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霞:执政“赶考”考什么?

作者:蔡霞发布日期:2012-12-31

「蔡霞:执政“赶考”考什么?」正文

在亿万中国民众的瞩目中,中共党的新一届最高领导层接过权力"接力棒",承担执政重任。 执政就是"赶考"。 1949年初,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六十多年后的深秋初冬,"赶考"路上正迎来一代新人。六十多年的"赶考",有建设成就的喜悦、有失误教训的沉重、有历史评说的复杂,真正是一言难尽。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坎坷,回头看执政'"赶考",考执政能力、领导水平;考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要向人民向历史交出合格的答卷,则要有感情、有思维、有勇气、有胸怀境界。

有感情。28年的腥风血雨,是人民群众支撑着中共党人走过来,多少个共产党人在群众生命的掩护下逃脱了敌手的残酷追杀,得以生存并坚持斗争。中国人最讲"不忘本"和"知恩图报"。"执政为民"不仅仅是党的宗旨要求,更是老一代共产党人最真诚的心愿,焦裕禄、杨善洲等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和平环境里生长的党员干部接过了执政权力,却没有那战争年代与人民生死相依的切身感受,还能不能继承和坚持老一代共产党人与人民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感情?事实上,党内有些人从功利角度看党群关系,以为大权在握,有没有人民支持已经无所谓了。感情变了行为就变,由此有的动辄称群众为"刁民";有的不屑与贫民来往而热衷结交大款、名人、僧道;有的对群众的困难求助冷漠厌烦,甚至面对死伤多人的严重车祸还能"满面笑容";更有个别人斥责公众关注突发事故中的死难人数是"利用这些小事故意搅乱社会稳定"。"执政为民"的前提是感情和立场,即"将心比心"与"设身处地"。对人民没有感情的人,自然不会站在人民立场看问题处理问题,必然出现懒政、怠政、乱政,从而深深伤害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

政党来自于社会,社会决定政党的命运,这是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执政党的根基在社会之中,执政的"合法性"在于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由此,谈执政"赶考",从党员干部个人讲,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与群众感情息息相通,以"赤子之心"做群众的公仆;从政党整体讲,必须以开放的政治心态推进民主法治,保障人民主权高于党权,由人民选择人民信任的、对人民感情深的人走上握有重权的执政岗位,并把所有的党员干部都置于法律管束之中与人民监督之下。这样,以法治型塑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使执政党与人民命运与共。

有思维。如果说"感情"是执政为民的前提,那么"思维"则是执政能力与水平的必备条件。政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是通过执政绩效来展示的,而能否取得很好的绩效,则由思维决定。

中共曾经说改革开放前的30 年执政未能取得预想的建设成就。现在回头看,这不仅是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更是因为执政党的思维出了大问题。这方面的教训极为深刻极为沉重。比如,战争年代中共处于残酷的阶级大搏杀之中,由此形成了绝对排斥与对立的斗争性思维。而执政后则需要形成包容性思维,以凝聚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积极力量共同建设国家。但斗争思维下导致中共不仅排斥党外的不同意见,也同样不包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党内思想分歧。因为1959年庐山会议错批彭德怀,结果党在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急躁错误未能及时纠正而发生经济严重失调,致使全国进入三年国民经济极端困难时期。当时中国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以至于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都无法获得当时人口减少的确切数字。回头看,人民以生命代价为执政党的思维错误买单了,这单买得太沉重,以至于党至今难以正面面对这段历史。

同样,由于绝对排斥的斗争思维所致,执政后党不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将一切问题都不恰当地摆到阶级斗争的政治角度去观察思考,结果不自觉地打压党内外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思想观点,导致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全面紧张,最终发生十年文革内乱。

教训是沉重的,教训能否变成财富,就看执政党能不能自我反省。实践表明,执政党只有转变思维,理性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规律要求执政,才能交出推动历史前进的好答卷。如今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市场经济催生中国深刻变化,社会结构趋于复杂、人们思想多样活跃,人的利益多元分化。客观上,这有一个重新平衡利益以整合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矛盾冲突高发多发是正常现象。能不能平和地看待社会冲突,理性地化解各种矛盾,关键是执政党的思维。

由于没有从理论上深刻反省文革,执政党内一些人的思维也就没有根本转变,如今一遇到社会复杂情况,借着惯性的力量,变相的斗争思维居然在一些地方"发扬光大"。比如,最近一些地方大力宣传、但广为社会公众诟病的"以临战状态保卫十八大"、"保卫十八大进入实战阶段"、"誓死保卫十八大"等提法作法,颇似某些文革现象的重演。

经历过文革的人对"誓死保卫XXX、誓死保卫XXXX"记忆犹新,当时与"誓死保卫"一同吼响的则是枪炮炸弹,在"誓死保卫"中倒下的则是各类精英人才和伤及的无辜群众。这些年来文革无形中成为言说的禁区,没有了反省、淡忘了记忆,自然就无法接受教训。如今一些地方对这些类似文革中的口号居然视之为工作创新而竞相效仿,党群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在一片"誓死保卫"中陡增紧张空气。这与执政党多年努力的建设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如果不加以警惕和制止,则文革中常见的暴政做法将可能以新的名义借着权力的力量卷土重来。这无疑将使执政党新的领袖集团在十八大开局就陷入惯性的泥潭,并可能给后面的工作造成新的困境。

由此可见,执政"赶考"很重要的是考思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自觉推进思维转变,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要求,才能以新思路开创新局面,交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执政答卷。

有勇气。执政"赶考"考勇气。30年的改革历程表明,执政"赶考"历程艰险,突破前人每跨出一步都需要非凡的勇气。从"社会主义建设"这个词问世至今,始终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在很长时期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等于社会主义而显得特别神圣,无人敢对此提出质疑。然而我们按照苏联模式奋斗了将近30年,依然未能甩掉贫困落后,甚至中国的经济几乎濒于崩溃的边缘。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没有政治勇气,中国社会主义只能被苏联模式憋死。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先是冲破"两个凡是",开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阶段,继之勇敢告诸世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后语出惊天: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首1980-1990年代,没有邓小平等中共党人的巨大勇气,中共执政就无法闯出一条生路、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番新气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坚持和丰富,无不需要中共党具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就其历史内涵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又有着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古老农业大国转变成工业文明的现代强国,实现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文明转型是一个国家全面的历史巨变和社会进步,这不仅是生产劳动方式、经济结构的历史性变迁,而且由此带来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深刻的历史性巨变,其中建设现代民主政治既是人类社会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是保障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一个国家最终实现文明转型所必需的制度支撑。这意味着执政党必须在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上切实推进政治改革,清除传统专制政治影响,建立健全现代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践表明,执政者的理论勇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民主政治探索的深度与广度。2000年之初,中共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明确提出要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这标志着执政党开始走出传统意识形态的局限性,面向人类文明、面向未来,努力创建新的理论来团结全民族共同推进国家进步。然而,由于旧思维的根深蒂固,"三个代表"思想遭到左的教条意识形态的质疑与非难。很可惜,后来未能站在理论层面的高度上坚持进一步探索,而集注于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尽管这十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理论上的裹足不前与水准降低,思想解放就难以打开新的空间,这些年来在事关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上,执政党内一些人把实践操作问题意识形态化,以强化控制的理念强调"不搞,不搞",在相当程度上错失了时机,阻碍了推进实质性改革,致使深层问题积重难返,这既使今后的改革发展具有更大的难度同时也使深化改革缺少宽松的环境条件。

客观地说,以往在这个问题上执政党存在一定的纠结犹豫、彷徨徘徊,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正是由于此,社会各界发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强烈呼声,并对党的十八寄予很高的期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其风险性、复杂性都将难以预料,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探索。但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坎非迈过去不可。

令人欣喜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显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报告以相当的政治勇气直面政治体制改革,宣告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重大改革举措。

中共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过市场经济问题,但真正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过了整整14年。今天,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提出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理念,也经历了二十多年尤其是这十年争鸣与交锋的艰难思想历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超越了以往以阶级对立为内涵的狭隘价值认识,接受和认可世界各民族人民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在突破教条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禁锢方面跨出了具有极大理论勇气的一步。

中国古话说:"大智大勇"。在相当意义上,大智慧是以大勇气为基础的。没有勇气,智慧只能被抑制,有了巨大勇气才能打开智慧之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能不断战胜艰难险阻,都是以大无谓的勇气为先决前提的,相信新上来的"赶考"集体将以更大的勇气,迸发更多的战略智慧带领中国闯过全面改革中的一个个雄关险隘,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有胸怀境界。执政"赶考"需要胸怀境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共的根本宗旨。但要作到这些,没大胸怀、高境界不行。谁都知道权力可以带来利益,执政者时时面对利益考验。这种利益考验,不仅是指能否拒绝利益诱惑,保持清正廉洁,也是指能否在推进中国全面改革中,舍得放弃原来体制弊端使执政党的一些部门和党员干部获得的既得利益。

改革就是调整利益关系。可以预见的是,以后无论是深化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还是政治领域的改革,都将会更多地触及既得利益。事实上,这十年中有些方面深化改革阻力重重,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既得利益势力打着政治旗号阻止解放思想,维持原有体制以维护自己的私利。能否真正推进实质性、关键性的改革,这对中共的胸怀境界是实实在在的严峻考验。

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显示了推进改革的决心,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表明了执政党将人民利益、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置于最高位置,努力摆脱既得利益的羁绊,积极推进改革发展的姿态。人们期待新上来的执政群体在这方面将大有作为。

六十多年光阴荏苒,中共最高领导层已是数代人更迭,但执政赶考日日面对。考卷是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考官是数万亿中国人民,考分则由公正无私的历史评判决定。如今新一届执政集体已上,相信他们会掂量肩负的重托,不负人民厚望,呈上自己在历史上站得住的答卷。

来源:同舟共进2012年12期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