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相怀:进一步提升改革动力

作者:黄相怀发布日期:2012-05-05

「黄相怀:进一步提升改革动力」正文

当前,呼吁更大力度的改革、呼唤更强的改革决心、强调毫不动摇地进行改革攻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关于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也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需要指出的是,改革仅仅依靠思想舆论界的呼吁和高级领导层的表态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提升改革动力,如此中国的改革才能形成良性的自我运行机制,才能保证改革的持续进行。

通过讨论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

当年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推动的改革,是以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为突破口而开启的。那场举国上下包括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公民广泛参与的大讨论,对于激发改革激情、凝聚改革共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从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看,每到改革的关键时期,领导层面都有意识地主动引导乃至广泛发动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在内的大讨论,在大讨论中寻求共识、凝聚力量,从而推动改革的持续进行。在当前信息社会已经到来、社会公共舆论的形成更加多元多样的条件下,建设改革的民主化讨论机制更为重要。实际上,当前包括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及其相互融合在内的多元多样的舆论场已经形成。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进行对于改革的公开讨论,而是如何进行对于改革的公开讨论的问题。不必担心社会不满情绪借讨论宣泄过度。讨论可以引导人们发表建设性意见,从而减少负面的不满和怨气。倡导对于改革的公开讨论,就是要鼓励和提倡任何公民和群体发表关于改革的任何理性的、建设性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对于这些观点、看法和主张,既要坚持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更要慎定标准、慎立界线、慎设禁区、慎下结论。让错误的认识在广泛的讨论中销声匿迹,让正确的认识在广泛的讨论中成为共识,这比任何先入为主式的宣传教育都有效,从而更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改革要有共识,这固然很重要,但怎样形成改革的共识,更为重要。没有经过公开的、理性化的讨论,所谓的改革共识如果不是虚假的,就是强加的,也就不成其为共识,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通过提升参与进一步共享改革收益

改革不是也不可能是改革主导者上演的一出“独角戏”。改革要体现参与性,这是中国的改革能够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动因。但是,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情况下,改革所导致的政治社会后果,如利益的分化、阶层的分化乃至贫富、城乡、区域差距的扩大等,已经对改革的参与性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在社会各方面参与改革的能力、条件发生严重分化的情况下,泛泛而谈改革的参与性已经不足以揭示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在体现改革的参与性的口号下,有些群体和个人是主动介入到改革之中的,是改革的主导者;而有些群体和个人是被动地卷入到改革之中的,在最积极的意义上也仅仅是消极的改革参与者。所以,要想使改革成为社会各方面都积极推动的一个过程,必须提高改革的平等化参与程度。只有改革的主导者、受影响者都能够作为具有独立意志的社会主体平等地参与改革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改革才能够照顾和体现各个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而使改革的结果成为各个方面都可以和能够接受的结果,也不容易引发改革的反复和反弹。各个利益相关方能不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改革之中,是决定改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当前强调平等地参与改革,着重要体现社会弱势群体和人群对于改革的参与,主要是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各项具体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不变形、不走样,不会成为某些部门和群体谋取私利的招牌和幌子,才能确保改革朝着有利于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方向发展。

通过包容失败进一步激发改革热情

中国的改革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因此,某些挫折、失误乃至失败是难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说,这些挫折、失误乃至失败也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是涉及社会结构重组、社会利益调整和社会运行机制再造的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好的经验和做法同失败和错误是夹杂纠结在一起的,甚或是伴生的。回顾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历程,我们所进行的许多改革措施,其中有些可以说也并不是那么的准确到位,相当多的改革措施都经历了一个不断修补改进的过程。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提高对改革失败的包容宽容程度,目的是为了鼓励改革创新,提倡大胆尝试。如果说没有一点闯的、冒的精神,不可能有改革的开启的话,那么如果没有对闯、冒的精神的激发和保护,也就不能有改革的深入、持续进行。建设改革的包容化试错机制,当然不是说可以在改革的幌子下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胡改革、乱改革、瞎改革,新瓶装旧酒、中瓶装外酒,而是要在符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大胆地进行改革试验。根据改革的一般经验,任何改革的进行,都是一件艰难困苦的事情,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任何改革者都不愿进行积极主动的改革。因此,建设改革的包容化试错机制,对于激发和保护各级各部门改革者的难能可贵的改革热情至关重要。

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积累改革成果

高层倡导,基层主动,齐头并进,多点开花,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形成总体声势效应,这是中国改革的一大明显特色,也是中国改革的一大显著优势。然而,当下人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许多基层行之有效、百姓拍手较好、学界齐声欢呼的好的改革办法和措施,迟迟得不到来自法律、制度和政策的认肯与支持。因此之故,好的改革办法和措施有些夭折了,有些耗散了,甚至有些被叫停了,从而造成了改革的踯躅与反复。改革进入深水区,要想破冰前行,攻坚克难,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把基层的经验升华为国家层面的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度化地固定下来。通过这种办法,使那些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的各级改革者少做或者不做无用功,而在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再出发、再前行、再推进。坦率地说,当前中国的改革并不缺乏基层探索,缺乏的是高层认可;并不缺乏基层经验,缺乏的是高层升华。好的经验和做法都是非常宝贵的改革资源,对这些资源应当像对金矿一样发掘和提炼,这是对伟大的改革先行者们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当下的改革推动者们最高的褒奖。能不能大胆提拔使用改革创新者,是我们观察改革意志和决心的重要标志,但能不能把改革创新者的智慧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和制度,才是我们观察改革意志和决心的根本标志。

总之,在进入深水区的境地下,当前中国的改革面临迷失方向的危险、丧失信心的危险和坐失机遇的危险,最重要的是面临缺失动力的危险。只有进一步提升改革动力,当前的改革才能走出以往改革形成的壁垒和漩涡而深入进行,也就能够为未来的改革奠定深厚的基础,中国的改革才会形成良性的自我运行机制。只有实现了改革动力的升级换挡,当前关于改革的种种讨论,才有所依附;关于改革的种种承诺,才有所着落,从而才能有关于改革的真知识、真措施。愿不愿意培育改革的内部驱动力量,是检验真假改革的试金石;能不能进一步提升改革动力,是察看改革是否能够持续进行的观测仪。来源: 学习时报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