加离谱,如果选举人觉得这个地方不自由的,可以到另外的密闭的小房间去行使选举权。这更明显了,谁去小房间,就表明谁会投反对票或弃权票。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投票人的压力。在中国的现状下,包括在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里面,惯性的思维还是拥护的是主流,有意见的还是少数。这特别会让那些刚刚担任委员的人产生顾虑。这些细节还是应该更加完善。主持人也说,希望下一届更加完善。那么我希望这个细节能改善一下。
现在两会提案的数量相当多,每次开会都有好几千件。根据提案审查委员会公布的情况来看,的确像我所讲的,有大量的问题本来就应该是政府做的,属于小的具体的建议。我倒觉得提案审查委员会今后应该加强审查,把一大批不涉及到政府大的方面的事情,降格为建议。这样可以使政府集中精力办好真正的提案。当然这些年已经把一些内容作为具体的建议来处理了。我有的虽然以提案的形式提出来,但也只能作为建议。如我提的“宪法修正案”的建议,我只是建议人大去实施,因为政协本身是没有这个权限的。我以提案的方式去提,如果被作为建议,我也没有意见,只要把我这个建议转到人大就可以了。有些提案可能涉及到中国执政党,也不应该提提案,应该提建议就可以了。这主要涉及到政协正常的功能怎么合理发挥的事,把不属于政协功能范畴的事放很多进去,那确确实实的主要功能反而会受到影响。毕竟,提案跟建议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提案是规定一定要有答复的。具体的建议,就不一定有答复了。按道理,具体的建议,政府也会来和你沟通。但是实际上要么就是没有答复,要么就是“你的意见很好,但现在还做不到,我们正在研究”之类的答复。但为什么提案审查委员会把提案的范围放得很宽呢?就是这样会上这些提案能得到答复。这也是为什么提案审查委员会把提案的范围放得很宽的原因,这样会让这些提案能得到答复。
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政协有,其它部门也有类似的问题。中国的上访是世界奇观。那么多的上访,上访的内容,大多是政府的主管部门应该解决的,但解决不了,才让上访者想告到上面去。也有的是司法部门已经判决了的,上访者也要去上告。我不否认,上访者中,有少数人不正常,非常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但也有些领导越过了原来的政府,对待上访者,对上访者产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有些领导为了表示重视,经常有些批示,批示的内容推翻了原来政府的做法,有的为了息事宁人,去满足上访者过分的要求,这样就产生了有大量上访者的效果。我们有些政协委员也能收到类似的要求。比如我的微博上,一直有这样一个人,要求我为他伸冤。我没法对他调查,政协委员不具备这个权力。另外,这个事已经有法院的判决了。这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各级政府、各级法院,他们正常的功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他们缺少一种权威。比如说,一个事情如果政府已经解决好了,但访民再提出来,有什么办法让这件事情到此为止呢?又比如说法院,一件事已经终审了,终审后,应该坚持。但如果真的判错了,应该向最高法院提交,要求改判。有时则是判对了,但法院没有这个权威坚持下去,往往有一个领导的批示,或者因为这个事情影响太大了,而采取一种息事宁人的做法,缺少真正的权威。
昨天在讨论“两高”的报告时,我又重提了“聂树斌案”的问题。根据媒体的批露,已经很详细了,这是个错案,为什么这么多年,到现在还不纠正?这种案子不纠正,不仅是对法律的藐视,而且会引起更多的社会矛盾。我在会上第二次提这个事,是因为,在上一次政协会议期间,有朋友希望我秘密会见聂树斌的母亲,他们准备把她在“两会”期间秘密带到北京来,让我去会见,让媒体报道。我当时拒绝了,在今天的中国,这不是正常的途径,而且这反而会让事情复杂化。尽管我认为聂母是值得同情的,应该要帮她平反冤案,安慰她作为儿子被错杀的母亲,但不能这样秘密地做,而是应该堂堂正正地做。据说,这件冤案之所以不能被平反、改判,是因为当初判这个案子的法官已经被提升到最高法院去了,据说是最高法院的审判委员之类的,所以这个案子已经那么明确了,到现在还解决不了。我是觉得,这个案子,要是里面真的还有隐情,还没有调查清楚,媒体报道都是错的,那你可以通过内部给你们政协委员一个解释,或者法院公开出来辟谣,说某某报纸登的不是事实,或者说还在调查中,不能像现在这样,都八九年过去了,还没有改判。这其实就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我当初去见她,见了她以后又通过媒体报道,那么这在“两会”期间肯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什么访民千方百计地在“两会”期间到北京来,并留在北京,为什么马路上除了交警指挥交通外,到现在为止,每个公交车站在车队经过时,都有两三个警察面对着公交站,据我所知,就是为了防止“访民”冲出来,我坐在车队里时都是看到过的。我也赞成,访民不要在“两会”期间来干扰,让代表们商量些大事,但是应该找找这些上访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就是长期以来,有些错案、冤案没有及时平反、改判。特别是这种具有全国、全世界影响的重大的案子,只有依法判案,才会让我们的法律有应有的权威。这样我们才能谅解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失误。中国的法律怎么样,不能光搞一些数据,而是需要这样的实例给大家最好的回答。
(注:本文经过电话采访,由葛剑雄先生口述,FT中文网编辑薛莉整理。葛剑雄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中国政协常委,今年再次担任中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