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寿龙:是否该设立中央改革委员会」正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一系列发展使得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这一切都是经济、社会、政府和政治改革的结果。
改革的三种推力:基层实践+顶层设计+组织机构
这些改革都来之不易,是多方面推动的结果。首先,是基层实践者推动。基层实践者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发现大锅饭制度很不好,于是决定改革分配制度。小岗村农民私下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一下子提高了生产力,解决了温饱问题。国有企业亏损,地方实践者就开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个体工商户发展面临阻力,地方实践者就给予其“红帽子”的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很多改革,都是基层实践者发现问题,找到对策,逐步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改革的。
接下来,就是顶层设计推动。地方实践者进行局部的改革创新,要变成全国性的改革政策,就要有国家层次的推动。中央的文件,国家的法律,政府的工作报告、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等,都是顶层设计的重要资源。过去农村领域的改革,都是通过中央的一号文件推进的。法治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通过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推进的。基层村民和居民民主自治,则是通过宪法的规定推进的。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很多文件,为这项改革提供顶层设计。
第三,组织机构推动。过去,中央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系统研究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和推进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改革;设立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中纪委领导下,系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机构没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业务,即没有其特殊的部门利益,所以,它们可以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务实地推进改革。而这些机构的设立,无疑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很多改革创新昙花一现?
目前对中国来说,改革依然是核心任务,过去改革是增量改革,浅水区改革,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存量改革。过去改革面临的都是大问题,比如普遍的贫困和不发展,需要解决温饱。现在已经温饱,而且各方面似乎发展得很不错。过去改革国有企业,是因为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很差,而现在国有企业多数在盈利。过去政府机构精兵简政是因为需要精简与计划经济有关的部门,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现在各方面事业蓬勃发展,人手越来越紧张,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普遍雇佣编制外人员。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来说,行政审批是行政管理的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很容易腐败,但是它仅仅是抓手而已,对抓手进行改革,结果很多腐败都会向其他抓手延伸,比如备案、监管、年检等,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时反而促成了官商勾结不当牟利,进一步推进显然不能仅仅着眼于行政审批这个抓手。
从基层实践者来说,改革创新,可以说层出不穷,很多创新都非常专业,很有水平。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改革创新都是昙花一现。最普遍的情况是,当一把手重视的时候,这个改革就成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做得红红火火,颇有成效。但当一把手不再重视,或者离职的时候,过去的改革创新也就没人提起,一切又恢复到原状。新的一把手又有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又开始新一轮改革创新。但一旦人换了,同样又回到过去。因此基层各种创新中,能够持续的很少,一般与领导人的任期长短相同。这说明,现在面临需要创新的点比较破碎,比较复杂,同时也说明现在的改革创新如果缺乏整体的推进,缺乏顶层设计,已经越来越难以在地方层次形成先进的经验,形成持久的生命力,更不用说推广到全国。
从法律和文件层次来说,有关改革的规定可以说并不少。但很多改革,与各方面期望都差距甚大。比如要充分发展民营经济,但一些地方发展的却是国有经济,国进民退显著。在公共服务领域,应该取消行政级别,管办分离,但结果是行政化反而被强化了。又如教育科研部门一直在喊要去行政化,事实却是行政化愈演愈烈,大学、中学不仅没有取消行政级别,反而越来越重视行政级别,相对而言这些机构的学术权力却在退化。
下一步改革的推力在哪里
目前改革的格局是,基层因解决问题的需要在不断想方设法创新,中层却往往出于稳定和部门利益的需要倾向于保守地维持现状,中央有关改革的法律和文件在执行中常常出现梗阻,基层改革创新因为缺乏中上层支持而碎片化,无法形成普遍性的制度规则层面的创新,也不像改革初期那样能够上升到省市级层次,然后上升到国家层次。其中,如何改变当前省部级部门越来越保守而无力推进改革的局面,成为当前进一步在宏观层面推进改革的核心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过去的办法是,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推进改革的机构,类似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不过,这个机构在1997年终止,其改革的职能改由各部部长行使。取消之后副作用就出现了,很多政府部门的改革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管理改革,由于都归本部门负责,因此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时甚至会把管理变成实质上的控制。
目前负责改革的综合性协调推进机构只有两个,一个是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一个是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这两个机构的存在,确保了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但由于缺乏一个相应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委员会,使得改革进展碎片化,即使是协商民主,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进一步推进改革,有很多切入点:给基层更多改革创新空间和更多支持,在顶层设计上多做文章,加强领导和指导,等等。当前行政管理学界也有不少类似的思考,我认为,目前最核心的是考虑设立一个常设性的中央改革委员会,其地位相当于中央军委,直属中共中央政治局,下设政治体制改革小组、社会体制改革小组、经济体制改革小组及机构改革小组。只有这样,才能对基层的改革创新提供足够的支持,才能真正在政治层面形成对改革的支撑力,解决省部级机构改革动力不足以及部门利益阻碍改革的问题。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