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本开:中国改革的十个深层次理论问题」正文
改革不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的根据,而且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既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又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神奇的物质系统,改革也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最广泛的解放人的本质的革命。改革理论也就能够回答围绕人的本质产生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问题。
一、中国改革的根本条件
改革作为革命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创造。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改革就不可能进行。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在联产承包责任书上还得写上: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互相“托孤”。农民所干的就是把公有制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开来,调整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经营关系,破除高度集中的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这也就会遇到国家体制机制的障碍。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党早就想这样干而还未来得及干的。正如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对小岗村农民所说,我们早就想这样做,苦于没有人带这个头。没想到马列主义竟然出在你们这个茅草房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作为公有制的主人具有在创造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解放人的本质的强烈期待,又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据的党的坚强领导相结合,才能够形成改革的根本条件。
但是,对于苏联改革就不一样了。早期南斯拉夫哲学界就指出:在苏联,人已经游离了哲学的中心地位。这就证明苏联共产党已经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党的哲学的根据了;再说就是戈尔巴乔夫也认为,公有制好象已经变成了无主的、无偿的东西了。这也就证明人民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人了。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还要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那只能是加速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瓦解。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这是深化改革的战略之策。也是对发动和深化改革的根本条件的高度概括。
二、中国改革的根本理由
中国改革的根本理由在于体制的高度集中。无产阶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由国家代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国营的统一模式。经济体制的根源在政治体制,集中的经济体制是由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决定的。这种政体的高度集中是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也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否则就不能抵御刚遭失败的剥削阶级的强烈反攻。但是,社会主义经过一定阶段的巩固和发展,又显示出高度集中的体制,存在不利于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的弊端。
中国共产党发动经济体制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需要,又是人的自我解放和发展的必然。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实质上是人民的创造。凤阳小岗村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承诺,既针对国家集中体制不能有效地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的弊端,又提出了他们实现三兼顾的具体方略。人民以三兼顾的创造开始了对国家集中体制中不利于三兼顾的体制的改革。把爱国主义和改革精神结合起来,也就能够开启中国农村改革之先河。
三、中国改革的哲学根据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改革的哲学根据。不仅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前就把唯物史观确定为党的哲学根据。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经过解体、动乱之后,历史唯物主义仍然作为推动改革的哲学根据。邓小平说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邓小平是要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劳动力的运动规律,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
从改革过程中哲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也隐隐约约体现了这一点。先是认为苏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定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块整钢”,反对的根本原因在于动摇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后来又有人认为改革的胜利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赞成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中包括了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和赞成都缘于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实质上也就是要将二者统一于历史唯物主义。最近几年,改革初期开始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又发展为是历史观还是世界观之争,也就拉近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的联系――不管是历史观还是世界观,都存在哲学灵魂和人的肉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只要能借助改革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之魂就能够根植于人的本质主体。而不管是历史观还是世界观由于二者的主体都是人的本质,通过人的本质也就把历史观和世界观二者相互统一起来了。
我国的改革开辟了人的哲学新境界,改革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三次升华。第一次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无产阶级解放人的本质的政治斗争深刻影响了马克思的历史观,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二次是20世纪初,无产阶级解放人的本质的政治斗争影响了中国一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志士仁人的历史观,把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根据;第三次是20世纪下半期,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和动乱,中国共产党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发动和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由无产阶级过渡到无产阶级与人的本质形成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成为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发动机。这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因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的根据,也就能够夯实政治思想的基础而成为中国改革的哲学根据。
四、中国改革的根本动力
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改革的真正动力。改革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化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既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又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中国改革也就具有了人的本质这个真正的动力源。也就是通过改革激发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人的本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人的本质的内在动力。这才有可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
中国共产党发动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也就能够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人的本质是党与群众相联系的真正桥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把人的本质从生产资料的奴役关系中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发动改革就是要进一步解放人的本质的内在动力,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改革开辟了解放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开创了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了保障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学科研究人的本质的三种运动形态,党也就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人的本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力量,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五、拨乱反正的真正目的
拨乱反正的真正目的是要把人的本质的思维职能的发挥建立在发挥人的本质的生产职能的基础上。我国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就提出了人的改造问题,并以此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到“文化大革命”就发展为“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这种背离人的本质的生产职能为基础的抽象人的改造,只能把人的发展引入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歧途、使人的本质重新被唯心主义所奴役。马克思说,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恩格斯说,改造自然是人学会思维的基础。指的都是人的本质只有以生产职能的发挥为基础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真正的全面发展。
我们党在改革一开始就制订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并通过贯彻执行,也就把人的本质的生产职能和思维职能在生产的基础上结合起来了,也就能够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党在17大和18大报告中都提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聚精会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得到解放,才能为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解放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拨乱反正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解放思想,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坚持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的过程中,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六、改革在跨越资本主义的中国发生的奥秘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资本家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实质上就是建立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劳动者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中国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劳动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劳动者的主人地位是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决定的。而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关系首先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应该具有更加优先的地位。而这种发展的组织模式则由劳动者自己通过改革农业劳动的组织形式最先创造出来,并使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由于改革解放了劳动力、有效地发展了生产力,也就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发展方式,在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关系的基础上,又转变成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新型关系的自由发展,也就能够更加符合劳动力的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发动改革,也就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化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在聚精会神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主体劳动力的过程中,也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劳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能够按照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也就是不仅把人的本质作为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而且又把人的本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也就能够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人间正道。
七、改革理论划分学科缘于人的本质
改革理论是解放人的本质实践的升华,而人的本质有多种运动形态。改革理论不划分为三个学科,改革理论就不能与人卓有成效地接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就不能更加有效地转化为人的本质的物质力量。这是社会主义近百年历史的最根本的教训。改革开辟了解放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而且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作为认识主体的无产阶级也就能够与人的本质主体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认识与人的本质为主体的思维也就能够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系统。确保了人的本质在哲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就能够保证在人的本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中的支配地位,并在改革中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
人的本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哲学确保人的本质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支配地位,哲学才能成为经济活动的发动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本质的生产职能和思维职能,也就能够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的提高,不仅确保人的本质在人的本质与生产资料关系中的支配地位,而且也能够使人的本质与国家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开放系统。而这个开放系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的研究对象。
改革理论划分为三个学科,在改革的不同时期都有突出的体现。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的决定一出来,邓小平就称赞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初稿。值得关注的是:学科的对象是改革目标的科学表达。如:我国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孙冶方就提出: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即劳动力与物即生产资料的关系;改革初期实行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解决的还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问题。在改革中,只不过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形成了社会矛盾系统,劳动力与国家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开放系统,劳动力与无产阶级形成哲学社会主体系统,人的本质也就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成了以解放人的本质为宗旨的科学理论体系了。由于改革理论阐明的是人的本质三种职能的发挥和解放,改革理论也就划分为三个部分,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
八、资产阶级容忍中国改革是掩盖人的本质的后果
中国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最广泛的革命。那么资产阶级何以能容忍中国改革?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阵营较之马克思时代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