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苗:法治将为中共长期执政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付新苗发布日期:2014-09-15

「付新苗:法治将为中共长期执政提供制度保障」正文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共领袖毛泽东就被黄炎培问及如何防止人亡政息;进城之前,毛提醒他的同志说,"不能当李自成";90年代苏东剧变之后,中共能否继续执政又成为了一个疑问,邓公以攻为守,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度过了难关;最近有学者又提出了专制70年大限理论(即无论是南美非洲的军事独裁,还是共产党独裁,最多能撑70年)。中共执政很快就到70年了,能否挺住?怎么挺住?

习总给出了答案:改革和法治。

中国传统历史一直处在改朝换代的周期循环中,这是中央集权治理下传统农业国家的必然宿命。简单说,传统治理不可避免走向暴政,暴政必然产生暴民,暴民在合适的组织领导下就能推翻暴政,改朝换代,但新朝代依然会走向暴政,从而开始新的暴政-暴民循环。

暴政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暴政,即君王暴政,如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等;第二层次是官僚暴政,大多延续了两三百年的朝代在夕阳时期都是如此,吏治腐败,苛捐杂税猛于虎,最后官逼民反。因此,避免暴政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儒家仁政幻想依赖教化德育来避免暴政,显然过于天真。事实上,爱民如子的仁君和官员十分稀罕,因为他们都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有缺点或者说弱点。虽然君王还有保江山的历史责任,成为暴君的可能性不太大,官僚却与"长期执政"无关,其更关心短期利益,而不是长期执政的荣耀和责任。于是,潜规则盛行,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官僚暴政,即使有中兴之主,也无能为力。

面对黄炎培关于改朝换代的历史周期律疑问,毛泽东在窑洞里用新的观点给出了答案,即"人民的民主监督",保证新政权不"人亡政息"。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大革命就是毛这种思想的体现。只可惜,这种民众监督没有在法治的范围之内实行,而且毛不许民众和同志监督他自己,无法无天,最后和暴君相去不远。邓时代的成就之一就是改进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终结了领导人的的终身职务制,从而避免产生君王暴政(包括毛式斯大林式的暴君以及苏联时代的勃列日涅夫式的庸君);但在避免官僚暴政方面,除了成立中纪委在党内监督官员之外,制度建树不多。

历史的车轮滚滚进入了新世纪,受朱基改革的推动,中国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大规模的城市化(主要由住房商品化改革推动)和工业化(主要由加入WTO推动)。一方面,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但另一方,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公平交易规则,明确的产权,独立的司法体系等)还远未具备,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并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共产党执政的根基。令人遗憾的是,胡温政府在这个时期没有大规模推进改革,而是用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政策应对经济危机,用维稳的方式压制社会矛盾,最后造成了如今的局面,即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政府治理也有暴政的苗头。

中国发展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共产党执政也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如何实现强国富民和民族复兴,如何保持共产党长期执政,就成为党内高层必须思考的战略问题。

习总给出了答案:改革和法治。首先是旗帜鲜明地提出,继续坚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统一了党内外思想;提出了中国梦,作为鼓舞普通民众的图腾。具体的实现途径包括强力反腐,目的是为下一步伤筋动骨的改革树立权威;成立多个小组,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集权,保证改革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明确改革的方向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调改革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非毛时代的阶级斗争,也非胡温时代的维稳和刺激。

法治终于来了。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无法治,就无交易,或者说交易的成本极高;无交易,也就无市场经济。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法治是中国建立"好"的市场经济、避免成为权贵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分条件,据此,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指日可待,这就为共产党继续执政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

法治也是规范政府官僚行为、避免传统王朝官僚暴政的最有效方式。传统儒家的劝教过于理想,共产党发明的运动式整风也很容易成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唯有法治方能约束官僚。所有官僚的行为必须以法律为准,即官官之间、官民之间都以法律为准绳,最终必然实现政府和民众的和谐共处。个中理由在吴思的相关著作中可以很好地理解。

然而,有许多人会质疑,在一党执政、党大于法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法治?新加坡的体制已经给出了明确肯定的答案:一党执政,但法大于党。然而,又有许多人质疑,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太小,不足以成为经验样板治理巨大复杂的中国。对此,吴稼祥的《公天下》对治理规模和权力分配的关系给出了较为清晰的回答,即多中心治理的方式能够缓解规模压力。

展望未来,中国的治理将是如下方式:各级政府都由共产党执政(由宪法规定,县乡一级或许可以调整),实行法治;地方政府的治理将以香港澳门为样板。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最近香港的普选危机也将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基本范式。

早在上世纪40年代,中共领袖毛泽东就被黄炎培问及如何防止人亡政息;进城之前,毛提醒他的同志说,"不能当李自成";90年代苏东剧变之后,中共能否继续执政又成为了一个疑问,邓公以攻为守,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度过了难关;最近有学者又提出了专制70年大限理论(即无论是南美非洲的军事独裁,还是共产党独裁,最多能撑70年)。中共执政很快就到70年了,能否挺住?怎么挺住?

习总给出了答案:改革和法治。

中国传统历史一直处在改朝换代的周期循环中,这是中央集权治理下传统农业国家的必然宿命,其必然性可由吴思先生的《潜规则》等相关著作以及吴稼祥的《公天下》得到说明。简单说,传统治理不可避免走向暴政,暴政必然产生暴民,暴民在合适的组织领导下就能推翻暴政,改朝换代,但新朝代依然会走向暴政,从而开始新的暴政-暴民循环。

暴政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暴政,即君王暴政,如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等;第二层次是官僚暴政,大多延续了两三百年的朝代在夕阳时期都是如此,吏治腐败,苛捐杂税猛于虎,最后官逼民反。因此,避免暴政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儒家仁政幻想依赖教化德育来避免暴政,显然过于天真。事实上,爱民如子的仁君和官员十分稀罕,因为他们都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有缺点或者说弱点。虽然君王还有保江山的历史责任,成为暴君的可能性不太大,官僚却与"长期执政"无关,其更关心短期利益,而不是长期执政的荣耀和责任。于是,潜规则盛行,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官僚暴政,即使有中兴之主,也无能为力。

面对黄炎培关于改朝换代的历史周期律疑问,毛泽东在窑洞里用新的观点给出了答案,即"人民的民主监督",保证新政权不"人亡政息"。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大革命就是毛这种思想的体现。只可惜,这种民众监督没有在法治的范围之内实行,而且毛不许民众和同志监督他自己,无法无天,最后和暴君相去不远。邓时代的成就之一就是改进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终结了领导人的的终身职务制,从而避免产生君王暴政(包括毛式斯大林式的暴君以及苏联时代的勃列日涅夫式的庸君);但在避免官僚暴政方面,除了成立中纪委在党内监督官员之外,制度建树不多。

历史的车轮滚滚进入了新世纪,受朱基改革的推动,中国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大规模的城市化(主要由住房商品化改革推动)和工业化(主要由加入WTO推动)。一方面,大量的社会财富被创造出来,但另一方,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公平交易规则,明确的产权,独立的司法体系等)还远未具备,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并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共产党执政的根基。令人遗憾的是,胡温政府在这个时期没有大规模推进改革,而是用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政策应对经济危机,用维稳的方式压制社会矛盾,最后造成了如今的局面,即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政府治理也有暴政的苗头。

中国发展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共产党执政也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如何实现强国富民和民族复兴,如何保持共产党长期执政,就成为党内高层必须思考的战略问题。

习总给出了答案:改革和法治。首先是旗帜鲜明地提出,继续坚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统一了党内外思想;提出了中国梦,作为鼓舞普通民众的图腾。具体的实现途径包括强力反腐,目的是为下一步伤筋动骨的改革树立权威;成立多个小组,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集权,保证改革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明确改革的方向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调改革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非毛时代的阶级斗争,也非胡温时代的维稳和刺激。

法治终于来了。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无法治,就无交易,或者说交易的成本极高;无交易,也就无市场经济。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法治是中国建立"好"的市场经济、避免成为权贵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分条件,据此,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指日可待,这就为共产党继续执政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

法治也是规范政府官僚行为、避免传统王朝官僚暴政的最有效方式。传统儒家的劝教过于理想,共产党发明的运动式整风也很容易成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唯有法治方能约束官僚。所有官僚的行为必须以法律为准,即官官之间、官民之间都以法律为准绳,最终必然实现政府和民众的和谐共处。个中理由在吴思的相关著作中可以很好地理解。

然而,有许多人会质疑,在一党执政、党大于法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法治?新加坡的体制已经给出了明确肯定的答案:一党执政,但法大于党。然而,又有许多人质疑,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太小,不足以成为经验样板治理巨大复杂的中国。对此,吴稼祥的《公天下》对治理规模和权力分配的关系给出了较为清晰的回答,即多中心治理的方式能够缓解规模压力。

展望未来,中国的治理将是如下方式:各级政府都由共产党执政(由宪法规定,县乡一级或许可以调整),实行法治;地方政府的治理将以香港澳门为样板。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最近香港的普选危机也将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基本范式。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