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政治改革这把刀应从哪里下手?」正文
《人民日报》近日刊登的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文章引起广泛反响,事实上,有关政改的讨论在国内从未停息过。很多政改理论强调引进西式民主,一个基本心态是把西式民主作为终极目的地。西式民主被看作“永恒”,而中国现存体制成为“过眼烟云”。这种思路会造成体制不稳。“中国模式是什么”本身是西式本体论的命题。中国传统理念中“模式”并不存在,改革是一个连续的运作过程,并无要达到任何“终极彼岸”的目的。
“摸着石头过河”是求稳的改革方法,从政治层面来说,就是不能在改革过程中陷入危及政权合法性的漩涡。改革3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这类漩涡既有全盘西化的诱惑,也有精英拜金主义的黑洞。其中,权钱交易产生的腐败是最大危险。
现在,改革从何处入手成了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很多人在谈“深化”,“攻坚”,进入“深水区”或“决定中国命运”云云,谈具体如何改的人不多。温总理说,改革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的改革。由此出发,改革就应有三个目的:首先,改革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其领导。其次,为了理顺决策过程的关系。其三,改革为了加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为了达到这三个目的,下一步政改的步骤就显而易见了。
首先,维护共产党的领导取决于恢复党的形象,理顺官民关系。从中国历史来看,目前的中国处于共产党的“中兴”阶段,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距离。只有“中兴”成功才能开始“复兴”,只有“复兴”才有新的合法性基础。维护党的形象的另一关键是鼓励“清议”,将“谣言”与正常的舆论混为一谈往往使谣言的作用事半功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千古道理。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功效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党的领导基础是民众。只有让8000万党员的主观能动性都得以发挥,“发动群众”这个由历史证明的成功法宝就更能起到作用。
再者,中国人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中国人的美德。在“居安思危”阶段,地方官贪赃枉法,百姓对中央仍有信心,相信上面不知则已,知道会及时纠正。但民众对国家前景感到惶惶不安,出国定居的风气大盛时,民众怒气有可能慢慢向更上层移动。决策体制承受的压力之大,常人难以想象。国际环境更不能令人乐观。崛起的中国虽不是四面楚歌,却是树大招风,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常例。
应当看到,中国在今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将大大提高,政治、经济、社会等所有的内忧外患都涉及国家安全。理顺其他决策程序的关系,譬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党政关系和军地关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国家安全突破利益格局的束缚,国家安全有体制保障时,中国就有时间和信心完善一个中国特色的有效决策体制。
一个体制面临的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相同。中国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面临的政治难题一直是国家稳定。长期的外国控制和干预是20世纪上半叶内乱频发的根源。这个根源被清除以后,由于体制的缺陷,也有过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在社会稳定问题上,一般民众都有基本共识,多数人不希望国内动乱。出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公民讨论顶层政治改革是为了爱国,党内突破这个禁区也是为了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笔者从来不赞成全盘照搬西式民主制。当然,西方体制里有中国政治的养分,但我们必须有能力消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