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中国的政治就是做生意」正文
中国的政治就是做生意,其基础是市场规则与逻辑,其目的是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目前,美国总是跟着中国跑,中国到哪里,美国就到哪里,以至于美国不仅要重返亚洲,而且要重返非洲,重返中东、中亚以及还要重返欧洲。显然,中美影响力之争已经超越亚太,而且竞争越来越趋于两种国际合作模式的竞争。
中国没有大国战略,没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没有海外驻军和基地,也没有强大的海权,那么中国凭什么走向世界呢?答案是市场经济原则,市场以利润为导向,而利润是一种信号,它告诉我们,为了满足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的需求,我们必须干什么,我们正是通过追求利润而从利己主义者成为利他主义者。同时,利润也是一种信号,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哪里研发,哪里生产,哪里销售,从而使收益大于成本。人类正是通过追求利润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达到充分繁荣和富裕。
中国崛起是由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果,没有经济全球化,就没有中国的崛起,由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成为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制造和加工基地,由此中国经济得以享有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不仅如此,中国还由此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在亚洲、非洲、中东、中亚以及欧洲还有拉美地区的贸易与投资,已经呈现超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势态,同时通过合作组织与论坛,中国与这些地区的政治合作也在不断提升,并为进一步的经贸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框架。
在亚洲,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已经超越美国,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亚洲经济体正在形成,所以美国重返亚洲的目的就是遏制中国的崛起,打乱亚洲一体化的进程,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区域体系。
在非洲,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而且非洲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下一个亮点,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非洲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
两种不同合作模式的竞争
在中东和中亚,中国正在代替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石油出口的主要国家,在中亚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个可能没有美国参与的欧亚大陆经济体正在显现。
在欧洲,美国面对欧债危机,袖手旁观,无能为力,反而担心危机会拖累美国,而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以及中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正在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
美国是现今世界体系的主导者,拥有强大的海权、海外驻军与军事基地,但是,无奈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美国缺少维护其世界霸权的必要而巨大的资源,美国不得不紧缩,或者至少难以进一步增加军费开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资源缺口,如何弥补这一缺口?之前美国的解决方案是寻求盟友的支持和配合,即美国领导,盟国出钱,但是现今盟国的日子更不好过。那么,美国如何能够以有限的实力继续维护其世界影响力与领导地位呢?从目前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控制舆论,宣扬人权和普世价值,借此干预别国内政;二是制造和挑拨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军售、军演,挑起地区矛盾与冲突,推行“以夷制夷”的方法,而自己在后面不断煽动,使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第三是制造目标国内部的矛盾,扶植和武装反对派,推动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混乱;第四是利用联合国安理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对目标国进行武力干涉,导致政权的更迭。这一方法在利比亚得逞后,正在被复制到世界其它地区,并成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推行全球干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因为它成本低,无须自己投入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其次在道义上不会受到指责,相反得分不少,美国和西方国家反而成为维护正义与和平的象征,另外美国和西方国家还可以由此出售大量武器装备赚钱,提振其衰退的经济。
这与之前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动手,单边行动在成本与效益方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目前美国为遏制中国的崛起和在全球的影响力,基本上采用了这一战略,在亚洲鼓吹中国威胁论,在非洲指责中国搞新殖民主义,在中东将中国推到所谓人权与普世价值的对立面,挑拨和激化中国与周边以及相关国家的关系和矛盾,以此牵制中国,特别是在亚洲利用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在领土岛屿上的争议,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
中美影响力竞争既是双方实力的较量,更是双方两种不同的合作模式的竞争。中国的优势在于经贸关系,中国不仅自己由于融入现有世界经济体系而得以崛起,同时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所以,中国的崛起与影响力是建立在市场规则基础上的,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也有利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发展。美国的优势在于舆论宣传,普世价值观和军事,还是冷战时期的那一套,显然与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趋势是不一致的,世界经济是趋于全球化,政治趋于民主化,而美国和西方国家试图退回到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其世界主导地位,逆世界潮流而动,所以美国全球战略显得杂乱无章,拆东墙补西墙,东奔西走,力不从心。
显然,从成本与收益分析,市场原则比政治、军事手段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