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民:立足中国国情对民粹思维的再思考(二)

作者:刘国民发布日期:2012-12-19

「刘国民:立足中国国情对民粹思维的再思考(二)」正文

《立足中国国情对民粹思维的再思考(一)》提要:

1.民粹的心理根源(心理学根源)在于人性中追求爱心道义的天性和追求理性计算的天性。

2.从认识论来看,民粹是一种高度简化问题的思路,这种高度简化到了对某些事情不假思索就信服的意识形态化地步,是一种绝对主义的一元论思维。

3.泛道德化的民粹出现的社会原因在于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以及一部分人不愿意对此无动于衷的意识;泛理性化的民粹出现的社会原因是人们对正确的科学知识(理论)的渴求和崇拜。

4.民粹具有多面性,可以和不同的意识形态搭配后产生或好或坏的各种效果。

5.泛道德化的民粹思潮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极左思潮;泛理性化的民粹思潮在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民粹思维有多种类型和多种级别

民粹思维有多种层次和级别,有的民粹思维还比较朴素模糊,有的民粹思维则已经系统化、理论化。某些理论化、系统化的民粹思维确实比那些朴素、模糊的民粹思维更高级、更发达。一些高级的民粹思维确实比另一些民粹思维更科学、更理智,不像某些初级民粹思维那样冲动、冒失、偏激。但是,无论是高级的民粹思维、系统化的民粹思维、理论化的民粹思维还是朴素的民粹思维、模糊的民粹思维、冲动偏激的民粹思维,这些民粹思维都是民粹思维,都脱离不了《立足中国国情对民粹思维的再思考(一)》所指出的民粹思维的一般性规律和种种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就带有一种较高级别的民粹思维,它在创立过程中批评过很多低层次的、偏激的民粹思维,比这些民粹思维更高级更科学,但并不是说因此它就可以洗干净自己身上的民粹特性。

二、马克思主义一半是科学,一半是民粹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法和之前将历史发展归诸于怪力乱神的种种学说相比,确实是一次重大的进步和飞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显示了科学和理性的力量。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及后来的法国历史演变的分析,堪称经典。比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就是一篇应用科学理性分析历史的经典之作。在马克思主义被反复批判、被反复解构的今天,重读法国大革命史学著作,仍然可以惊奇地发现,后来广被诟病的“阶级分析法”在解读法国大革命史时显得非常经典和精确。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在用阶级分析法解读法国大革命史时,也显得很深刻很透彻。比如法国历史学家乔治・勒费弗尔所著的《法国革命史》就是一个例子。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过往的历史时确实显示出高度的科学性,而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则在其中充当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和钥匙。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粹性

1.辩证地看待“阶级分析法”

虽然阶级分析法在分析过往的某些历史时显得非常经典和精确,但阶级分析本身的一些特征和缺陷也为日后埋下隐患。阶级分析法主要是从经济和伦理道德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切入点虽然显得很有人情味、很有正义感,但是对伦理道德的过度强调也遮蔽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眼睛。因为世界和事物是非常丰富的、信息也是非常多元和丰富的,过多强调伦理道德这一个观察角度是比较片面的,也是不全面的。

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相结合,确实在以往创造过解读历史方面的奇迹,但这种分析只把“阶级”和“经济”当做重点,虽然也应用了科学理性,但对阶级和经济之外的因素考虑太少,对无限丰富的世界和事物都只进行了少数几个角度的解读,本身是不够全面的,易于流于偏激。因为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阶级分析法下一个人或许是“资产阶级”,但除此之外他还可能有很多种身份和角色,比如还可以是某同乡会会员,还可能是某慈善会的理事,还可能是某国际象棋协会的会员,还可能是某退休老人联谊会的会员等等。总之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除了阶级身份之外,还可以有很多种身份,不同的身份都有各自的作用和影响。明知道一个人有这么多种身份角色,还是强行而又睁眼瞎地只认人的阶级身份,进而用阶级身份来推演一切、决定一切,明显显得不够科学和客观。

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阶级本身的界限也比当年模糊得多了,而且每个人阶级之外的身份也越来越多,总之这种复杂性和多元性已经越来越难被压缩在唯一的“阶级”框架内。为什么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不能睁眼看看当今的世界及其发展变化呢?还是一味地认为凡是信仰坚定的人就该教条般地坚守当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下的原话和当年的分析框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后人的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是一笔宝贵的遗产,这笔遗产不可抛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又需要补充更多的信息和理论进来,应当在发现原有分析法不足的前提下发展出更完善的分析框架。不管更完善的分析框架何时诞生,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新的分析框架体系中必定有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的一席之地,只不过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不再是一家独大,也不再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2.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带有泛道德化民粹色彩和泛理性化民粹色彩

如上所述,阶级分析法本身带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主要是在从伦理道德角度看问题,带有一定的泛道德化的民粹色彩。而阶级分析法和经济分析法虽然带有较多的科学理性色彩,但这种分析框架过多地忽略其它角度的知识和信息,过多地排斥了其它的分析角度和知识,没有注意到自己分析框架的理性的狭隘,也带有较多的泛理性化的民粹色彩。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既带有泛道德化的民粹色彩,又带有泛理性化的民粹色彩。

3.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更被民粹化地误读,形形色色的人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情感收容所(很多事情都被不适当地政治化、被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天然合拍,与道德、正义等诉求更是声气相投。一些失意人士在失意时总喜欢基于情感诉求而亲近马克思主义。比如因为长相不好被婆家嫌弃的妇女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安慰和“真理”,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不是在帮马克思主义,恰恰是误会了马克思主义,迟早会害了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些生性善良且有同情心、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也在对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多的情况,出于自己的性格和情感本能地亲近马克思主义。这种亲近其实说不上是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个好人和老实人的收容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一定要避开一些误区:比如认为但凡失意之人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真理,比如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一切善良、正义、公正、同情弱者的事情一定相关。这种自以为是的“投靠”往往出自非理性因素而不是出自理性,往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大于了解。对一个好人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正义感的表现,但直接给需要救助的人捐款也很有正义感很有意义,不是说所有的好事都非要转化到马克思主义头上才算是有意义的好事,也并非说所有的好事都要政治化和马克思主义化。事情的真相应该是:信仰并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做好事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好想法和好事,而不是说遇到什么事都要扯到马克思主义头上才算深刻和有意义。比如前面提到的因为容貌丑陋被婆家歧视的那个例子,其实还可以从很多的其它角度来解读这件事,是不是一定要归结到马克思主义头上才算最正确、最深刻呢?显然不是。

4.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硬是要实现某些美好理想,则要么沦为空想(空想社会主义),要么沦为民粹泡沫

马克思主义把自己追求公平平等的理想和幻想统统寄托在无产阶级(工人阶级)身上,带有强烈的空想色彩和民粹色彩。把一切美好的情感和品德全部加在无产阶级头上,把一切肮脏丑陋的性格全部加在企业家头上。这种分析思路和前文提到的一味美化百姓、一味丑化官员权贵的泛道德化民粹思路完全如出一辙。以此为基础推导未来社会也不能不带有强烈的泛道德化的民粹色彩。

马克思等人还深刻地认识到推翻君主专制之后所建立的民主政体主要是便宜了企业家和中产阶级,这种政体下无产阶级和底层人民的民主权利难以落实。但是他们所寻求的解决办法太超前而且不科学,只是迎合了他们自己和社会中下阶层的民粹情绪和民粹理想。按照这种办法来实施的“无产阶级专政”,后来造成了什么局面有很多案例为证。苏联著名的斯大林体制虽然与斯大林的人品有关,但其根源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特别好笑,那就是苏联号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按道理说工人阶级的权利和地位高得不得了,结果苏联工会的负责人去参加国际工会会议时直接被赶走,理由是苏联的工会纯粹是一个为官方说话的官僚机构,根本不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组织。不仅是苏联,还有好几个号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都是工会形同虚设。恰恰是这些个号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工人权利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工会形同虚设,和西方国家工会强势地为工人维权,工人权利得到较好保护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值得人们深思。如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空想成分和民粹成分是其根源,而所谓的变质和官僚化只是其表现形式,即便不变质、不官僚化仍然会出现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三、原始资本主义的转型与“资本主义”一词的永生

(一)原始资本主义及其转型:马克思主义功不可没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原始资本主义”的种种肮脏和丑陋都是客观事实,《资本论》所揭露的这些真相也用不着抵赖和掩饰。马克思主义对原始资本主义的持续揭露和批判,对西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促进了西方社会的改良。《资本论》所揭露的西方社会的种种罪恶后来已经被消灭了很多,尽管不能说完全被消灭,但确实比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好多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也是西方体制自我改良的结果。可以说原始资本主义衍生出两大社会思潮:自由―民主―市场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被西方体制吸纳进去之后,逐渐形成了和原始资本主义大大不同的体制。在这种改良的体制下,劳工阶层的权利和福利已经比当年好多了,经济条件也比当年好多了,普选权也变成了现实,一些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和工人党还通过选举上台执政。

(二)“资本主义”一词的永生:迫切需要新的命名和概念

尽管“原始资本主义”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灭亡,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是作为一个词汇的“资本主义”却寿比南山,获得了永生。这一问题和现象本来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厘清,可惜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陷入教条化的误区,致使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左派。所以非常有必要给改良后的西方社会一个新的命名,这个名称可以是“自由―民主―市场”社会,也可以是其它名称,但唯独不适合再用一个无所不包、不区分改良与否、无视任何变化进步的“资本主义”一词。将改良后的西方社会与原始资本主义区分开来之后就会更容易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正面价值。

如前所述,原始资本主义的功绩和弊端分别催生了两种主要的社会思潮,一种是自由―民主―市场思潮,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原始资本主义被改良的过程中渐渐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今日西方社会的基本面貌。由此来看,西方一些学者在苏联东欧剧变后所欢呼的“历史已经停止”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任何类型的国家、任何发展阶段的国家,无论其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高,都不能固步自封、放弃继续进步,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任何国家都只有不断自我反省和变革,才能不断进步,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社会进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静态结果。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的批判和改良为西方后来的繁荣和进步贡献甚大,也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改良和稳定,其历史功绩不能因为苏联东欧的失败而被忽视。

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只是这类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改良继续发挥着的正面作用也不容忽视。某些西方学者盲目欢呼资本主义的胜利和“历史的停止”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能抓住社会发展的实质,也没能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所体现出的完整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工具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实践以俄式和瑞典式最为经典。俄式社会主义对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影响很大。俄式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为斯大林体制。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