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官僚世袭化的阴影」正文
官员的子弟接茬做官,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跟改革之初高官子弟出国经商的风潮相比,眼下的风气似乎变了,官员子弟,从政的多了。也许,人们突然发现,还是马克斯・韦伯说的对,官员是中国最稳定,也获益最大的职业。不言而喻,官员子弟做官,有着平民子弟无法企及的优势,在进入以及升迁方面,即使没有人以权谋私,也要占很多便宜。据说,平民子弟在升迁方面,到一定级别,往往会碰到玻璃天花板,但是,官员子弟这种事多半是没有的。
中国自秦汉以来,贵族制大体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官僚制。官僚制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流动性保障其效率,通过选拔机制,不断地将社会各个阶层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官僚体制中来,通过优秀人才的“人治”,保证帝国行政的畅通。所以,官员的选拔,成为制度的关键。两汉实行的察举征辟制度,在开始的时候,的确大体可以保证选拔的公正,不断有优秀人才从草野选拔到朝堂,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汉朝国力之强盛。但是,这种制度的选拔之权,在于高官。官越大,选拔能力就越强。对于被选拔人而言,荐主是他进入仕途的关键,等于是他最大的恩人。加上后来儒学兴盛,荐主往往又是他的老师。所以,一旦被推荐的人日后也成了高官,对恩人的最大回报,也许就是把恩人的子弟也推荐上去。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家族本位的国度。
因此,到了东汉末年,高官的子弟恒为高官,就成为一种现象,人称门阀。接下来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制度变为九品中正制,居然把士人的出身“家世”,作为士人等级的标准。以至于吏部选官,干脆直接看人的牒谱授官,形成了官僚世袭化。
显然,官僚制是不能世袭化的,官僚世袭化,是比贵族制还要糟的一种制度。因为贵族虽然是世袭的,但他们的子孙必须为自己封地负责,如果不负责,封地就有可能保不住。但是,官职本身是国家的,官员世袭官阶,却不用为某个具体的职业所承担的责任义务负责,因为所谓的世袭,只是就官阶而言的,不一定会严格落实在某一个职务上。这样一来,官僚世袭化的南北朝,就出现了官僚普遍玩忽职守的现象,任何一个衙门大一点的官,实际职务都是下属的小吏在做。因此,官僚制就丧失了原本的效率。国家孱弱,政治混乱。
官僚世袭化现象,从根本上说,跟官僚制自身的逻辑是相悖的。但是这种现象,只有实行了科举制之后,才得到遏制。毕竟,中国是个家族本位、人情文化的国度,官员子弟进入仕途,无论如何都会享有优待。只有国家实行严格的考试取官制度,并赋予考试优胜者以最大的荣耀,才能让官宦子弟不热衷托庇父兄的余荫。其实,隋唐之后,官宦子弟也存在入仕的后门,一直都可以通过门荫进入官场。但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这样的风气,不由科举出身,就是没本事。所以,但凡有点出息的官宦子弟,都要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去。据后人的研究,科举制实行以来,半数左右的及第者,来自平民的中小士绅阶层,余下不到一半,则来自官宦世家。按人口比例,官宦子弟考试做官的几率,其实蛮大的,但由于能保证平民子弟的出路,官僚制还是有效率的。
今天的中国,尽管我们说应该改变官本位的现状,但毕竟还是官本位。官员的好坏优劣,决定了国家成败兴衰。在这种现状没有改变之前,至少得像帝制时代那样,保证官僚制能不断地从平民中汲取人才,国家才会稳定。要想保证这一点,一个严格的考试选官制度,是必须的。否则,像现在这样的混乱的选拔制度,有考试,有推荐,还有暗中盛行的买官卖官,如果再让世袭化的阴影笼罩,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大批底层精英长期沉积在下潦,永无出头之日,不用多想都知道,这是社会动荡的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