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勇:政府机关不是高墙深院

作者:戴志勇发布日期:2012-04-24

「戴志勇:政府机关不是高墙深院」正文

在一个现代国家,只要不影响正常运转,政府机关向公众开放可谓天经地义。中国也正通往这条现代政治文明之路。2012年4月15日,北京市公布《关于鼓励北京地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设立旅游开放日的指导意见》,以旅游之名,以往封闭甚严的各类“衙门”,正在慢慢开启。

坊间调侃,这是“吃广州堑,长北京智”:前些日,广州市民夏女士三岁幼女内急,到天河区法律服务大厅借厕所一用,却遭拒绝。广州司法局官方微博先以“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辩解,随即删帖道歉。其实,早在2008年7月2日,时任广州市长张广宁就曾邀请30名市民代表参观市长办公室,是为广州的首次政府“开放日”活动。――从带有“作秀”色彩的活动式开放到为市民提供具体服务的全方位开放,这需要政府与纳税人关系的重新定位。

这其实早已是官民的共识。2004年,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孔泉有段话说得很精彩:经过慢慢机制化,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可能任何申请的人,都会被允许参观外交部。因为说到底,外交部也是一个政府的公职部门,政府拿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做事,维护纳税人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他们的工作,对公众没有任何保密之处。”

政府向民众开放之所以能成共识,就在于大家都明白一个常识:现代政治早已不是密室政治,而是众人之事,是民主政治。对包括公共建筑、政府行为与政治过程在内的一切公共品,纳税人必然慢慢产生支配欲和参与欲。舆论对机关工作人员拒借厕所不满,正是民主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威力所在。

政府理应读懂并顺应公众这种无所不在的渴望,采取各种措施打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高墙与警戒。以旅游为突破口,是聪明的办法。北京市要求:设立旅游开放日的单位应在每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和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开放。其他开放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先是接待有组织的预约团体,再“逐步向零散旅游者开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仅需要公共财政、政务公开,更要将权力运行过程放在国人的眼皮底下。

或许有人说,别过度阐释了,北京要推的只不过是旅游,是要在自然资源与文物资源之外开辟社会资源这个第三战场。但2011年11月18日的首都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预备会上,会议召集人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安钢已说得很清楚,这是“积极推进旅游开放、产业融合和民主政治的一件大事”。――大事之大,不仅在“免费机关游”能带动旅游经济的自然增加,更在参观过程中熟悉国事,观察政府机构及其运转,增加官民互动与信任,是民主政治的逐渐扩展。

政府向公众的全方位开放,现在才刚刚起步。一方面,部分中央部委及北京市3个社会单位已在尝试,甚至中央部委的内部食堂都已在向所在社区居民开放,但更多的政府机关依然只能让公众望而却步。据南方周末2012年4月12日的报道,在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中,18个有武警站岗,9个有保安站岗。15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10个有保安站岗,4个有武警站岗,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则是由解放军战士站岗。多数地方守卫森严,距离向零散旅游者开放的理想境界尚远,政府显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实,要充分开放,最具示范效应的是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努力。早在1980年5月,中南海就曾向公众开放。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那时在重要节日以及周六周日,中南海都会有组织地接待民众参观,有时一天超过万人。1981年春天起,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国务场所开始对外开放;同年4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南海怀仁堂免费为少年儿童开放5天;国务院小礼堂于当年“五一”对外开放。那时,《北京日报》同版刊发《党中央带了个好头――记怀仁堂开放的第一天》以及《人民大会堂餐厅对旅游宾客开放》两篇文章。中南海的各种正式开放,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政府机关开放日已在各地逐渐推行,只要做好相应的安全准备,设立明确的开放规则,即便中南海,也不会是高墙深院。来源: 南方周末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