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习总书记执政思路与执政特点

作者:韩庆祥发布日期:2013-05-05

「韩庆祥:习总书记执政思路与执政特点」正文

执政思路、执政风格、执政特点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人民论坛记者: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我们有很多感性的认识,如“熟悉基层”、“亲民务实”等,您认为这些特点中最为核心、最为突出的是什么?

韩庆祥:我认为,近平总书记的执政思路、执政风格、执政特点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还需自身硬”是近平同志在当选我们党的总书记之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打铁”;另一是“自身硬”。“打铁”,意味着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任务和困难是非常“坚硬”的,十八大报告主题词中有一个“攻坚克难”,其实就是对此自觉而清醒的认识。 “铁”分为两块,一块是国际上的“铁”,一块是国内的“铁”。国际上的“铁”,诸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无论关系还是问题,都比较棘手、比较难“打”。国内的“铁”,如在经济领域中,主要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分配制度改革两大难题;政治领域,则有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有民主与法制建设;文化领域,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解决“脑袋问题”也比较艰难;社会领域中亟待破解的是社会管理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难题;生态领域,生态修复与改变人的消费方式也比较难。

既然国际、国内“两块铁”都比较硬,且这“两块铁”都得打好,那么“打铁”的主体对自身就要有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打铁”的主体,如果自身不硬,“打铁”的锤就举不起来,即便举起来了,也可能是下点不准。

“自身硬”硬在哪里呢?根据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以来的执政活动和重要讲话,可以看出,“自身硬”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硬”在本质。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特别强调这一点。如果党的本质变了、被颠覆了,那么一切“硬”都无从谈起。二是“硬”在能力。就是近平同志讲的克服“本领恐慌”,他多次讲到要提倡学习之风,减少应酬。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曾在1992年提出“能力本位”的观点,其实质在强调凭本事吃饭、凭能绩立足。三是“硬”在作风。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实质就是整顿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

第二个方面,可以凝结为一个命题,就是“把……提高到科学化水平”。比如近平同志以前讲过,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科学化水平,把党的建设提高到科学化水平,十八大报告最后一个部分也讲“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他的执政思路及执政特点。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也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遵循,只有通过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实践进行探索,这叫做“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当然也有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摸着石头过河”,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实践,也就是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需要将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与各项工作。这一命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体现,也反映了近平同志所关注的重点。

第三个方面,近平同志的执政风格和特点,可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叫做“外圆内方”。近平同志的外在形象和气质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从容、淡定、包容、温和,平易近人,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记得当年近平同志刚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他到各个教研部了解情况,到过我们哲学部的办公室,问了很多具体问题,语气平和,气质淡定,你会感受到他是一个很平和的校长。但是他做起事情来,非常有思路、有方法、有定数,他讲原则、讲大局、讲战略。这表明他的内在气质、风格和意志是比较阳刚的。他在浙江当省委书记和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据当地领导干部反映,在根本原则问题上是非常坚定的。当下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上,在处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与处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上,在对待党内腐败和党的作风问题上,他都非常坚定、坚决。所以,可以把他的气质概括为“外圆内方”,或者说是“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

第四个方面,就是他特别强调“汇聚正能量”。他注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强调多从正面看待社会历史的进步,多理解今天我们面临的诸多难题,强调要凝聚力量。

特别强调“凝聚力量”

人民论坛记者:作为新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施政所关注的重点在哪里?

韩庆祥:作为党的总书记,他的很多理念主要是围绕着“攻坚克难、凝聚力量”而展开的。从这八个字是十八大报告的主题词,也能体现近平总书记的关注所重。

实际上,近平同志接任总书记之后,他所面临的现实、任务、环境及其显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攻坚克难、建成小康”。无论在小平同志执政时期、江泽民同志执政时期,还是胡锦涛同志执政时期,都在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要在2020年真正实现,就是说要在近平同志执政期间内实现,时间紧迫而且具体。而建成小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要带领我们党来解决很多难题和问题。过去三十多年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和问题。今年3月1日,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暨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三大类问题,一是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二是过去的问题穿上了今天的外衣,三是今天暴露出的新的问题。总书记的头脑很清醒,执政首先要解决问题。这三大类问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攻坚克难,要敢涉险滩,要啃硬骨头,进而要凝聚力量。

“人民”是一个包含具体多样的生动的集合体

人民论坛记者:在总书记的历次讲话中,“人民”都是一个突出的关键词。作为我国研究人学的著名专家,这也是您比较关注的领域。如何理解对“人民”的强调?

韩庆祥:“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人类,二是群体,三是每个个体。从学理上来讲,以人为本,要从“人类”方面来理解,比如注重人类关怀,强调人类共享一个地球,建设好人类共同家园;以人为本也可从“群体”方面来理解,比如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还可从“个人”方面来理解,如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和个人是有区别的,对个人而言,人民是一个抽象概念,但这是一种具体的抽象,是包含一个个具体个人的抽象。也就是说,人民是包括每一个个人的。

作为党的总书记,从政治或意识形态角度,相对于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他肯定要强调“人民”,着眼于人民这个整体。当然,这个“人民”是包括每一个个体的人民。近平同志在其人生成长、人生阅历过程中,接触过具体的底层民众,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人,这些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不同的个人。因而,总书记所讲的“人民”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也是一个生动的集合体,这叫做具体的抽象。也就是说,他讲的“人民”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而是包含了具体多样的抽象。

宽广视野与综合的知识结构

人民论坛记者:总书记尤其强调学习。他是我们党第一位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总书记,强调学习与他个人的知识背景是否有关系?

韩庆祥:这里讲的学习,主要是从“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角度来讲的,当然也与近平总书记的个人特点有关。伟大的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是建设伟大事业的主体,这一事业前所未有,需要我们开拓创新。伟大工程,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伟大的事业是新的,要注重学习。要完成好伟大的事业,就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能力。现在我们党的建设是从多方面展开的,比如思想理论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执政能力建设。近平同志更多是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更好完成党的伟大事业、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来讲学习的。同时,近平同志本人从来都重视学习。

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专家治国,要懂行。现在不懂行的干部也有。由于缺乏专业素养,往往延误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因此需要“专家”。但同时还要强调综合的知识结构,因为现在我们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多面体,很复杂,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很难破解的。比如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面看是经济问题,其实牵连着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所以,我们应注重以专业水准为前提,兼顾一些综合的知识结构。

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熟悉,同时也懂战略,对哲学、经济学以及对历史有所了解。他爱学习、爱读书,精通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喜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为精通。其实,治理这么大的党、这么大的国家,仅仅是专家,没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是不行的。

一以贯之的红线

人民论坛记者:从您的角度看,在总书记治国理政过程中,是不是有一些一以贯之的内容?

韩庆祥:有。这种一以贯之的红线提炼出来,就是前面我讲的第一个方面,即“打铁需要自身硬”。整体来看,近平同志为人处世的特点是“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他做事强调能力、强调水平、强调本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事业做好;“把……提高到科学化水平”这一命题也对我们的理论素养、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其实都体现为“打铁”和“自身硬”。

近平同志多次讲话中也都体现了这个逻辑。他讲我们今天的改革是深水攻坚,要啃硬骨头,要勇于攻坚克难,这里讲的就是“要打坚硬的铁”;他讲要注重学习,克服“本领恐慌”,抓作风建设,讲的就是自身要“硬”。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复杂、困难很多,打的“铁”比较坚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武装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应对这些问题,战胜这些困难。

从“结构”入手治国理政

人民论坛记者:作为专家学者,您对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什么新期待?

韩庆祥:一种最根本的期待,就是治国理政要特别注重结构性问题和结构分析。基本面的问题长期解决却解决不了,一定是体制性问题;体制性问题长期解决却始终解决不好,一定是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注重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革新,后来我们注重体制改革。我们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困难重重,甚至有些体制改革举步维艰。这背后一定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经济问题、经济体制的背后是经济结构问题,政治问题、政治体制的背后是权力结构问题,文化问题、文化体制的背后是文化结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事物的结构就是构成这一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序、比例,事物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就是什么样的。中国传统的社会层级结构是产生“中国问题”的一个“根”。现在中央强调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就是注重结构性问题与结构思维和结构分析。我坚信:只要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结构”入手治国理政并解决问题,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民论坛记者:张潇爽)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