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打破路径依赖 重申改革内生逻辑」正文
日前,广东省深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汕头召开,会上,省委书记汪洋发表讲话,对继续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当篇幅的阐述,引发外界关注。
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改革话语的中国遭遇,难免波折与起伏。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坚定改革的论述,已经成为能够让人感受到暖意的惊羡?人们对继续改革的吁求与坚守,本身已然成为力量、信念和不竭的动力源。回顾历史,难抑唏嘘,现在正是需要重申改革价值的最关键时刻,而广东尤其亟须回望与唤醒,昔日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那段悲怆、那份冲劲。
“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绝非虚言,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广东作为中国改革最前沿的波澜经历,是尤其需要当下去铭记和继承的精神财富。广东靠改革开放起家,要实现新的更大发展,除了坚定地继续走改革之路,别无他途。人们对于改革的长久期许与呐喊,对于每一次的暂时困顿与回旋,都印记在时间年轮的刻度上,抹不去,忘不掉―――改革,本身就不仅是广东一省的魂魄,它早已冲出南中国的版图,成为最主流的中国话语。
重申与强调改革信念,是为了中国更改革、更开放。必须要看到,目前改革所遭遇的阻力要远胜于它曾经遭遇的。庙堂与江湖,对改革的理解和推进改革的决心,能否达致起码的共识,绝非无关痛痒的务虚纠缠。改革开启之初,人们所需要面对的,更多是观念与制度的革故鼎新,远没有当下(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这么复杂与艰难,改革向前走,必须直面已经成型、固化的利益集团,并且凝聚合力、果断地打破它。要把“中国为什么要改革”的道理追问到底,需要明确,改革不仅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促进发展“成本最低、动力最足、效果最持久的方式”。
改革步入深水区,如何突破瓶颈,面对这样的沉重话题,人们不能连起码的谈论勇气都无法鼓足。谁能够否认,那些发生在“有些同志”心里的意识变化,仅仅是个别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对“当年”的那份“甩开膀子”的豪情满是怀念?为什么“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绝尘而去、英雄不再?不是改革的意识在淡化,而是在几十年的改革历程中积蓄的那些家当成为最大的阻力,改革已经到了“自己革自己的命”的阶段,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迷信于方便统计、显性量化的发展,其实没有谁天真地以为“只要把发展搞上去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但却鲜有人具备足够的理性与长远的眼光,得过且过,装傻充愣,“我走后,哪怕洪水滔天”。历史呼唤执政者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抛却观念中的那些磕磕绊绊,看淡行囊里的那些瓶瓶罐罐,此其时也。如果说,过往的行程还可以停歇于“不怕慢,光怕站”的思路,那么在“改革与时间赛跑”的历史关头,不仅容不得丝毫停顿,也要不得半刻迟缓。因为,让每一个中国人保有幸福与尊严,这一改革的初始目标,值得竭尽所有的努力去再一次冲锋、再一回抵近。
“有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决定了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而现在,正是用改革的戮力掘进来进行社会肌理再造的关键时刻。今年早些时候,省委书记汪洋也曾在别的场合言说继续改革的不可回避性,因为“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过、绕不开”,惟有借力于深化改革方有望最终解决。“凡是社会组织‘接得住’、‘管得好’的事情,都要逐步交给他们”,于社会培育的宏大理想而言,这不失为制度与观念的艰难一跃。权力者真正舍得“放权”,敢于并诚心愿意让社会组织“接力”,必是“小政府,大社会”这一现代治理思路的福音。更进一步的努力,注定千头万绪,但终究需要立足于制约权力、驾驭资本和遏制社会溃败这三个基本点循序展开;而更深一层的探索,则必须致力于为中国“更长远更有效的治理”求解答案。
重申有关“改革开放”的精神与意念,亟待再次辨析改革与开放的内生逻辑。昔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思路,为封闭的中国迎来变革的机遇;而今打破路径依赖,重新思考改革的来路与去向,必须将开放的思路从“对外”的局限中进一步扩展。改革的历程不仅需要阳光,而且离不开更通透的空气。未来的中国历程,必将是一场“开放改革”的伟大实验。“敞开大门搞改革”,将使得它不再成为“有些同志”的专属权限,因为改革从来便是众人的分内之事。对改革的定义、言说与实践,需要跳脱出一小部分人的志趣,回归到普罗大众的根本意指。来源: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