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文:腐败根源是罔顾法律制度」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指出,中共新一届领导虽然一再强调建设惩治与预防腐败的制度,但是如果无法树立法治精神,制度设计得再严密也形同虚设;即使反腐败打出"大老虎",也容易被外界以政治斗争解读,模糊了反腐败工作的焦点。
朱景文昨天接受本报专访谈反腐工作时指出,中国的腐败问题挥之不去的根源在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把握机遇"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导致领导干部罔顾法律制度,形成今天腐败问题根深蒂固,社会风气败坏。
他强调,要实现法治反腐,首先就要确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他说,"无论做好事、坏事,以权谋私也好,以权为公也好,你都必须依法办事"。敬畏法律、遵照法律程序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条件,否则再完备的制度还是会有漏洞。
每年全国"两会" (人大和政协年会),中国媒体的会前调查问卷,反腐败一直是位居前列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中共党报《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推出两会热点调查,截至2月11日,以45万票居首的仍是历年来网民最关注的"社会保障"课题,"反腐倡廉"和"食品药品安全"则暂时分列二三位。
朱景文指出,新届领导上任后,透过制度建设、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以及抓"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执行"八项规定"反腐倡廉,这三大方面的工作显现出中央针对党政的反腐败工作越来越重视。
然而,反腐败工作不纯粹是制度建设的问题。他说:"现在的制度,比起改革开放初期、文革时期,还要严密得多,但腐败情况却比制度非常疏松时期的情况要严重得多。这个特别需要深刻反省,不然制度建设建设了一堆,法律规定了一堆,还是形同虚设,因为持有权力者根本不理你那一套。"
朱景文进一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标榜"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抓住机遇,而把法治权威置之不顾。"很多事情上,就去补程序,表面上好像不违法,但实际上已经违法了。老百姓不服就是在这个点上。"
他以轰动一时的中共前高层领导人薄熙来案所暴露的细节为例。"薄熙来要撤掉王立军这么一个省部级干部,依法是要报备中央,但薄自己就可以撤,撤完以后再补程序。根本不顾法律。就是这么一套(做法),造成无法无天。"
考核政绩应加入法治指标
要如何让实现从制度反腐过度到法治反腐?朱景文认为,在考核地方行政部门的政绩,应加入对法治指标的考核。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提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以及"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正是针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而提出的。
所谓"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他分析就是指在地方党委、行政首长在制定决策时,必须由法律顾问进行法律审批,是不是符合现行法律。而要发挥效应,还可以进一步规定并严格执行,若不符合法律,新政策就不能出台。
至于"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指的正是法治考核。朱景文强调,法治考核地方党委主要是看几方面,包括制度本身法律化制度化的程度、是否依法执行、制度是否能在阳光下进行等具体情况。
针对新领导人这一年来反腐败工作的重点,朱景文认为,纠正积习多年的奢靡风气比打"大老虎"更具影响力。
他说,今年开春节联欢会,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给老同志老大姐拜年时,有老大姐向习竖起大拇指。在他看来,老大姐赞好的不是抓出腐败官员,而是实施"八项规定"扭转了30多年从上而下养成的社会糜烂之风。
他认为,从"四人帮"、中共前政治局委员陈希同、陈良宇到薄熙来,都有腐败的问题,即使再打出"周老虎"(政治局原常委周永康),外界会以政治斗争为背景加以解读,而分散了反腐败的焦点。"这种腐败之风在社会,特别是中共干部队伍中相当程度蔓延,因此抓风气可能比抓大老虎,影响可能更大。这是普遍性的问题。 "(赵琬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