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如何实现战略“走出去”」正文
今天中国外交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经济和战略“走出去”的不平衡。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中国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国家很快从资本短缺转变成为资本过剩。和其他国家一样,资本必然要超越国界,流向一切有利可图的地方。再者,中国也已经成为其中一个最大的贸易国。正因为如此,在本世纪初,中国确立了“走出去”的经济战略。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也成为必然。尽管国防现代化,主要是军事现代化,并非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主题,但国防现代化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领域开始赶上甚至领先其他大国。
但与经济“走出去”相比,中国的战略“走出去”似乎是困难重重。除了在联合国构架内的“维和”,以及近年来的中国军舰护航索马里海域之外,中国军事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十分微弱。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表现为一个没有军事战略支撑的贸易大国。从前的贸易大国如英国和美国,都有极其庞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其后盾。中国是个例外。那么,中国的贸易大国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就称中国为“搭便车者”(free-rider)。
不过,问题在于,中国的“搭便车”战略是否是可持续的?从历史的经验看,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仅仅就自由贸易安全的角度来看,战略也必须随着经济力量“走出去”。在最低限度上,任何贸易国家要有能力保护海上航线的安全,免受海盗或者敌国力量的威胁。很多年前,中国提出“和平崛起”或者“和平发展”的战略口号,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自己和平发展的决心。但很显然,“和平崛起”只是表达了中国和平的意愿,它并不能保证现实是和平的。要实现和平,中国不仅必须有足够的国防和军事能力来保障自己的国家利益安全,包括在海外的国家利益,而且也必须有能力承担起保障国际社会和平的能力。
战略“走出去”的障碍
如果没有足够的国防和国际战略能力,中国一旦遇到强大的外在压力,很容易放弃自由贸易转向成为封闭国家。这在历史上是发生过的。例如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切断了和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交往,成为一个非常封闭的国家;而封闭也是中国走向最终衰落的根源。
在战略“走出去”问题上,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在于:其国防现代化经常被其他国家视为是“威胁”。的确,如果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被视为威胁,那么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担忧,他们或者联合起来,或者和其他大国结盟,来应付中国。就是说,随着中国的崛起,如果中国没有能力给其他国家一种安全感,尤其是战略上的安全感,那么中国自身不管其军事力量多么强大,也会感觉到不安全。从历史上看,在军事方面,各国在“不安全”感下的互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最终的公开冲突。也正因为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多年来一直奉行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战略,在国际社会上保持低调。直到最近几年,中国感觉到了战略“走出去”的重要性,开始以一种自己的方式试探相关国家的反应,但很快就导致了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弹。
中国的战略无疑需要“走出去”,并且因为方方面面因素的推动,战略“走出去”也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动力。但同时其他国家对中国在这方面的举动变得越来越具有敏感性。也就是说,中国战略“走出去”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在压力。怎么办?如同经济领域,战略上的 “和平崛起”与和平“走出去”不仅是有可能的,做得好也是可以成功的。但中国必须直面一系列挑战,而非回避它们。
建立与外界的军事互信
最主要是军事能力的建设和培养,就是说必须具有真正的军事现代化。军事能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并且军事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可以推动其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最有效的做法是踏踏实实地进行军事现代化来保障内外部安全;最糟糕的做法是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军事实力,而又高调地去吓唬人。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军事现代化并不是说中国必须成为一个军事国家或者军事大国,而是说中国必须具有足够的军事能力,为内部经济发展和外部贸易安全服务。
或者说,中国首先是经济贸易大国,而军事力量则是对这个经济贸易大国的保障而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成功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着其经济大国地位,而苏联的失败,则表明了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走上了为军事现代化服务的轨道,其经济衰落成为不可避免,而经济的衰落也必然最终导致军事的衰落。中国要进行军事现代化,但也必然理顺经济和军事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内部的军事现代化,不见得一定会对他国造成“威胁”感或者实际上的威胁。这里涉及到军事现代化和战略崛起的方式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必须秉持公开、开放和透明的原则。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外在世界一直是有合理期待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现代化都是并存的。如果中国没有军事现代化反而是不正常的。不过同时人们也想知道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意图,就是要中国回答“为何而军事现代化?”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迫切需要和其他国家建设互信(confidence-building)。在军事和战略交往方面,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显得非常小心翼翼,甚至保守。和一些国家的军事交往已经开始了,但力度不足;并且一旦遇到其他方面的问题或者纠纷,军事交往经常是第一个牺牲品。
如果中国要成为大国,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可以说是通过融入世界体系来实现的。今天,中国经济无疑是世界经济体的内在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在短短三十来年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崛起之梦,并且已经具备很大的能力对世界经济体产生影响。但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还处于“孤立”状态,至少并没有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当然,这和一些国家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诸多猜疑和敌意相关。就是说,和鼓励与推进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相比,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崛起持有遏制的态度。不过,中国军事越是处于“孤立”状态,外界对中国的猜疑会越深。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中国必须采取主动。
如果要和其他国家建立军事上的互信,国际合作不可或缺。国际合作不仅仅有利于互信的培养和建立,也是中国军事战略“走出去”的唯一途径。中国目前的做法似乎属于传统的“突围”范畴,即要突破他国对中国的战略封锁。实际上,“突围”也是最常用的战略词汇,尤其在海洋战略方面。但是如果是“突围”心态或者战略,那么就会构成和他国对立而非合作的局面。经验表明,无论是“突围”战略还是其他不是以国际合作为轴心的战略,都难以持续。很简单,这些战略都必须由中国本身承担成本和费用。苏联采用的就是这个战略,而最后军事拖垮经济,经济拖垮国家。
军事合作与大国责任
相比较,美国是采取国际合作的战略,就是说,美国比较能够考虑到其他国家对美国军事力量的需要,从而把很大一部分成本和费用转嫁给这些国家。没有其他国家为美国分担费用,美国军事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很难持续。(应当指出的是,在很多场合,美国军事力量远远超出了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性,而演变成军事帝国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必须确立军事方面的国际责任。作为大国,中国军事除了必须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国家外,还必须承担和国际社会一起共同维护世界秩序的责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国际秩序是需要的,尽管人们对如何建立这个秩序有不同的看法。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各国间相互依赖和交往的增多,国际秩序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是这个国际秩序并不是自动存在的,它需要(至少)被保护和看管。
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把世界一分为二,各自维持着自己的国际秩序。在冷战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国际警察。尽管很多国家并不满意美国这个国际警察,但并没有其他选择。美国有时候做好事,有时候做坏事;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对很多国家来说,不管美国怎样行为,这个国际警察还是需要的。尤其对很多小国家来说,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国际警察的国际秩序。
不过,美国已经意识到,“帝国的过分扩张会导致帝国的加速衰落”(奥巴马总统语)。美国也需要其他国家来承担维持国际秩序。尽管美国处处防备中国,恐惧于中国军事崛起对美国构成的可能挑战,但同时美国也希望中国能够和美国合作来维持国际秩序。很容易理解多年来美国为什么要急于和中国建立军事交流关系。
因为中国做了和苏联全然不同的选择,即加入以西方为主导的现存国际体系,维持这个体系很自然就是中国的国际责任的一部分。不管以何种方式,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否则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大国,即其他国家所认可的大国。
在国际关系上,经济关系一般被视为是双赢游戏,而军事关系则更多被视为是零和游戏。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传统(或者冷战)看法必须得到改变。任何一个大国,如果自己把军事现代化和外在的军事关系视为是零和游戏,或者自己的军事现代化被其他国家视为是零和游戏,那么最终必定失败。很显然,在“和平发展”、 “国际合作”和“国际责任”的构架内,中国的军事和战略“走出去”会是双赢局面。这也是国际社会所期待的中国。
作者是国大东亚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