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忠:公职世袭与中国社会板结化

作者:张雪忠发布日期:2010-01-27

「张雪忠:公职世袭与中国社会板结化」正文

据中国大陆媒体披露,河南省固始县在2008年全县选拔正科级和县局级干部过程中,最后任命的12名乡长,基本都是当地官员和房地产老板的子弟。其实,人们只要稍做调查就会发现,公共职位的隐形世袭在中国早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在中国各地,特别是在基层政府中,不但党政部门的领导岗位,而且各种待遇相对优厚的其它公共职位,几乎都已成为官员子女的禁脔。这种现象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尤为严重,这些地区往往缺乏民间资源,在政府资源分配中处于优先地位的公共职位因此更具吸引力。

公共职位世袭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除了缺乏政治权力约束机制外,还包括政治道德和官僚伦理的全面崩溃。文革结束前的那种狂热而又偏执的意识形态,确实给中国造成了非同寻常的灾难性后果。但人们不得不承认,头脑塞满这种意识形态的党政官僚,对以权谋私或任人唯亲倒不会有太大的兴趣。文革结束时,随着原有意识形态的破产,人们在经历短暂的迷茫之后,各种社会行为便开始被更为功利的动机所支配。

中国政治道德急剧败坏的另一个动因,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当时,在胡*耀*邦等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政治理想主义,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斗争中被扑灭。之后,中国鲜有致力于涤荡野蛮政治文化和提高民众权利地位的政治领袖,更多的是一些拼命攫取权力,获得权力之后又拼命巩固权力,最后沉迷于权力而不能自拔的可怜虫。

一方面在外部缺乏有力的权力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在内心又缺乏理想主义和历史使命感的召唤,在这种情况下,弄权自肥对各级党政官员无疑是难以避免的选择。而一旦食髓知味,这些人自然要绞尽脑汁将自己的权位延续给子孙后代。

公共职位世袭现象在近来愈演愈烈,也与中国高等教育状况的变化有关。起初,由于高校招生名额较少,就读费用低,高考纪律也较严格,高考的成功主要是依靠个人的才智与勤奋。由于中国的各种政府职位一般都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因此高考能够起到和古代科举考试类似的作用,即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才吸纳进官僚体系。平民家庭的子女因而具有相对公平的机会,跻身于政府公务人员之列。

更重要的是,那些最终进入官僚体系的平民后代,从个体而言,至少可以通过一些非制度性的途径,在政府内部代表和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他们各自的个体行为,又可以导致一种总体性的社会后果,即整个平民阶层的利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和维护。

但随着高校急速扩招,高考纪律触目惊心的松弛,加之在职学历教育的泛滥,取得高校文凭不再需要太多的才智和努力。在竞聘公共职位时,鱼龙混杂的高校学历不再能有效地发挥人才识别的作用。在各自都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时,面对官员后代的竞争,平民后代显得不堪一击。

高校扩张在总体上增加了入学机会,但由于高校收费的大幅提高,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平民后代,到高校就读反而更为困难。这在总体上进一步降低了平民后代进入官僚体系的比例。实际上,温家宝先生还曾为高校学生中穷人子女比例之低感到吃惊。不过,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首脑总理,对本国高校生源情况的急剧变化感到不可思议,这也充分表明中国的行政体系僵化和麻木到了何等程度。

在以前,公务人员的各种作为即使不能让人满意,但由于自己或自己的子女也有跻身其中的希望,人们对整个官僚体系仍会予以几分认同。只要平民后代进入官僚体系的渠道较为公平和畅通,官僚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的裂痕就不至于太深。但现在,一方面政府掌控着全社会资源中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平民阶层却越来越难以跻身于官僚体系之中,官民之间的矛盾和裂痕必然会日益明显和严重。

另外,如果官僚体系的更新代谢主要是在官僚阶层内部进行,官僚人才的选拔范围便会过于狭小,官僚队伍的素质也将日益下滑。在民选政治缺失的条件下,一支自体循环型的官僚队伍,不太可能会认真感受和关注其他阶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整个官僚体系在日渐腐朽的同时,最终也将成为无法获得民众信任和认同的政治孤岛。

作者任教于中国华东政法大学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