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卧云:谁主变革

作者:黄卧云发布日期:2012-08-09

「黄卧云:谁主变革」正文

变革与和平,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两大艰巨任务。它实际上是一个任务,就是实现和平变革。如何才能将变革的任务与和平的任务结合起来,或者能否将它们结合起来,不取决于某一部分人的意愿,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社会各方面因应形势变化的明智程度和能力。形势比人强,也许是在变革的问题上最需要记取的格言。

谁主变革,它看起来是要回答类似于革命话语体系中关于争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领导权需要争夺,不但表明领导权最后在谁手里尚不确定,也表明竞争激烈,你死我活,但在当代世界,人民作为主导变革的力量是确定的,它不是竞争和争夺的结果,而是"势"之所成,本文仅仅是辨明这一事实。

台湾?还是利比亚?

蒋经国和卡扎菲,两个独裁者代表了两个极端,带来了两种极端的社会转型方式,一个把台湾十分平稳地引向了民主,不仅台湾和国民党,而且蒋经国和蒋氏家族都完成了历史的华美转身,一个对人民使用武力野蛮镇压,制造了一场血腥内战,致使大量伤亡,自身落得悲惨下场,卡扎菲家族也就此覆灭。

台湾有蒋经国,使它的民主转型看起来是那般地轻而易举地,唾手可得。那样一位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者一声令下,自由有了,民主来了,没有暴力冲突,这是何等的美事。

但这样的人和事只能是历史的偶然。首先这个最高统治者必须有放弃权力和厉行改革的意愿。晚年蒋经国不但已决定蒋家放弃权力,而且决定国民党不再独揽大权。他看到台湾岛与省籍矛盾纠缠在一起的民主浪潮在涌动。其实,不管是谁,只要他还不是完全权迷心窍,这时就都能认识到台湾的民主到来只是晚几年或早几年的事,不管他自己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其次,这个最高统治者在统治集团内部必须有高度的权威。放弃权力垄断由于损害了整个权力集团的特权利益,内部的阻力将十分强大,如果他内部权威不足,就没有能力去挑战集团内部的巨大反对力量,更不要说去说服他们了。

一般来说,在依靠军事暴力建立起来的统治集团内,只有太祖级别的统帅具有绝对权威,随着权力的一次、二次、三次移交,集团领袖的权威逐步削减,走向平庸化,对集团内部的控制力也不断减弱。列宁做为俄共无可争议的领袖在党内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威望和绝对控制力,但他的继承者就不是如此了,斯大林必须在几个同是党的第一代领导成员且实力相当的竞争者中通过残酷斗争、清洗、玩弄权术和阴谋,消灭对手,才最终确立起自己的绝对统治。斯大林之后,已经再也没有人能够建立起与之相当的权威了,他必须在党内实力派的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和协调。他是整个集团利益的代表。当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想把苏联带上民主法治的轨道时,他不能不努力在旧制度和民主之间进行调和,并因此而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既要受到党内顽固派的掣肘反对,又要受到来自激进派的反对,以致最后无法驾御局势,激进派则由于顺应大众的民主要求获得了民众的支持,赢得了胜利。

改革的意愿和改革的能力完美地集于一身,这种改革领导人可遇而不可求。蒋经国情况特殊。蒋介石的长寿对儿子继承权力是一个特别有利的因素,不但使蒋经国得以长期在父亲的荫庇下历练自己的才干,培植自己的势力,也能够使老子从容为儿子搭建权力舞台,等到老蒋去世,蒋经国的父辈们也都已退出政坛,而小蒋,其德足以服众,其才足以任事,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党内名副其实的最高统帅,拥有了最重要的权力资源--集团内部无人能够挑战的威望,顺利地让全党服从了他让党放弃垄断权力的决定。

卡扎菲出身贫寒,牧羊人的后代,从小被人嘲笑的经历可能更激发了他出人头地的野心,在27岁那年,这名醉心武力的中尉军官召集小股青年军官,趁国家混乱之机赌了一把,政变成功,推翻国王,做了国家的"革命领导人"。靠杀戮起家者的嗜血本性在掌权后也不会改变,他铲除反对派和镇压学生从不手软,曾多次下令公开绞死示威游行的学生和反对派。有一次,在3小时内屠杀了1200名监狱中的犯人。他喜欢表现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他用国家的石油收入大力赞助国外反政府军和恐怖分子,被西方政界称为"中东疯狗"。由于言行无度,性情怪异,以至人们分不清他到底是性格变态,还是精神错乱。

2011年2月,茉莉花革命感染了利比亚人民,民众开始和平反政府示威,要求政治变革,卡扎菲回答说要用武力"碾碎那些蟑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仇恨迎头相撞,对卡扎菲武力镇压,利比亚人民揭竿而起,内战爆发。他的绝对权力欺骗了他,他以为会自己会再一次轻易镇压反对者。反对派武装在交战第四天就使利比亚东部地区脱离了政府控制,卡扎菲的一些高官陆续辞职,公开反对他,他的部队陆续背叛他,加入反政府武装。只半年,便日暮途穷。死亡降临时,嗜血者并没有像他平时那样表现出勇气和力量,而是像他的老朋友萨达姆那样钻进了地洞。

无论是台湾,还是利比亚,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决定性力量都是人民,统治者回应人民的方式--是蒋经国那样还是卡扎菲那样--只影响变革转型的方式(即权力是主动地和平移交,还是被迫移交),影响他本人及其家族的命运,但不会影响国家变革转型的方向,利比亚像台湾一样进入了民主社会的轨道。

自苏联和东欧发生政治变革以来的30多年里,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由专制转入了民主,虽不一定如台湾转型这样波澜不惊,但少有流血事件,如此普遍地在和平中完成了历史大转变,这是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像利比亚那样发生灾难性内战,30年来还是首次,它代表一种少见的例外。卡扎菲的下场让中东还没有被赶下台的其他独裁者感到了巨大恐惧,引起的后果完全不同。在也门,统治者和平让出了权力,叙利亚独裁者则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决定,他选择做最后一搏,死里求生。

越南改革模式?

在世界上目前屈指可数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越南共产党启动了政治改革。在上世纪90年代它就开始了国会议员的差额选举,现在直选国会议员,但提名权由越共掌控,它还实行了党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和总书记的差额选举,这在世界共产党国家的百年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越共改革既是试图缓解来自社会要求民主的压力,解决政权合法性问题,也是为遏制党内日益严重的腐败而作出的重要努力。这表现出了权力集团一种必要的集体理性,即通过政治改革消除政权危机,巩固党的统治地位。对党员个人,主要是对特权党员而言,党内民主会部分地削弱个体的权力,也就减少了一些用权力换取个人利益的机会。越共高层期待通过改革对党的整体权力产生有利影响。当然,这只是可能。党内改革有可能延长党的生命,但也可能缩短它的生命,因为改革将会引起民众要求更多的改革,从而有引发社会危机的可能,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听到报道说越南共产党的腐败得到了初步控制。

越共党内民主会带来越南社会的民主吗?这是关注越南改革的人们在关注的重点。从越南实践来判断,它的党内民主不可能带来人民要求的社会民主。

越共虽然有了党内差额选举,但选举不是民主,差额选举也不是民主,只有自由选举才是民主。除了自由选举,民主还包括一个系统而广泛的制度安排,它还是指一个开放社会全面的自由状态,比如新闻自由、结社自由等等。自由是民主制度得以存在的前提。今天,改革是一个混合着各种完全不同含义的概念,使用上混乱,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归纳现实可以发现,一种改革是为自由的改革,途径是放弃对权力的垄断,一种改革是为自身利益的改革,途径是巩固自身权力。越共改革的繁复措施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以确保党的控制,因此,它所有名之为改革的政治动作都是建立在对社会控制的基础之上的。越南没有自由作基础的社会民主,越共的党内民主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没有空气的地方,不会有生命存在。

也许有人会说,差额选举、可控选举相比过去的秘室操纵有了进步,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首先我承认它确实是一种进步,但进步的专制仍然是专制,而不会是民主。其次我也承认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越共改革的目的不是放弃、甚至不是放松党对权力的垄断,改变的仅仅是权力在内部的分配办法。在越共的民主木偶戏中,动作设计复杂,台下的观众能够看到比较逼真的各种人物动作,但木偶的一举一动都由人操控着。如果认为,对越共党内民主能否推动越南的社会民主还需要拭目以待,那么换个命题,假民主推动真民主还需要拭目以待吗?

越共领导集团放弃权力,也不具有事理上的可能性。历史上,蒋经国式的主动放弃权力的集团领袖虽然罕见,但还是有先例可循,但从来没有过集团主动放弃权力的情况,因为那样不符合集团理性。个人放弃权力的一个解释是,他对名誉和个人德行的需要胜过了对物质利益的需要,而对于集团,名誉和德性的需求十分微弱,相反,特权集团内部绝大多数的个体有追求物质利益的强烈冲动,他们会形成强大的利益联盟捍卫整体利益。

民主暴政?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1789年之前,法国君主专制早已露出虚弱和不稳定的迹象,连续的对外战争使得它的财政状况岌岌可危,王朝已经再无法提供足够的战争费用,增加税收成为摆脱危机的唯一办法,各省贵族为了保住财政特权和地方自治权,拒绝和反对王室的征税要求;农民本来就承受着各种负担,加税将使他们更加贫困。知识界对旧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之风在日甚一日地发展,政府加强出版检查和言论控制的努力收效甚微。各个阶层--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工人--都对对旧制度心怀不满。而比人们的普遍不满更早预示大革命到来的信号,是悄无声息进行的思想和哲学革命,平等的观念在法国广为传播并深入人心。法国人普遍厌倦了他们那个时代,变革的愿望在每个人的心中潜滋暗长。

在无数反思法国革命的书籍和文章中,柏克的《论法国革命》和托克维尔的《旧制度和大革命》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前者对法国革命极其雄辩的否定和批判,是后来所有否定和批判这次革命的观点和灵感的源泉,后者则在分析法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制度和历史原因方面,一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扣人心弦。英国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柏克在法国革命爆发的第二年发表了他的著作,他从英国引以为傲的自由和法律传统出发,对法国正在进行中的革命所表现出来的暴力、砍头、恐怖专制主义以及对传统的彻底颠覆,写出了一份最严厉的判词。当下中国一部分人则可能更重视书里指控暴民的部分,并被作者深刻的保守主义气质所打动。他不相信下等的、无知无识、容易被当成顺服工具的社会成员所组成的政府,他反对任何激烈的彻底的整体的社会改造计划,而英国才是政治变革的典范,它总是在已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和点滴改良。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论美国的民主》的作者创作的又一部不朽之作,担任过法国外交部长的托克维尔在这部研究法国大革命历史的书中所揭示的东西对研究革命发生学具有持久的价值。今天的国内读者对于著作中对法国革命业绩--以突然的方式完成了需要长时期才能一点一滴完成的事情--的肯定,可能不会留下太多印象。当然,整部书中最具震撼力的观点非此莫属:革命并不是在人民受统治者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因为在这些制度的桎梏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最无法忍受。对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越是令人震撼的观点越是容易引起人们误解,因为它往往让人不去深究其全部内涵。一个坏政府之所以改革,是由于它的各种危机到了不能不改的时候,它改革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危机深重。路易十六在财政陷入崩溃的情况下才决定召开三级会议,这是一种由贵族、僧侣和第三等级的被选举代表组成的国民大会,而此时,法国已有160多年没开过这样的会议了,现在要解决财政死局,除了启动这项被遗忘的政治制度--召开三级会议别无良策。正是这个三级会议点燃了法国的干柴。

英国政府能够依靠点滴改革解除危机,它的每一次改革既是继承,又是革新,它的每一次改革都增进了臣民的自由,都限制了王权和政府权力。根据英国宪政传统,国王继承其古老的统治权,英国臣民则继承了古老的自由。其他国家却鲜有这种幸运,比如法国政府就朝着相反的方向"改革"。法国具有自由的传统,到17世纪末法国还存在城市自治,那些自治城市普遍实行选举制度,行政官由全体人民选举产生。法国有独立于政府的普通法庭。法国的三级会议也是民主的遗迹。但随着法国王权的强大以及贵族特权的扩张,民主选举制度逐渐淹没,人民最终被置于中央集权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法国的政治制度成为欧洲最典型最早成熟的专制制度。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