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中国外交中的经济领先、政治落后

作者:薛涌:中国外交中的经济领先、政治落后 选择字号发布日期:2010-12-23

「薛涌:中国外交中的经济领先、政治落后」正文

中国国力大增,重塑了国际格局,引起各方紧张也是情有可原。此时中国更应该低调,强调“和平崛起”,和气生财。如果处处对抗,引得邻居寝食不安、四下磨刀,并互相结盟,最终自己的军备投入也只好加大,战线越拉越长,把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耗尽。2010年底,韩国的军事演习至今没有引起朝鲜强烈反应,朝鲜半岛的老百姓躲过了一难。但是,经过此次惊吓,人们终于意识到:朝鲜半岛的全面战争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

看看历史就知道,朝鲜半岛的风吹草动,都会直接撼动中国的历史进程。甲午战争是从朝鲜半岛开始,日俄战争也是以满洲和朝鲜半岛为战场。更不用说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朝鲜战争了。此次危机虽然没有演化成战争,但中国明显受到周边形势的挤压。危机之后,可能会有许多对中国不利的发展。比如,在朝鲜核战争的恫吓声中,韩国如果决意发展核武器,美国很难再有理由阻拦。如果韩国拥有了核武器,日本可能也要拥有。这样,中国就处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这些核国家的包围之中。这绝不是一个令人心安的格局。经济发展靠中国,防务靠美国

再看看今年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格局,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虽然舆论普遍认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大跌,中国强劲崛起,声音越来越大,但至少在家门口,中国几乎全盘输给美国。本来,布什的单边主义离异了这一地区的国家。大家越来越向崛起的中国靠近。但是,天安舰事件后,韩国对中国怀有强烈不满,此次也断然拒绝中国六国和谈的建议,日本同样拒绝。一时间搞得中国无牌可出。

后果是,在国防上,韩国迅速向美国靠拢。日本在几个月前还因冲绳基地和美国处于对立之僵局中,但转眼之间就宣布改变防务指针,从针对俄罗斯转化为针对中国,并进一步与美国的西太平洋体系整合。

日韩虽然因为历史原因彼此缺乏信任,但此次危机中美国反复敦促日韩整合防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虽然未能成功,但日韩国防上的交流日增。如果朝鲜依然危机不断,两国恐怕也只能捐弃前嫌而走到一起。

东南亚国家因为与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纠纷,日益缺乏安全感,希望美国在这一地区 扮演更大的角色。印度则得到大量美国的解禁技术,并在联合国入常的问题上得到美国的支持。

总之,这些国家都倾向于美国。西方媒体概括说,中国周边国家普遍的心态是:经济发展要靠中国,防务安全则要靠美国。世界太平无事,则一切都无所谓。但如果有突发事件,要求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作出选择,大家恐怕更倾向于美国。而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对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包围圈。中国外交政策的得失

这种格局的形成,应该说是中国外交的失败。这种失败,再往深究则和中国的内政连为一体。最近三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很清楚:经济改革优先,政治改革滞后。甚至以经济改革代替政治改革。在外交上,也是如法炮制。看看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外交,可以说非常聪明灵活。比如,过去只知道念稿子的中国领导人和企业家,积极介入美国的媒体,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在贸易等问题上据理力争,活像美国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并赢得了相当的美国公共舆论。虽然中国和西方多国有过贸易纠纷,甚至闹到WTO,但大家胜负参半。总体上中国并不吃亏。

但是,一到了政治问题,中国马上回到念稿子的令人窒息的毛时代外交。朝鲜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中朝关系是毛时代遗留下来的政治关系。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和前苏联几个小兄弟(如越南、古巴、蒙古等)的类似关系都自动解除。但中朝关系则几乎原样保留。在国际社会看来,没有中国的支持,朝鲜难以自立。朝鲜在国际上惹是生非,中国要负首要责任。

可惜,传统中朝关系的模式,是建筑在反帝、反美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的。朝鲜依然拥抱这种意识形态,并以之为行为指针。中国早就放弃了这种意识形态,却在对朝关系上逃不出这种意识形态外交的窠臼。这就形成了中国管束不住朝鲜的局面。“四面出击”的主张不可取

除此之外,在“中国崛起”的话语声中,中国国内许多人已经被冲昏了头脑。这就形成了对日不妥协、对东南亚国家不妥协、在朝鲜问题上僵化不变的四面出击、四面树敌之势。特别是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中的过度反应,使日本国内的“中国威胁论”抬头,加速了其防务以中国为目标的转型。

实际上,从国力上看,对于如此庞大的布局,中国不仅现在无法支撑,未来也难以应付。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的挫折使许多人忘了:在常规战争中,美军的实力依然像海湾战争中所显示的那样,没有任何人能够挑战。中国不仅在军事技术上还远远不及,即使有了同等的技术,也缺乏美军因不停的战争而积累的丰富实战经验。事实上,中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赢得过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日后人口老化,兵源枯竭,更难应付战争。所以,现在过度伸张,可能走入保罗・肯尼迪所描述的大国衰落的经典道路:给自己增加的责任,超出了自身资源的增长。

威尼斯中世纪一位政治领袖在教训自己的国民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战争很容易。只要一头想打,你就有了战争。难的是和平:必须双方达成共识。”我们也可以对之稍加修改而用之于今日:“对抗很容易,一头想对抗就可以。难的是妥协,那需要双方的理解和善意。”中国国力大增,重塑了国际格局,引起各方紧张也是情有可原。此时中国更应该低调,强调“和平崛起”,和气生财。如果处处对抗,引得邻居寝食不安、四下磨刀,并互相结盟,最终自己的军备投入也只好加大,战线越拉越长,把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耗尽。

前几天《金融时报》刊载了一篇文章,作者称最近访华时已经很少听到有人谈“和平崛起”。这是他个人的幻觉,还是中国外交方针真有什么变化,目前当然还不得而知。但是,世界对中国的这种印象,则非常重要。中国万万不能放弃自己向世界始终如一 发出的信息――“和平崛起”。过去中国的起飞是以此为基础,未来中国的繁荣还是要以此为前提。

作者是美国波士顿萨福克(Suffolk)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