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改革需防政治浪漫主义」正文
过去二三十年,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即政治体制完全不动,只对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进行有限的改革;第二种是苏联和东欧的“激进改革模式”,即对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都进行激烈的变革; 第三种是中国的“稳健改革模式”,特点是进行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适中规模社会体制改革和相对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改革重点是为经济社会发展铺平道路,最终落实到改善民生。中国模式虽有不足,但比较另外两种模式,显然是最成功的。
在经济领域内,中国已经形成“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这个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已奠定中国崛起基础,明显胜于导致西方金融危机的“华盛顿共识”。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已经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建立了覆盖13亿人的基本医保制度,而美国至今还有1/6的国民没有医保;我们住房自有率也一举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内,我们“选拔+某种形式的选举”制度创新,虽然还在完善之中,但已经不害怕和西方仅仅依赖选举的政治模式竞争;我们一系列五年计划的成功制定和执行,以及这个过程所展现的决策民主和经济社会效益,令西方对中国模式不得不刮目相看。
从中国过去30来年改革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经济、社会、政治改革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这既是解放生产力的经济改革,又是农村社会和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国企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制度和政治管理体制的创新。物价改革、住房改革、银行改革等也都涉及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领域的改革。所有改革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不是单向度推进,而是综合推进的,许多社会建设和政治改革的内容都寓于“经济”改革中。
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和差异,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和综合。过去30多年,中国已借鉴了西方强调个体和差异的许多做法,但中国从未放弃整体思考和综合治理的传统。智慧地、稳妥地推动政治改革,以较小代价争取较大成果,才是中国前进的最佳途径。
中国一切改革的宗旨都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非照搬西方政治制度,这是过去30年中国成功的关键,否则中国大概早就像苏联那样解体了。在坚持这个宗旨的前提下,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内的改革已基本形成自己的逻辑,即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各项改革比重时有调整,该侧重经济改革就侧重经济改革,该侧重社会建设就侧重社会建设,该侧重政治改革就侧重政治改革,该三者齐头并进就三者齐头并进,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时空条件。
在未来改革中,我们最需防范的是政治浪漫主义。政治浪漫主义把中国的一切问题归结为政治,想推行政治改革的方向就是采用西方政治模式。笔者在苏联解体前访问过苏联,在南斯拉夫解体前访问过南斯拉夫,当时两国的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都被这种极其浅薄的西方话语忽悠,结果经济崩溃、国家解体。在已经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在西方世界陷入重重危机而难以自拔的今天,我们一些文人书生还是处处以西方模式为马首是瞻,实在令人费解和唏嘘。西方模式在人口300万的蒙古和人口500多万的吉尔吉斯斯坦都成功不了,怎么可能在13亿人口的中国成功?西方自己政治、经济改革也还任重道远,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已经形成自己的逻辑和特点,并将推动中国走向新的更大的成功。▲(作者是春秋综合研究院研究员,近著有《中国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