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昭根:中国还要韬光养晦么?

作者:储昭根发布日期:2010-02-23

「储昭根:中国还要韬光养晦么?」正文

中国已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大国,但中国却面临一系列不太如意困窘:中国商品在全球遭遇反倾销抵制,美国售台武器引发外交紧张,东南亚诸国与中国持续为领土主权起争议,在人权、宗教等方面均不断受到西方的指责。中国要不要承担大国责任?中国面对挑战是强硬出击,展示肌肉,还是保持头脑清醒,继续韬光养晦?这似乎是中国外交当前不得不面对的困局。其实,这个问题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便能清楚地看出困局的症结。

从国际看,中国展现实力的机会已经到来。中国GDP在2009年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额世界第一。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评估,中国军力位居世界第二。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让西方世界受到重创,中国地位突显。再加上美国深陷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泥潭,极大地损伤了美国形象与实力,美国在冷战后确立的一超独霸的地位因此动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影响,饥荒、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毒品贸易、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的最主要的挑战。世界对中国更加充满期待。中国如果能够帮助世界克服种种困难,中国的地位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相反,中国如果回避这些问题,没有尽足够的责任去解决这些问题,难免让世界失望,各种责难与非议必然由此而生,这又会损伤中国的形象及软实力。这就是说,从国际上看,中国应该承担大国的责任,推动解决全球性问题,从而巩固现有的大国地位,完成中华崛起的梦想。

为解决内部问题韬光养晦

再从中国国内看,中国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中国依然面临“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的威胁,周边危机四伏。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亿5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且原来以为发展起来,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现在却是问题越来越严重:腐败、官僚主义盛行,贫富两极分化,个体的经济自由被收缩,群体事件频发,国家认同被削弱,价值观的日益空洞化、执政党执政的基础在流失,以及改革正当性在民间受到的挑战。因此,从国内角度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争取时间、空间及资源,中国现在仍然要忍气吞声,低调行事,继续韬光养晦。

这就是说,国际机会与国内现实间的冲突,导致中国外交的困局。这样,站在不同角度的学者当然也就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仅从任何单一的视角来思考都是错误的。放弃国际责任,继续韬光养晦,实际上是一种孤立主义或单边主义的想法,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可能行得通;更何况,中国深知当今世界种种问题均是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结构造成的。且中国在这种结构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富强。中国只有利用当前有利的形势,塑造有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才能让天下人财富来成就中国。譬如美国现在就可以加印美元,来弥补国内的赤字,输出通胀。但中国要改变当前格局,就得当世界公认的领袖才行,这样就根本不可能继续韬光养晦了。

但要当世界公认的领袖国,是不是要靠战争打败当今的世界霸主呢?一是中国不可能,二是没必要。因为当今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大国间的战争是无法想象与承受的。但我们回顾世界史知道,英国通过议会制,解决了人类几千年因权力交接而屡屡发生流血冲突问题,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自己的霸权;美国则是在打败法西斯对人类的挑战后,建立联合国及布雷顿森林体系而确立自身的霸权。那么中国要当世界领袖国,也应当提供当今人类需要的“公共产品”,如解决恐怖主义、全球变暧问题,才能确立中国主导地位。

要解决恐怖主义等公共产品,除了智慧,还要充分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中国不缺人,世界也不缺资源,解决问题最缺的还是财力。当然,中国解决国内脱贫要钱,解决全民养老、失业、教育与医疗问题也都需要钱。现在就成了国家的钱怎么花的问题了!是不是两者又冲突起来了呢?应该说,冲突是存在,但解决得好又会相互促进,而解决两者冲突的根本在深化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已积累相当丰厚的财力,不仅已经完全具备解决全民养老、失业、教育与医疗问题的条件,且具备承担大国责任的基础。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钱更多的消耗在不透明、无底洞式行政成本浪费及太多的无效、规模巨大的投资上。因此,没有严格监督、透明、向民众负责的行政体制改革,就根本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国内问题,也就更难有在国际上扬眉吐气,悠然展现大国风范与肌肉的时刻!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