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胜洪:当前政治谣言七大“惑众”特征

作者:姜胜洪发布日期:2012-06-21

「姜胜洪:当前政治谣言七大“惑众”特征」正文

政治谣言的传播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解释和评论的过程,其产生与传播特别是大量产生与传播需要一定社会条件。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噪音杂音有所增多,各种谣言、小道消息不时出现在网络上,政治谣言也呈激增之势,一些政治谣言在民众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政治谣言的七大传播特征

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使政治谣言的传播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蛊惑性大、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等新的特征。

第一,微博成了“政治谣言制造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论坛的开放、微博的兴起,整个社会进入了“全民传播”的时代。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达5亿多人,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微博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播的快速性,使之很容易成为虚假信息、不实言论传播平台。一则小小的谣言,往往借助微博的种种“围观”行为,获得迅速而广泛的传播,瞬间送至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用户,在转发和评论中,其影响力被成倍放大。例如,今年3月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在微博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夜里响起了枪声”等政治谣言,造成群众的恐慌心理,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内容虚假,证据模糊,蛊惑人心 。政治谣言的内容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信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证据,但为了争取人们对它们的可信度,政治谣言传播者总是尽量地提出一些直接的但却是虚假的“证据”来。比如说“某人亲眼看见”、“某某权威人士说”等模糊性的词语传播这些虚假信息,并使这些虚假信息在一定状况下显示出逻辑合理性,因而能够得到一部分社会情绪的认同,迎合某些人的心理或情感需要,这反过来又提高了谣言的扩散速度。这种虚假性也就使得政治谣言必然具有欺骗性,其结果是人们在政治谣言的影响下,分不清事实,失去判断的标准和行动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引起重大社会动荡和政局失稳,造成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第三,方式灵活,真伪难辨。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政治谣言流行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本质上来说,政治谣言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信息为了迅速传播会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来加速传播过程,政治谣言不断地被加以解释和评论。在当今时代,大量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合成的虚假图像,因其逼真度高、真伪难辨,且视觉冲击效果强,更易对人的精神及心理造成冲击,最终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例如,今年5月2日,有用户发布图片,称此系江西赣县某乡党委书记出巡场景。经查证,原图为2004年7月“我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负责人孙必干在安全人员陪同下,考察临时馆舍”图片,但评论中不乏信以为真者。

第四,政治谣言的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大行其道。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不关心真伪的围观与跟风成了时髦。一些政治谣言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愿望,谣言的传播有时只是为说而说,具有娱乐性,并无明显的利益动机,使得政治谣言的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大行其道。特别是由于政治谣言所涉及的事件或人物往往具有重大性,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密切相关,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激发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这就加大了政治谣言的社会影响力。

第五,一些网站和传统媒体未能履行自己的责任,为政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在当前的政治谣言生成机制中,网站乃至传统媒体也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承担着权威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并因此在受众中拥有很高的信任度。但近年来,一些媒体在发布言论时也出现不负责任的现象,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常常被任意的引用和转载,导致网络政治谣言超越互联网范畴而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负面影响。

第六,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由于正式渠道信息的不充足,使一些人可以借此制造政治谣言,而少数民众不但缺乏对谣言的识别能力,反而会以联想、猜测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意愿,进一步传播政治谣言。有的出于好奇心,见风即雨,人云亦云;有的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捕风捉影,以讹传讹;有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法不责众,对谣言广而告之。传谣者也许并无恶意,但客观上起到了“二次传播”的效果。尤其是当前,有极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漠,纪律观念不强,不负责任地乱议论、乱打听、乱传播小道消息,甚至捕风捉影,编造、传播政治谣言,丑化党和国家形象,在干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影响团结和稳定。

第七,西方敌对势力制造和利用各种谣言,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和渗透,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渠道,宣扬各种错误观点,制造和散布种种谣言,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进行炒作,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企图在中国制造混乱。今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经验表明,每逢党和国家面临大事,国内外敌对势力总会借机兴风作浪,有意制造和传播谣言,目的就是挑拨离间,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越是形势复杂,越需要我们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我们明辨是非、旗帜鲜明。

警惕政治谣言“惑众”“祸国”

政治谣言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政治谣言不仅“惑众”,而且更能“祸国”。它能改变人们的政治立场,左右人们的政治行为,破坏民众对政府、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任,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群众对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信心,甚至很容易导致激烈的社会震荡,引发政局失稳,造成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对政治谣言必须严打,使谣言无处可传,无人可信。

首先,保障民生需求。一段时间以来,最活跃的政治谣言都出在群众意见比较大的方面。基层政府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树立“民生之事大于天”的理念,切实加强以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解决好民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让百姓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各级政府应坦然回应来自民间的各种质疑,让人们在了解政治事件真相、消除怀疑心理和不信任感的情况下,增强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认同和接受,增强人们拒斥谣言、依赖正式渠道获取信息的观念,达到有效挤压和缩小政治谣言生存空间、制止谣言传播的目的。

第三,及时辟谣。要消灭谣言,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信息,用尽可能详实、清晰的事实证据阐释事件的来龙去脉,澄清迷惑,消除政治谣言带来的焦虑、躁动和不安的心理状态。这将直接在信息发出的环节打击谣言,极大地减弱政治谣言的扩大化。

第四,建立完善的依法查实和惩处机制。应当重视行政和法律手段在政治谣言防控中的作用,打击网络造谣者要准、要狠,使之对政治谣言制造者与传播者产生心理震慑作用。同时,网站与媒体应该自觉承担铲除网络谣言的责任与义务,绝不给谣言提供传播的平台。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发挥“稳压功能”,真实客观回应公众关切,破除焦虑情绪下的“谣言法则”,遏制政治谣言的放大和传播。

第五,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党性观念,确保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明辨是非、划清界限。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