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中国崛起的悖论

作者:鲍盛刚发布日期:2011-11-18

「鲍盛刚:中国崛起的悖论」正文

现代国民财富主要是由企业创造的,而企业离不开企业家,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企业,没有企业就没有国民财富,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比拥有财富更加重要,只要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一个贫穷的国家可以快速发展,反之富国可能会快速衰退。那么为何美欧国家拥有一流的企业家和企业,国家反而陷入债务危机,中国没有一流的企业家和企业,反而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呢?

企业家是企业的创立者和组织者,首先,企业家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代表,具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否则就不是企业家;其次,企业家是企业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企业是由企业家,管理人员和雇员组成,表现为具体的厂房或者公司,它是财富的创造者,承担社会的就业,产品生产和销售,出口创汇,同时也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所以没有企业,现代国家就没有充分的社会就业,就没有充裕的商品,国家就没有强劲的出口,政府也不会有雄厚的财政实力。那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与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呢?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中国国民财富的变化呢?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只有民营企业家,因为他们具有独立法人代表的身份,而国有企业没有企业家,只有管理者,他们受雇于国家管理国有企业和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没有企业家,或者更加准确的讲中国没有现代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但是中国有企业,而且目前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世界工厂的位置,中国的企业包括外企,国企和民企三部分,正是中国的这三部分企业推动了中国的就业,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了中国强劲的出口以及中国国民财富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没有企业家,为何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中,特别是在入世之后能够得以快速发展呢?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和技术从发达高工资国家向欠发达低工资国家的转移。

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近30年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分工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增加利润,最大的利润=最先进的技术+最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它们超越国界,对全球资源加以整合配置以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润的最大化,U型曲线产业分工结构正是这种配置的结果,即研发,营销在欧美,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控,生产加工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在中国。那么为何选择中国呢?因为中国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有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首先,1978年以来中国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投资中心。其次,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其三,资本和技术的引入,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其四,作为最大出口国,中国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目前已达到3万亿美元。其五,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自然又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近10年能源消耗增幅年平均8.9%。其六,大量跨国公司的迁入,中国政府财税收入达到世界第二。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

无疑,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企业和制造的崛起和发展,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企业和制造先天的问题,首先中国企业和制造不是通过自身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如果离开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资本,技术以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市场,那么中国的制造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事实上中国制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全球销售网络和市场,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属于廉价的代工和加工生产基地。其次,中国制造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汗水基础上的,这是为什么中国已是世界第二,但是中国人均GDP只有3800多美元,居世界100位以后,相对于日本的十分之一,美国的十二分之一,大约还有1.5亿的贫困人口,因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获益最多的是欧美跨国公司。其三,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处于低端加工生产,离开了美国科技,中国制造无从谈起,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都由跨国公司主导或有外资背景,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有外资控制,在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其四,尽管中国出口总量很大,但60%为跨国公司主导,目前中国商品贸易一半以上,高科技产品出口85%由外资完成,跨国公司只是把中国作为廉价的生产基地,绝大部分产品最终市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中国制造的目的只是代为加工,然后出口。所以导致中国只生产,不消费,只出口,不进口的状况。其五,中国制造导致能源巨大消耗和环境污染,因为跨国公司把那些不能在本国生产的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然后再销往本土和世界其它国家。总的来讲,中国制造受制于全球分工体系,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制造基本上基于外需而不是内需,中国制造实际是为美国和西方跨国公司打工,其状况是,一是劳动力被剥削;二是能源遭到空前透支消耗;三是环境被极大的污染。西方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因此也是最大的赢家,它们把资本和技术转移到中国,把生产和加工放到中国,目的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而是为了利润的最大化。

目前欧美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经济全球化走向自身发展的困境,由此对中国企业和制造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中国无技术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已到尽头,首先作为这一发展模式的基础廉价劳动力,由于工资的提高,人口红利的趋于用尽,以及中国人口老化的趋势,致使中国制造成本的提高,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走向结束,这已导致许多公司向中国中西部转移,有的已经转出中国。其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再加上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和西方国家退回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和提高中国出口门槛,导致以外需为主要基础的中国制造面临难以为继的压力。最后,中国制造企业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国内的生存环境也面临恶化。中国崛起基础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的主体主要是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但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原国有企业转制而来,它们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营养不良,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代工企业。目前它们正面临贷款难,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不完全竞争规则的影响,生存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困境来源于自身转型的缓慢和乏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依赖于中国的转型,中国不可能一直为别人打工,中国制造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的市场,自己的驱动力,但是知易行难。

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自身企业的发展,美国和西方国家不失一流的企业家和企业,但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由于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和外包,导致产业空洞化,以至于西方国家有企业家,但是没有企业,由此导致失业率高居不下,贸易逆差和债务不断攀升。中国没有一流的企业家和企业,但是由于全球资本和技术的输入,中国企业和制造得以快速发展,以至于中国没有企业家,但是有企业,国民财富得以迅速累积。中国企业和制造将依然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基础,否则,中国崛起就将面临衰退,就业就会成为问题,出口和外汇就会下降。目前中国企业和制造正处于两种发展模式的转换中,持续近30年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模式正趋于耗尽,而以内需为导向的中国制造模式尚未形成,好在中国还有中西部,中西部的发展将使中国制造至少再持续10年,同时也将使中国至少再有10年时间加速自己发展模式的转型,当然转型成功越早越好。

作者简介:鲍盛刚

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国际政治硕士

曾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比较政治学硕士

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

现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在加拿大海外集团工作

兴趣: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

通讯地址:杭州延安路511号元通大厦631室, 310006.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