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礼庭:入世十年之际有必要总结入世以后的弊端

作者:丁礼庭发布日期:2011-12-27

「丁礼庭:入世十年之际有必要总结入世以后的弊端」正文

在当前中国入世十年之际,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参与了入世成果的总结,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理论界的又一热点。但是,我却认为,在一片赞美声中,有必要总结一下入世十年中国发展模式的弊端!我之所以提出总结入世十年的所产生的弊端,并不是想否认中国入世十年来的空前、伟大和辉煌的成就,仅仅是为了实事求是地更全面地总结正反二方面的经验,以便使中国的决策者更有自知之明地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

市场和贸易确实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但绝对不是万能的。总结入世十年的空前伟大的成就之际,我们不能忽略中国入世十年给自己和世界各国造成的弊端和负效应!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大规模的出口顺差,是建立在低工资基础上的低价格之上的。这种对中国来说长达几十年的低工资政策,不但造成了国内大多数劳动者的贫困,尽管这种贫困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大幅度改善的事实之中得,但它确确实实是造成国内贫富二极分化的根源!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低于正常劳动生产率的工资水平是一种无奈,那么在入世之初,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纠正这种不合理的工资水平,就应该是产生诸多弊端的根源了。它不但直接地造成了国内的贫富二极分化,而且,拿中国劳动者的血汗钱低价出口,并没有给世界各国带来利益,相反是严重地打破了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严重地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失业和经济萧条。甚至是直接地威胁和引发其它国家劳动力工资趋低的逆势!这就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多输”的局面!

第二,就是茅于轼老先生批判的“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种地的农民为什么这么穷?就因为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实在太低!尤其是粮食价格低得不像话!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大米在日本要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人民币一千克,而中国国内大米才5到6元一千克,最起码相差十倍以上。如果中国70%耕地出产的大米在国内市场上能够卖到20元左右一千克,70%的种地农民的收入最起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倍。而且这种涨价,完全不可能对市民家庭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如果三口之家每月吃20千克大米,每个家庭也就增加二、三百元支出,不会超过平均家庭收入的3%-5%,甚至可以说这种涨价的影响还没有水、点、煤的涨价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大!当然需要的话,也可以对低收入的城市家庭实行粮食价格补贴。

而中国的粮价之所以如此地低迷,除了政府行政干涉之外,死守18亿亩耕地的政策应该是罪魁祸首!如果中国的粮食耕地减少20%,粮食产量减少20%,那么粮价就自然上去了。当然,重要的是所减少的20%转为工业用地的经济利益,必须全部彻底地归还给农民。中国的决策者必须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现代化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全体国民的致富问题,而中国最贫穷的群体,绝大多数就是种粮食的农民。所以,农民的致富问题,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最主要问题之一!那么逻辑的答案就是提高和恢复粮价的合理性,就是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当务之急!粮食不能进口,进口粮食会授人之柄的观点,实在是无稽之谈的冷战思维!按这种逻辑推理,中国压根就不应该加入世贸!既然承认中国应该加入世贸,应该融入世界一体化,就应该逻辑地放弃这种粮食不能进口的冷战思维!否则政策上矛盾的弊端,就完全要自食其果!

而以上二大问题,都是市场调节机制不能有效贯彻,受到不合理的干涉的结果!虽然低工资是劳动者和资方直接交易的结果,但这种交易是建立在资本的强势和劳动者的弱势的基础上的,是有违市场经济最大原则――“公平竞争”的!这种资本和劳动者之间不公平竞争的结果,就使工资大大地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正常水平,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弊端,包括国内贫富二极分化;在国际上,因为中国大规模的贸易顺差打破了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均衡,从而在世界上又引发了一系列弊端!

坦率地说,中国十二五改善民生的计划能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我实在是并不乐观!在当前的中国,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有效地启动并取得成果,那么其它的所有小打小闹、治标不治本的改革措施,都将会因为遭到既得利益群体的顽强抵制而失效!我们只要看看中央调控房价政策的贯彻是多么地艰难,就应该明白中国目前的这个客观现实了。我在这里预言,中国改善民生的政策,如果不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直接“剑指”既得利益群体“灰色的根本利益”,仅仅只是在经济“增量”上做文章,那么请恕我直言,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扭转贫富二极分化的发展趋势,更妄论“有效地改善民生”!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实践已经非常明确地证明了一个事实和真理:如果没有劳动者自由组建的、真正代表劳动者的工会介入劳资间的工资谈判,几乎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不可能有效地扭转二极分化的发展趋势,能够得到有效扭转的只能是入世利益的利弊转换,由利大于弊直接地转化为总体上的弊大于利!这绝对不是言过其实的空话!

2011年12月26日星期一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