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石:从爱国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秋石发布日期:2009-09-05

「秋石:从爱国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文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追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寻求国家出路、探索救国真理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把爱国主义的理想追求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相联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不可抗拒的发展轨迹。学习这段历史,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情感,是对生养自己的山川土地、人民大众的挚爱和眷恋;同时又是一种理性要求,表现为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爱国主义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一面旗帜。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追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寻求国家出路、探索救国真理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把爱国主义的理想追求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相联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不可抗拒的发展轨迹。学习这段历史,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社会主义: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理想的新取向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精神与西方列强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进行着顽强抗争。与此同时,中国先进分子也开始寻求救国真理,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正处在兴盛时期的资本主义,成为那时惟一可供中国人选择的出路。一批代表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把实现资本主义作为强国富民的理想。近代维新运动的倡导者康有为认为,只要远学英美,近学日本,实行变法维新,定能“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随后又完整地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的的政治纲领,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他的基本纲领中虽然也带有某种主观社会主义的色彩,但实质意义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像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董必武等,也都信奉或倡言过西方议会民主,以西方模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这些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尽管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步,但是时不予我,外国有的,中国却不能有。如果说“百日维新”只是昙花一现,而辛亥革命的成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也只存在了三个月时间。这种时不予我的深刻原因,就在于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而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实目的,绝不是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使中国长期保持落后的状态,以便于它们掠夺中国的资源,占领中国的市场。“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获得这样一个共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救国救民必须有新的价值取向。十月革命之后,他们的目光开始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欧美转向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理想新取向的发生,不仅来自于十月革命这一具体历史事件的震撼和影响,而且也在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世界观本身的内在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们是在科学理论和社会价值目标内在统一的层面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从而能够比较正确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明确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最主要敌人,工人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先锋,农民是伟大的革命力量,以及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结合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使中国人民在长期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未能正确认识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这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威力。正因为这样,在当时众说纷纭的救国方案和众多的社会主义思潮中,科学社会主义以特有的魅力脱颖而出,很快为中国人民所认识和接受。这样,爱国主义所追求的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理想便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结起来,有了实现的可能。

毛泽东确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既致力于领导当时的民主革命,又自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为将来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准备条件,从而胜利地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前途相联结的这一历史课题,并在中国革命胜利并具备了基本条件之后,不失时机地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篇章。

著名实业家荣毅仁在1993年回顾自己和自己家族的经历时,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我在旧社会继承父辈事业的十几年中,即便以我们当时所具有的较大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乃至与当权者的交谊,最终也未能幸免于日本侵略者造成的劫难和国民党腐败政权的压榨,别的民族工商业者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出路?事实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就只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道路。而这条道路对每个真正要做独立的、正直的中国人的工商业者来说都是穷途末路。”

一个家族的历史,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命运。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创办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起,到70年代初有了民族资本创办的近代工业,中国资本主义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始终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到1949年,在国民经济中近代工业只占17%,而且主要是轻纺和食品加工工业;雇工500人以上的工厂只占资本主义工厂的0.1%;79.1%的工厂属于工场手工业,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固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近代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趋势受到了严重的压抑,不仅实现国家富强成为一场梦幻,反而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和建设的成就就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

中国共产党有着长期反对教条主义和坚持独立自主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时候,李大钊就说过: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这个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它对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价值,不仅为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大智大勇所证实,也为今天我党能够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崭新命题所证明。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几代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伟大成果。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大规模建设任务提上日程的时候,毛泽东就以苏联为鉴戒,提出现在要进行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成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要内容。为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这两篇重要著作,集中代表了我们党在这一阶段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同其他领导人在这个时期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一起,为我们在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而这一时期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尔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使这一探索发生失误和曲折,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但是,错误并不是纯粹消极的东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我们通过比较获得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新时期的探索指明了正确方向。探索首先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突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发展和改革两大主题,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论断。邓小平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解决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办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怎样才能实现发展?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把生产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的根本途径。他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要引进市场机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对发展和改革两大主题的阐明,邓小平解开了我们以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死结”,引导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形成和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步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的成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当代爱国主义最辉煌的篇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

当前我国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要实现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吸引和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着爱国主义的伟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振兴中华为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又是当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我们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自觉地把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两大历史使命作为自己的天职,并把它们看作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阶段性目标。中国共产党88年的辉煌历程,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国主义的理想才能化为美好的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从而使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彻底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划清了界限,具有了科学理性的新内涵,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也将中华民族引领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