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用“中国式办法”深化改革」正文
面对诸多发展困局,要用“中国式办法”深化改革。
改革要不断释放红利,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里有两层涵义:一是通过改革破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努力做大蛋糕,二是通过改革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公正地分好蛋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牵引,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的规律。新一届政府从简政放权入手布局改革,“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成为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途径。仅去年一年,中央部委就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改革红利已然初显。可以预见,随着政府的不断放权,改革红利将持续释放。同时,政府还必须把该管的事情管好,弥补市场失灵,坚持“放”“管”齐头并进。只有把握好这个平衡关系,才能使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为城乡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创造了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在不断做大蛋糕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不同利益全体的矛盾和冲突,努力分好蛋糕,促进共同富裕。
改革进程要全力而为,走渐进前行道路。改革面临很多阻力和困境,一些问题更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坚定改革决心,不能懈怠,更不能知难而退,错失改革良机。要有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气概,咬定改革不放松,全力而为。同时要认识到,我们试错的余地非常有限,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确保改革不出现重大失误,经济建设不出现重大倒退。所有改革都有代价和风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攻坚阶段,若措施不当,即使最好的意图也可能产生反向效果。采取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进行改革,极有可能招致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反弹和共同抵制,会彻底堵死改革道路,过犹不及。统一改革思想,达成改革共识,需要时间,也需要成本。因此,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以重点突破、小步快跑的方式,出台精细化的改革举措,稳步、有序地推进改革是当下的最优选择。
改革要注重顶层设计,鼓励各方面实践探索。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难度和复杂性同时加大,必须从战略高度整体谋划未来改革。顶层设计就是站在国家层面,明确改革所要解决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设定改革的战略目标,设计好改革路径和改革次序,稳步推进改革,最大限度化解改革阻力,降低改革风险。顶层设计需要有实践探索的配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先试点后推广,将实践探索出来的好的做法制度化、法制化,先摸着石头过河,然后架起桥、修上路。改革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不断地试错,在试错与纠错、摸索与发现中得到方法和经验。从这层意义上说,顶层设计的是原则,实践探索的是方法,改革要将不变的原则和万变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实事求是,去伪存真。
改革要努力扩大增量,不断调整优化存量。改革和发展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改革既是对老问题的梳理和解决,也是对新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推进改革,不仅要研究如何分好蛋糕,也要研究如何做大蛋糕。从历史经验看,在增量改革的过程中优化存量,有助于稳定改革预期、减小改革阻力、释放改革活力、增加改革收益。因此,在优化存量过程中扩大增量将助推改革。近几年,在互联网、传媒、新能源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它们具有强大的内生性增长活力,对传统行业形成了挑战,迫使相关传统行业自发地做出优化调整。这些新兴产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它们的出现为改革提供了契机。同时,我们应当关注增量与存量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改革的增量领域亦是如此。改革过程中要防止既得利益者对新事物、新兴产业的阻挠,要预留出必有的政策空间,鼓励、支持新兴产业,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用时间换空间、用新空间替代老空间,依靠新生力量取代落后产业和顽固势力,把改革阻力滞留在原有空间当中,让它们随时间推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要落脚实际,注重经验总结和学习。改革不能脱离当下的实际情况,要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接地气。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叠加进行,城乡二元比较严重,改革措施的选取必须考虑这三个特殊的国情。同时,还要尊重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改革是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进程,我们要从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连贯思考改革,在中国近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中考量改革的问题及出路,理清改革脉络,挖掘历史规律。此外,也要善于向外学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具备极为明显的后发优势,善于向外学习是推动改革的有效路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学习方法和理念,而非照搬具体政策。要研究发达国家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对策,也要回顾它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为我们的改革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