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改革要有价值高度」正文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是出自系统工程学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通俗地讲,就是指价值理念与操作实践之间的蓝图。这一概念运用到社会改革领域,就是要加强对改革全局的整体战略谋划,使我国的改革沿着实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目标迈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
未来10―15年,仍然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平发展的重要机会窗口。也是人类文明史以来社会主义实践在我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时段。以“十一五”完美收官之年为标志,中国的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新台阶,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这既意味着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扩大,战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同时也意味着改革与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大,统筹全局、突出重点、践行核心价值、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改革顶层设计”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来看,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段,中国的人口和GDP总量大约都占到世界的1/3左右。北宋开国以后的100年间,我们的GDP总量最高曾占到世界的50%以上;即使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被欺负、被屈辱的近代100多年时,我们的GDP总量还占世界的19.6%,人口达4亿,当时世界总人口也只有11亿左右。我们之所以被“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世界列强欺负,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造成的,他们的自我陶醉与无节制的贪腐加剧了社会的不公正,最终撕裂了整个中国社会,使社会“碎片化”,老百姓“一盘散沙”。按照鲁迅的说法,这正是封建统治者所要的“治绩”,让老百姓形不成对封建权力的挑战。结果在强大的外敌面前,虽然有“世界第一”的GDP,“老大帝国”这个庞然大物仍然轰然倒塌,任人宰割。这段沉重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要牢记。
目前,当我们处于21世纪第二个10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时,在距第一次鸦片战争17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国的GDP总量达6万亿美元左右,位居世界第二,是位居世界第一美国的大约40%左右。1992年,我们的GDP总量只有美国的7%,2001年达到13%,2008年是30%左右,到2010年我们就接近美国的 40%,仅就经济统计的数字来看,中国发展神速。在未来的10―15年,只要我们能保持社会的公平稳定,经济年平均增长达到或超过8%,那么,我们在“十四五”期间的某个“时间节点”上,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是非常正常的自然发展结果。到2040年,只要我们的社会能够公正地使用发展的成果,真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之成为社会团结合作的有效黏合剂,做到民富国强,那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200周年之际,中国所展示的现代性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基于中国这一巨大国家的现实,中国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快速发展,必然引起世界的结构性重组,也必然对200多年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产生巨大冲击。中国的主动融入全球化,参与世界的理性与和平的发展,不仅在改写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而且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可以预料的未来一段时间内,无论是真知灼见也好,还是胡言乱语也好,“中国道路”仍然会是世界关注、争论、猜测、批评甚至谩骂的焦点,是东西方文明关于“发展价值”争论的战略相持阶段,摩擦还会有,有时甚至很激烈。但中国的发展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的必然过程,“中国道路”深刻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内含,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体制特征,中国作为巨大国家这一现实,都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要我们着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按照“世界和平”的战略构想处理国际关系,中国就会赢得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的当代发展道路,本质上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创新过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发展价值为指导的顶层设计和以制度安排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性改革。而中国的发展价值,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民主、民生、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的幸福和尊严得到根本保障、社会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一句话,中国未来的改革要有价值高度。
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力
“改革顶层设计”,就是要把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放到改革蓝图的核心位置,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从“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立场出发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价值,绘制好改革蓝图,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提供持久的动力。
首先,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下,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过程。因此,改革的基本动力首先应该源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求,改革的目的,就是按照宪法和党章的要求,在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逐步从制度上落实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权利。人民的幸福与尊严、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这些最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的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是最根本的制度前提,也是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制度文明,表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不断追求。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领导干部选任中的民主、民主的公共财政与预算过程等基本制度的建立,才能对公共权力形成有效约束,权力才会对人民负责,才不会贪腐和变质。当然,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审慎的“顶层设计”,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把它放到改革的优先位置,形成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本动力机制。
其次,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下,不断地适应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过程。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我们执政能力的最终标准,“民心”是改革与发展最重要的政治资源。这就是说,中国改革的动力之一是源于人民的需求与期盼,这是我们深入推进改革的基本现实要求。既然是现实要求,就要有问题意识,就要以自我批判的精神审视现实,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不能文过饰非、抓小放大,错失改革良机。“改革顶层设计”,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影响社会全局的关键制度环节进行改革,如“贫富差距”、“权力腐败”等。不改革或拖延改革时机,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不断积累,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改革的基本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最后,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下,不断地把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确立,不是看我们说了什么,而是看我们做了什么。这就是说,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们推进改革的基本动力之一,对历史负责是改革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我们知道,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个时代的善恶好坏,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被记录下来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有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才能下决心对那些以权谋私、特权腐败、司法腐败的人,对那些唱着高调、弄虚作假、以组织名义干坏事的人“零容忍”,才能切实通过制度改革有效地约束权力,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让人民满意,使社会团结和谐。总之,共产党人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们推进“有效改革”的基本动力。
目前,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改革顶层设计”,我认为其中的重要意蕴就是强调“改革要有价值高度”,要形成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根本的动力机制,只有这样,我们在改革实践中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