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维斌:如何准确把握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正文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应该说,这些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民生问题却一直成为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甚至不减反增。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住房贵,群众反映强烈。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的需求结构和需求标准变化了。
当前诸多社会问题与群众需求的变化有关
“需求”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需要”。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一般而言,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以后,就会有新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产生。换个角度看,人的需要有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之分,客观需要,用以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主观需要是用以满足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一般来说,客观需要满足之后,主观需要就会凸显出来。这两种需要既有生物本能引发的,也有社会文化环境引发的。近几十年来,我国一方面经济发展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了;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带来就业方式、住房保障、社会组织形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过程中各种新的生活方式被引进来、被创造出来,消费主义文化越来越强劲,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开放、交流、竞争中各种新的社会需求不断被激发、创造出来。
当前,从总的趋势看,群众的需求结构趋向于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标准趋向高级化。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而是希望有更好的民生保障,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当前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也是对党和政府的共同期盼。
但是,应该看到,群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它包含着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群体的需求不同。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方面群众之间需求的差异性很大。城市人更关心的是就业、住房、交通畅通问题,而农村人更关心的是土地、农业生产、外出打工机会和待遇、出行难等问题;城市人更关心的是孩子上好学和减轻学业负担的问题,而农村人更关心的是孩子上学方便和减少家庭负担的问题。东部地区群众更关心的是环境保护和更好发展机会的问题,而西部地区群众更关心的是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问题。老年人更关心看病和养老问题,而年轻人更关心就业、住房、发展和公平正义问题。富人更关心财产安全,中低收入群众关心如何养家糊口。富人要减肥,穷人要吃饱。即使是同一个群体,代际之间需求的差异也很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社会需求表现为“三高一低”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薪酬待遇要求高、职业发展期待高、权利保护要求高、返乡务农意愿降低。
正确区分当前群众需求的共性和个性
群众需求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这是群众需求的两个不同方面。一般来讲,个性需求和共性需求分属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需求结构和需求标准。但是,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也是相对的、变化的,从整体看是个性的需求,如果把它放到特定群体层面看,个性的需求又可能变成共性的需求。相对于全社会来说,青年就业问题是个性需求,而这个问题对于青年群体本身来说则是共性需求。同样,共性需求也有可能成为某些人的个性需求。
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差异性的一面。个人之间共性的需求更多是建立在基本生存需要基础上的,而个性的需求更多地是一种偏好,是建立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但是,两种需求都会受到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影响。个性需求不等于个人需求,它是不同于其他人或群体的特殊需求。
把握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需要正确区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个人需求是构成社会需求的基础,但是,社会需求又不是个人需求简单的相加。社会需求是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需要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满足的个人需求。社会需求是共性需求,它的满足有利于保护人权,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和社会发展。有些个人需求暂时看不是社会需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等条件发生变化后就有可能成为社会需求。社会需求要通过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来满足,而个人需求则只能由个人自己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条件以及个人需求满足是否有利于促进整体发展进步,是评判和决定个人需求能否成为社会需求的标准。如果个人需求的满足无助于增进社会大众的福利,这样的个人需求难以成为社会需求,也不应该由社会来加以满足。
在把握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正确区分和把握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因为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关乎人的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基本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起码的、最低的、必要的权利,包括生存权、人身安全权、政治选举权、迁徙自由权、言论自由权等;非基本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比较高级的权利,包括发财致富权、成名成家权、人身特殊保护权等。基本权利是完全平等的,而非基本权利则是比例平等的,也就是说从人们的差异出发,根据能力贡献大小给予其相应的待遇。基本需求的满足是人们的基本权利,而非基本需求的满足则是人们的非基本权利。
群众的需求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习俗影响的。即使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代背景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群众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当前,要特别注意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主义文化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消费主义以资本为支持,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介质,以广告和影视作品等为手段,以倡导和追求西方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替跨国公司推销商品为目的。中国传统小吃食品种类丰富,风味独特,但是,近年来,在西方强势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传统小吃和饮食习惯在青少年中的地位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一些文化娱乐消费产品和高档奢侈消费品也是西风渐强,抢滩登陆我国。在我国,“未富先豪”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消费份额占全球的近30%。
科学判断不同群众的差异需求
研究和把握群众需求是科学制定政策的前提。做群众工作,首先要了解群众的需求,如此,才能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科学判断群众的需求,要善于做调查研究,善于总结概括,分析判断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一般需求和重点需求、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不同层次的政府、政府的不同部门在判断群众需求的时候,首先要关心职责范围内的群众需求,同时,也应该有更高更宽的视野,看到全社会不同方面群众的需求特征,在“交换、比较、反复”中把群众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结合起来,既要有本位意识,也要有大局意识,从共性需求中看到差异化的个性需求,在个性需求中看到共性需求的要求和趋势。
不同群体对于满足基本需求的诉求不同。当前,从最值得关注的对象来看,普通群众和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需求,属于这个群体的共性需求、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应得到充分保障;对于先富群众,要引导树立理性健康的需求观念,使他们的需求符合国情、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符合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从社会需求的内容来看,要高度重视普通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发展需求、权利需求、文化需求、社会安全需求、环境安全需求、公平正义需求。从社会群体来看,应该关注青年人的就业需求和老年人社会保障服务需求。从城镇化过程中来看,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和农村留守人员的需求,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否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困难,关注就地城市化农民的社会需求以及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需求。在征地拆迁和企业改制中,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做细致的工作,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经济补偿、住房、就业、社会保险等基本需求要保障到位。从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增加就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对中小企业主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消除制度性歧视,为他们创造平等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需要给予特别关注,正在就业和立业的大学生面临着收入低、房价高、生活压力大等问题,也应该重视。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