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维佳:中国政治改革和托克维尔悖论

作者:涂维佳发布日期:2012-11-01

「涂维佳:中国政治改革和托克维尔悖论」正文

近半年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罢黜事件及对其妻子薄谷开来的审判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共十八大也即将在北京召开。然而,一场围绕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经典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Ancient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的讨论却在中国的政治高层和知识分子圈中悄然兴起。透过此书,人们最感兴趣的地方莫过于中国的政治现状和今后改革的方向。

波斯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士卓(Joseph Fewsmith)教授日前在胡佛研究所刊物《中国领导箴言》10月刊发表“北京热读托克维尔”一文,探讨了这场对话的起源,分析了几种主要观点,并对中国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讨论起源于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几个月前发布的一条微博:“去海里见老领导,被推荐读本书,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他认为中国这样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从历史上看也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好,现代化转型不会那么顺利。中国人自己的代价也没有付够。过去这些年走得顺了些,下面难免会有反复。”由于华生曾在分管金融工作的中国现任副总理王岐山手下工作,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老领导”指的就是王岐山。

在傅士卓看来,可能是出自王岐山的此番评论触及中国社会普遍的不满情绪与不知道如何摆脱这一情绪的不安。作者援引了一位中国博客作者的声音: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较3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人们对于社会的不满却与日俱增。

由此,作者引出了这场讨论中大家感兴趣的焦点之一--“托克维尔悖论”当中的一个,即革命并不经常发生在人们处境最坏的时刻,反而更可能爆发于经济条件改善以后,尤其是当改革带来物质条件的完善之时。

另有中国的博客作者将暴力革命归咎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s)。在法国大革命中,知识份子因不满于贵族阶层的特权,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这位博客作者认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任何在政府任职的经验,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使得公共知识份子变得危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民众的支持,而是那些贵族也赞同他们的言论。殊不知一旦这些理论被普遍认同以后,将不可避免地转换成政治热情和行动,最终摧毁整个旧制度。随着出现的是一个更加集权和专制的政权。现在的中国看起来就像是法国当年的翻版。

另一个被挖掘的议题是对这场由法国思想家为了追求平等而发起的大革命最终以一个更加专制和集权的政府而告终的讽刺。法国的思想家错误地将一个具有丰富历史传统的国家当成一张白纸,来描绘“最美丽的蓝图”。结果就是血腥的恐怖统治,以及在无政府状态下对自由的追求变成对救世主的呼唤。不管怎样,有中国的作者认为处在路易•波拿巴统治时期的托克维尔太过悲观,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渐进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该作者认为中国人可以做得更好。

十年前的改革者们对渐进改革还是持乐观的态度的,但现在看来,许多人认为中国处在面对无法支撑的现实和面对改革只能释放长期被压抑的民主化要求之间无法动弹。傅士卓教授还观察到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即这场讨论并不是对30年前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反思,而是对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有关新政策讨论的延续,其涉及到改革的类型,以及改革和革命的关系等论题,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到赋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命的改革开放。

对于中国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傅士卓教授从三个角度进行了阐释:

最为直观的是,大规模群体事件的不断涌现使得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精疲力竭,疲于应付。广东乌坎、四川什邡和江苏启东的大规模冲突事件说明地方政府,包括司法机构,在处理类似事件上的无力。当地居民表现出对政府极大的不信任态度。虽然这些抗议事件最终都得到顺利的解决,但由此认为中国的公民社会已经浮现还为时尚早。

官员腐败和大规模抗议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高级检察官文盛堂的统计,从2010年1月到2011年8月,全国共有1978件涉及国土资源的腐败案件被提起公诉;1999年以来,共有150名省部级官员涉嫌经济犯罪被调查。文盛堂认为推进诚信政府的框架缺少外部监督和参与,从而流于形式。

另一个令许多中国人对改革前景气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既得利益集团太过强大,以至足以阻止进行任何实际的改革。

作者由此总结:围绕托克维尔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作品的讨论,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以及在国际事务上昂首阔步的姿态不太匹配,但事实上,王岐山关于中国人民要为现代化付出更大代价的言论抓住了当下中国首都人们的普遍情绪。中国社会的现状难以维继,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领导人中似乎只有薄熙来表现出他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当然,他的办法显然不是什么好办法。随着他的模式被否定,还有什么别的方向?

“托克维尔悖论”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和讨论,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十字路口的国人,似乎很希望从这本一个半世纪前的经典著作中找到某种启示。

评点文献:Joseph Fewsmith,“De Tocqueville in Beijing”,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2012 No. 39.

原文网址:http://www.hoover.org/publications/china-leadership-monitor/article/129501。来源:中道网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