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太:中国崛起的内在驱动在哪

作者:陈红太发布日期:2012-04-01

「陈红太:中国崛起的内在驱动在哪」正文

改革共识的形成应基于准确的科学判断

对于改革开放,目前人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和争论。其中最核心的仍然是科学发展观提出时面对的问题:公平发展问题、共同富裕问题、均衡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不公平现象、贫富两极分化、利益集团绑架改革等社会不公问题,就否定改革的必然性和有效性,或者把改革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认为只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单一学科视角或单一价值主导的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成败评价和是非判断,实际上都不完全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客观实际。

中国崛起的内在驱动,要求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的发展诉求:自由发展和公平发展,使机会均等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约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最广大普通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执政承诺。但提供机会均等的制度供给不一定必然带来共同富裕,也就是说自由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公平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天然法则是自由发展往往带来或者加剧贫富、区域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甚至两极分化。自由发展或者机会均等与公平发展或共同富裕之间往往不具有正相关性。自由发展或机会均等可以依靠法治和市场,但公平发展或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党和政府。没有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追求,没有人民政府为普通大众提供基本民生和一般公共服务供给,仅仅依靠市场经济和形式法治,公平发展和共同富裕都将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但无论是自由发展还是公平发展,包容性增长还是共富型增长,中国快速崛起的区域经验都证明,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根据各地实际和发展需要不停顿的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以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公平发展需要、共同富裕需要、均衡发展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无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问题、民生基本和公共需求的满足问题、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社会主义精神弘扬问题,尤其是基于生态资源限制和国际竞争限制进行的发展方式转型问题,都可以在不停顿的深化改革探索、进行包容性创新中最终得到满意的解决。

深化改革离不开党的有效执政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关键:“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过去毛泽东主席也讲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这些判断和观点一点都不过时。即使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我们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绿色生态等各项改革和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对这些建设领域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但有一点始终不敢有丝毫怠慢,那就是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问题。

保持党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有效执政,从目前最紧迫的需要来说,不仅包括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公平发展、共同富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还要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权利和自由的法治保障以及与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增长相适应这一政治发展问题鲜明的提出来。这样的一种判断,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中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已经大大的压缩了世界发达国家经历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社会用上百年历史实现的现代化,在我国一些发达地方,30年就已经基本实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浓缩的现代化进程,也使社会各种矛盾聚焦式的集中涌现出来。尤其是随着社会自由和财富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维权维稳问题,公私和劳资冲突、官民和干群矛盾问题等等,不断成为社会热点和各方关切的焦点。

为了应对这样一种态势,江泽民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实际就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权利保障和政治参与需要的科学回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权利保障和政治参与的需要。过去始于党的八大作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需要作出发展性修正。“物质文化需要”已不足以完全准确的概括尤其是发达地区人们目前的基本需求,自由、法治、民主、公正、平等、公益等项权利的制度需求,都已经提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日程。

科学有效执政更需法治民主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与邓小平南巡讲话一脉相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三个执政”实质是对如何实践党的“有效执政”的最集中概括和经验回答。作为实现和保证党的有效执政的根本要素之一的科学执政,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特色和传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最大优势就是致力于以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和检验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按科学规律办事,以求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大成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概括总结为“五个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任人唯贤、群众路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按照这些基本点开展党的执政活动,就能够达到党的科学执政的预期目标。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使人最印象深刻的,是有关经济建设过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的论述,反映了老人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殷切期待和急切心情。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而言,过几年仍要上一个新台阶,不过这个台阶不仅仅是经济建设方面的,更包括法治民主和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五位一体”均衡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和落实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应该是科学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具体实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法治民主和自由权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基本需求,不仅仅市场经济本身要求法治保障和规范权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及人大政府立法、决策和管理以及基层自治都离不开人民民主的权利参与和法治保障。这就要求党的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必须成为党在新时期执政的基本理念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法律和制度本身是一种规范,同时对于能够自觉遵循和熟练驾驭法制的政党来说也是一种执政的最有效工具。善于在法治范围内、运用法制实现执政目标,实际上早已成为现代化政党的基本素质和执政能力。民主执政既包含了党的执政目的也内含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技术。无论是实行竞争性政党制度还是协商性政党制度,利用选任问责、评议问责和激励,利用社会功能组织和区域自治组织以及民众参与政治录用、决策、动员和沟通等政治过程,都是现代化民主政党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参政与执政手段和基本功。在法治民主化方面,科学发展还可以再上一个大大的台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