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洛:从什邡事件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正文
什邡钼铜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说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是民众不相信,引发了什邡事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起源美国,在世界各地实施效果都不错。南桔北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在中国起步不晚,立法超前,但效果甚差,民众对之已经失去最基本的信任。
一、什邡事件
相关内容什邡事件缓解 90后力量引人注目大家谈中国:除了聚众,还能有什么维权渠道?四川什邡市发生新的民众抗议示威更多相关的故事
相关新闻话题中国2012年6月29日,宏达集团在四川省什邡市灵杰镇举行投资一个号称投资104亿元的钼铜生产基地的奠基典礼。据说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特别大,投产后每年销售收入预计达500亿元,每年的利税收入超40亿元,可以为当地创造3000个就业位置,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超400亿元,提供辅助就业机会近1.5万个等等。环保方面,宏达集团委托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制作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简称环评报告)。报告的结论是:该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和装备,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国家环保部于今年3月26日批准了这个报告。
什邡市居民从工程奠基典礼的鞭炮声中才得知项目建设的消息,他们不相信环评报告的结论,担心工程会带来严重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废物污染。市民们在市政府门口聚集,要求停止工程建设。政府曾动用武力镇压,但引起民众更大的反抗。在民众巨大的压力下,什邡市政府作出决定,暂停工程建设。
什邡钼铜工程有环保部审查批准的环评报告,结论是工程实行“零排放”,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无论从环保法的程序上还是报告结论上似乎都没有问题。为什么环评报告不能保证工程顺利建设?为什么环评报告不能让老百姓放心?
二、起步不晚
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1969年美国用法律形式把工程环评报告制度规定下来,之后日本、英国、德国等也相续引进这一制度。1979年中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第六条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份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审查批后才能进行设计。在环评报告制度的建立方面,中国起步并不晚。后来科学界提出规划环评报告的新概念,即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做整体环境影响评价。中国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成为该法的内容之一。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又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这样,中国在环评报告制度的立法方面立于世界最前列。
在发达国家中,环评报告制度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经过审批的环评报告也保证了工程项目能为民众接受,顺利建设。但是中国在建立环评报告制度后的三十多年,却是历史上生态环境破坏最厉害、污染最严重的年代。尽管立法超前,但是环评报告制度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三、不说真话
中国的第一个环评报告是三峡工程的环评报告。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环评报告是内容之一。学部委员马世骏和侯学煜分别出任环境组组长和顾问。环评报告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但是一些弊病是可以通过人为措施加以限制。1993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小组以环评报告中的一个程序错误,否定了这个报告。之后任命原环境组副组长方子云出任环境二组组长,重新编写环评报告。新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方子云也由此成为对三峡工程论证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弊大于利到利大于弊,环评报告成为了政治的奴婢,成为一个可以让人任意打扮的女孩。三峡水库从2003年蓄水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但是像方子云这样的“科学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却不要为环评报告的错误结论承担任何责任。
三峡工程环评报告是中国的第一个环评报告,对后来的环评报告有很大影响,不但在评价报告的内容、格式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更重要的是结论的表述,结论要服从政治需要,服从领导意志,就是不说真话。
四、两大错误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工程环评报告应该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然后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论证。
什邡钼铜工程环评报告的第一个大错误就是没有指出工程建成投产使用对周围生态环境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程度如何。报告直接进入到第二步,即可能的防治措施,比如最严格的防渗处理,循环使用,将实现“零排放” 等等,得出结论,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什邡钼铜工程环评报告的内容是十分不完整的。
第二个大错误就是没有民众的参与和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它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什邡市的居民是从工程奠基典礼的鞭炮声中得知工程上马的信息,这说明在撰写工程环评报告时并没有在当地举行过论证会或听证会征求过公众的意见。但是国家环保部又批准了这个环评报告,可见报告之中必然有征求公众意见的内容和对对公众意见处理的说明。报告的撰写者如何处理这一章节,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五、南桔北枳
环评报告制度起源于美国,在世界各地实施效果都不错。中国起步并不晚,目前立法又处于世界最前列。三十多年来,中国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工厂都搬到中国来了,每个工程上马之前都有一个“科学”的环评报告,结论不是“利大于弊”就是“对环境没有影响”,而且这些报告都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查批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事实,使得民众对中国的环评报告制度失去最基本的信任,南桔北枳。今天有什邡事件,明天十方都会发生类似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