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林:转型期必须确立“两步棋”思维」正文
如果我们能够认定,当今中国是处在改革时期走向下一历史时期的过渡转型阶段,而并非仅仅是处于不断继续、一味改革下去的改革开放时期,那么,我们就必须针对转型期的实际大格局、按照转型期的根本客观要求,来构建起自己“两步棋”理性思维的总体框架了。
所谓“两步棋”思维,指的就是以前后手的二元统一思维、而非单一的无限延续性思维,看待与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生存发展大格局。此提法,采用了较直观易懂的象棋语言。具体指的是,“走一步、再看一步”;走好眼下的第一步,思谋好接下来的第二步。对掌控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进程来讲,就是走好现在正在走着的继续深化改革这一步,却又不能仅仅迷陷在和闭锁在这第一步里,不去关心、不去思考、不去筹谋必然很快将要接踵而至的第二步。也就是,还得要考虑在未来不到十年或十几年之后的时间里,中国该走向一个什么样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大问题。此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之道也。
有人会说了,只要是高手,谁都知道走一步、看两步的道理。你提出要有“两步棋”的思维,要懂得走一步、看好下一步,这不等于是在嚼别人早已嚼过的剩馒头吗?其实,世间的道理,在很多时候都是普遍相通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提“两步棋”思维,确实不是什么新思想、新思维。不过,请别忘了,一个普遍而无情的事实是:世人常常并非是因不知、不懂哪种道理,而是因不知该在何时运用哪种最简单、通行、坚实的道理,才走到偏斜、错误的路子上去的。
要知道,在现如今,很多迷恋改革、相信改革无所不能、决心誓将继续改革进行到底的人们眼中,改革,可是一种一一贯之的、一招可以吃遍天用到底的、不能存有半点置疑的“全垒打”选手啊!即便有些人没有想得这么极端,也总是认为眼下的问题多如牛毛,怎么也得再改上个几十年、上百年,才能轮到讨论改革该不该退不退出与该由来谁接替的问题吧。所以,今天,我提出当今中国已不再是处在改革时期,已不能仅仅只管改革的这一步棋该怎么走了,就是要矫正大家已经有些走偏了的“一根筋”改革思维的。
“两步棋”思维,就像过渡转型期的提法一样,一经界定和确定下来,实际上便意味着,我们已经是走出了一味偏执于改革的狭窄闭锁之“小圈子”,已经是站到更高远开阔的历史发展的大视界、大格局上去了。这其中暗含着的基本前提,至少有三:一是,摒弃了一,走向了二。其间业已无可避免地存在有二元事物、两种不同的力量、两段不一样的趋向了。二是,有前者与后者关联承接所构成的转换性格局模型了。必然要退出的前者,与紧接着肯定会来的后任,在前后脚的摆置中,确立起了一种不变的客观交接关系出来。这种交接棒关系模型定然地确立后,并不会因为究竟是甲队员还是乙队员来接棒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的。三是,确定了一种发展与演进的总基调或总趋向。我们可以将其视作是一个新老交接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进程,还可以看成是推陈出新、开新发展的转变。虽然阐释、描述会有不同,但逐渐从前者转向后者和由后者取代前者的总基调、总趋向是一定的、不改的。
从另一方面看,强调要确立“两步棋”思维,还有一个需要统一全社会思想认知的意思在里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从我们提出“转型期”的“两步棋”,到整个中国找出下一个时代主宰者,走到“两步棋”胸有成竹、众望所归的新境界去,估计还需要经历七八年、十几年时间的原因所在了。
我们说,即便有几位先知的思想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转型期的到来,并能够多看两步、甚至三步棋,但如果我们国家的治国理政者们一时半晌还没能反应过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那么,中国社会在今后几年甚至十几年里,也恐怕是难以走好这“两步棋”的。更何况,没有高层的清醒认识与大力推动,如果全社会上上下下的绝大多数人,还不能摆脱只见改革不见发展、只认单项不认交接方之两棒的局限,还不能够自觉地、理性地看待和接受马上就要到来的转轨上路,那么,是不是我们还会遇到强大的思维屏障和社会阻力呢?所以,从几位思想者,到更多的思考人,再到上层执政者群体,再到亿万民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需要时间、过程与实践体认的累积发酵的。今天,我们所做的与希望看到的,仅仅是努力让“两步棋”思维的提法及其所昭示的基本理念,尽快地被当政者与思想界所接受,并能在全社会中确立起来、沉淀下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里,下好转型期内必不可少的两步棋,顺利平稳地过渡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去。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多次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之所以没有沿用“两手抓”的提法,而改用以“两步棋”来讲转型期的应有原则,就是觉得,“两步棋”这种前后交替呼应的运动演进方式,似乎更符合我们正在面对着的转型事实。
总的来说,提“两手抓”与提“两步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或极其相近的。“两手抓”,依托的是综合理性,主张的是均衡用力,强调的是不可偏废;“两步棋”,依托的同样是综合理性,主张的同样是均衡用力,强调的也是统筹兼顾与不可偏废。
起先,我是准备提“新的两手抓”的,之所以后来改成要“走好两步棋”,主要是考虑到“两步棋”的提法,更加贴近前后交接之转型期的实际情景,更有利于我们在动态发展和格局理性的框架下把握全程。无论怎么说,从改革时期走向下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无疑,改革开放都是在前、在先的。这是历史延续的结果,是前任历史时期惯性走出的一步。而后继接替者呢?只能历史性地定格在改革时期的身后。这样以来,她们二者间,更主要的,构成的是一种前后脚接替的关系,而非平行或同时空的对等、对应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再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似乎就有些缺乏针对性和不那么妥帖了。
虽然,在两步棋的关系中,任何一位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的确也是该硬、便不能软的,可毕竟,这种过渡转型、此消彼长、承上启下、前交后接,重点不是两者均要凸显出来、都要坚实起来,而是两个前后脚,如何才能更好地连接得上、交接得好、顺利地实现平稳地渡过。也就是说,“两步棋”的提法,在伸张均衡用力、统筹兼顾、不可偏废、综合理性的同时,还更多地引入了提前预判、长远筹谋、面向未来、动态推演、全程掌控、平顺转换等成分与取向。这后一部分,让我更倾向于采用“两步棋”的提法。
为了引导大家树立“两步棋”动态格局理性思维,下面,我想按着发展演变的自然顺序,简略地谈谈如何走好“两步棋”的一些问题。
第一,继续深化改革,要扎扎实实地在该作、能做好的地方与层面上做到位。比如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的改革建设,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比如非政府职能的行业专业协会与中立研调评审机构的健全问题,比如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药、住房等方面的利民改革,比如对缩小贫富差距、缓解官民贫富对立有益的其他各种改革等,都应切实有效地大力推进,认真做好。
第二,好高骛远、不自量力、盲目乱来、虚张声势的改革做法,其害大焉。动不动就高喊要搞针对党和国家核心制度的政治体制改革,动不动就把西化思维下所谓的专制一统当做炮轰的目标,动不动便用不怎样怎样便会“死路一条”来吓唬人,这其实既不利于扎实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事业,也会膨胀改革预期,挑动改革的失落感与挫败感,为未来中国社会埋下危机的隐患。
第三,在继续改革仍居主导地位的前半程,我们就应开始着手确立转型期的基本判断和“两步棋”的大格局了。至少在转型期前半程结束的时候,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治国理政系统的核心层,比较明确地达成必将转型和要为下一历史时期做好筹谋的基本共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积极主动与自觉理性的教育、引导,使我们国家能在必须转向复兴重建历史时期的十几年二十年后,形成一种万众一心、同向而行、积极向上、澎湃高涨的主流大势。
第四,在进入到转型期的下半程后,要将全党、全国关注的重点和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到发现、找寻、培育、共筑新的发展路径与历史时期上来。在今天,我们首先须要有这样的意识,要能看到转型期的事实及终将转到下一历史阶段去的必然。只有今天思想先驱与领导人的大格局理性与前瞻性关注,才能为明天整个社会的集体转型,做好水到渠成的坚实铺垫,开拓出一片全新的美好天地来。
第五,通过接下来日子里在思想精神文化领域的交流、碰撞,逐渐找到和确立起未来时期发展的方向、方式、目标等,为万众一心地走向新的历史时期筑成坚实统一的起跑点。我们要学会在不同层面的两条战线上作战。继续改革,在今日,更多地不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事,不是需要深入争辩讨论的事,而是现实层面、具体领域、熟门熟路、操作范畴的事。对此,我们要用少说多做、少空谈高喊多尝试实干的办法。而对后来者一方,则恰恰相反,应该是更多地在精神思想文化领域内展开,不宜过早与过分地引向现实的社会与民众的生活中去。
现在,我们在这方面恰恰有些搞颠倒了。在改革上务虚得多,高声鼓噪得多,争执激辩得多(这与一些人不自量力地攻击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传统密切相关),而在恰恰最需要关注、研究、探讨甚至争论的转型期及下一历史阶段该是什么上,却反倒清冷、淡漠得可以。这一局面,应该引起中国高层与整个思想界的高度重视。这是事关国家民族方向的大问题,是关乎我们全局的重心放在何处的大问题。
与邓当年多次提及的两手抓相比,“两步棋”是一种延续,也是一种面对当前实际的客观具体之阐释。邓提出了一系列的“两手抓”。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改革的方式,多用于物质文明领域,复兴重构则更会较多地作用于精神思想文化领域,或者更准确地讲,复兴重构期将会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全面建设的第一步。这是我们不能不清醒明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所讲的走好“两步棋”,其实也根本意味着,中国将会完成一次从致力于物质文明、到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性大转折。我们可以将这“两步棋”战略,看作是中国历史性地转向精神文明建设、或以精神文明为主导的全面建设的初期步骤与客观反映。
最后,必须说明一下。即便不同的思考者,对今后将要接替改革开放时期的下一位“接棒人”,会有各自不同的设想与解读;但请大家一定不要因为这种千差万别的不同,而放弃掉对必将转型和必须探寻、培育新的历史时期的信念与共识。因为这种信念与共识,是我们当下弥足珍贵的基础平台,也是我们任何思考者都应尊重的基本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