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新疆稳定的社会心理学」正文
新疆接连发生的多起恐怖主义事件,将这个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的民族自治区,笼罩在一层阴霾之中。新疆维稳成为一项关乎国家安全与主权统一的头等战略议题,并引发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以往一样,当局仍然沿袭了一以贯之的高压打击政策,通过强硬的应急响应手段,对恐怖分子及其背后的恐怖组织施加压力。为了防范有可能渗透到各地的恐怖势力,北京"扎紧了篱笆",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提高警戒水平和安保措施。
显然,这些举措犹如一剂强心剂,对于维持短时间内的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功不可没。但是,新疆维稳的长期化和持续化将如何实现?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团结如何进一步巩固?这些可能都不是强硬、防范和围堵所能解决的。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矛盾诱发的群体性事件、邪教组织和极端主义事件等,都是防不胜防的。
在新疆稳定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共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今年初启动了20万名机关干部下基层的活动,抽调三分之一的公务员进村轮岗,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基层维稳反恐。这项运动对于整饬日渐涣散的基层政权,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能否为继却尚待定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做法,是否会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抵触乃至反感,也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笔者以为,新疆稳定的关键在于民族心态的重塑。换句话说,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新疆民众的情绪和心态进行更深刻的检讨和认知。新疆人如何认知自己的身份?新疆以外的中国人如何认知新疆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才有可能逼近已被各种事件模糊的真实图景。
新疆以外的许多中国人,都对新疆充满歧视和误解,以至于做出许多有可能危及民族团结的举动。新疆许多少数民族居民的姓名不同于汉族人,一般姓氏和名字之间会有一个"・",如新疆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许多人不了解如何在计算机中输入这个符号,在新疆居民入住酒店、购买火车票和机票时就显得非常尴尬。售票系统无法输入该符号,输入的话无法查询机票,不输入则让新疆居民认为不是自己的姓名,往往左右为难。这个点在汉族人看来是小事,但对新疆人而言却很关键。
新疆居民被歧视
为了防范恐怖分子流窜中国其他省份,机场安检的规格也在不断升级。当通关人员发现乘客提交的身份材料显示是新疆户口时,往往会给安检人员打手势。这些乘客会被带入"特别通道",接受全身上下地毯式的安检,有些乘客因此而错过航班。安检人员的不信任态度、傲慢的口吻和夸张的手势,常常让新疆居民感受到一种被人羞辱的感觉。
笔者的一位朋友是新疆的哈萨克族人,她从小充满爱国情怀,一直想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但是,她却发现新疆户口的身份证无法入住市区的酒店,进入设置重重安检门槛的天安门广场更是难上加难。她对此感到匪夷所思:"我是那么地爱国,但国家却对我百般刁难,想方设法不让你去爱国,甚至让你去恨自己的国家。"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对少数民族人士的就业也充满歧视。一项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同样的两份求职简历,一份使用努尔・白克力这样的名字,另一份则使用普通的汉族人姓名(如王刚),前者被录用的概率远远低于后者。可以说,这种歧视已经到了"跃然纸上"的地步。
更加可怕的是,因为对民族风俗和宗教仪式缺乏了解,许多人在有意无意地羞辱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士。伊斯兰教的教义要求女士戴头巾,不允许在公众场合摘下。但是,许多机场的安检人员却就让这些女士在大庭广众之下摘下头巾,让她们斯文扫地并对这制服人员充满仇恨。
可以说,因为一个表达方式不同的姓名,或者因为出生地或户口所在地是新疆,他们就像在自己的背上被打上了一颗无法抹去的烙印一样,被这个社会硬生生地将自己与其他成员区别开来。长此以往,新疆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是那么的多元化。
在这样一个汉族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华夏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社会成员往往缺乏对多元主义的包容,表现出来的常常是一种急于同化对方的心态。如果一张饭桌上有一个人没有结婚或生子,他或她会成为这顿饭局中总也讲不完的谈资。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一件壮举,就是将入侵中国的蒙古族和满族都同化了,不需要反客为主,却实现了客随主便。这一点在过去可以成为团结大多数人的法宝,但在当下却大大要不得。
概而言之,一场全面的民族教育和认同感化势在必行。无论是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士,还是新疆的汉族人,亦或是新疆以外的中国人,都到了重新思考自己与他人的身份和关系的关键时刻。重塑新疆人和新疆以外的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国家意识,使他们不要从心里上设立重重隔阂,或许是纾解民族纠葛、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的出路所在。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