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民主的“伤疤”:另眼看伦敦骚乱

作者:郭晓东发布日期:2011-08-12

「郭晓东:民主的“伤疤”:另眼看伦敦骚乱」正文

民主的一个令人遗憾的结果。――[法]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当下世界上最烦心的人可能要数英国现任首相大卫・卡梅伦了。窃听丑闻尚未尘埃落定、主权债务危机使人坐卧不宁,而持续的伦敦骚乱更是火上浇油。首相的假期提前泡汤不说,更大的麻烦在于上帝都无法告诉他英国的明天会怎样。全世界都在质问:这个被世人公认的最有“修养”、最“绅士”的国度,到底怎么了?伦敦骚乱是民主世界的个案,抑或是一种普遍现象?“民主”是否具有普世价值?

始于托特纳姆区的骚乱就像一场“疟疾”,迅速向整个伦敦乃至英国全境蔓延,彻底打破了“宁静的八月”。或许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述:这场骚乱更应该称作是一次新的民主革命,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扫荡者整个社会虚伪的“民主”。我们可以将这次骚乱看做是已经丑闻缠身的伦敦警方又为自己惹的一次新麻烦:在光天化日之下枪杀平民!或许伦敦警察能为自己的举动找到辩解的借口,但问题在于几个刺眼的关键词:“黑人”、“穷人”、“无业”、“青少年”、“抢劫”。这几个词语叠加在一起,整个事件的性质发生突变:这不再单单是一起通过司法就可以解决的麻烦,而是涉及到社会分裂、政府失信、民怨沸腾、全球质疑等重大问题的“顽症”。

一、伦敦骚乱点燃民众对社会不满的怒火

追根溯源,伦敦骚乱的起因在简单现象的背后是多种变量的交织。“联想到不久前的北爱尔兰骚乱和更早以前的巴黎骚乱,可以说,此次骚乱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即便没有枪击事件,也会有其他的导火索引爆公众的不满情绪。”( 中国 现代 国际 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曲兵语)而“马克・达根被枪杀案”成为点燃民怨这个火药桶的“导火索”。

历史在这一天定格:2011年8月4日,29岁的“歹徒”(伦敦警方语)――黑人青年马克・达根遭伦敦警察当街枪杀。警方辩解称是“达根首先开枪”,这一疑点重重的借口导致早已对警方不满的民众更加义愤填膺,当日300多人走上街头,要求彻查真相。更进一步看,这次针对警方的游行可以看作是民众对窃听丑闻缠身的伦敦警方不满情绪的宣泄。由于伦敦警方处置不力,最终游行转化为不可控的骚乱。

“我们的社会不仅是被破坏了,更显然的是生病了。”(卡梅伦语)究其病源,在于英国政府“沉疴积弊”,社会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导致英国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公信力衰微、生活压力激增等诸多原因使得民怨四起,而社交网络的煽风点火进一步加剧了英国民众对社会现状的极度愤慨。

其一,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为骚乱埋下祸根。

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人们“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除了大名鼎鼎的英超球队――托特纳姆热刺队之外,20%人口为黑人移民的托特纳姆区令伦敦人心有戚戚,因为26年前,这里也曾发生一起惨烈的种族骚乱,导致一名白人警察死亡,也让伦敦警方至今对该区持有戒心,而长期的种族歧视、警民矛盾的不可调和,或许是这次骚乱的原因之一。

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称:“托特纳姆发生的骚乱使人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席卷全英众多城市的骚乱。”一方面,作为一个多元化社会,英国虽然通过立法反对种族歧视,而然法律并不能消除主观上根深蒂固的偏见。据统计,在哈灵盖地区(托特汉姆所在的行政区),大约有48.7%的居民为非白种英国人,高于英国的平均水平。整个伦敦的非白种英国人比重为40.2%。苏格兰场(伦敦警察厅的代称)向来对“广水牧场”――两次托特纳姆骚乱的策源地――的人“另眼相看”,“只要你是广水牧场的人,只要你离开广水牧场,他们就会盯上你。” 一名托特纳姆市民这样对记者说。2010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份调查显示,在英国平均每位黑人遭遇盘查的次数要高出白人26倍,亚裔被盘查的次数高出白人6.3倍。同样的种族歧视也存在于警察系统内部,英国警方被指责为“机构性种族主义”。根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报道,被俗称为苏格兰场的伦敦警察局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但大部分警察仍是白人――只有9.5%的警官是黑人。不平等的教育、不平等的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必然导致社会底层的怨恨积累。另一方面,长期的警民关系紧张加重了骚乱的爆发。“警方和官员们指责骚乱由犯罪分子引起,当地民众则认为紧张的警民关系以及艰难的经济前景才是事件的主因。”一名23岁的土耳其裔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他已在托特纳姆生活了20多年,他认为警方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土耳其移民和非洲移民。被监控和被抛弃,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情绪在少数族裔聚居区同时滋生,常驻伦敦的《赫芬顿邮报》记者伊莉莎白・皮尔斯表示,从她开始报道这个地区以来,只有一件事情没有发生改变,那就是人们的怒火:“无论警方采取什么措施,警车从布罗德沃特农场驶过的时候,人们依然会发出嘘声。”而twitter网友的留言更加印证了警民矛盾的不可调和:“所有人都到托特纳姆区来!干死那些条子,我敢打赌今晚非死人不可。” 当双方的矛盾超过一定的张力时,冲突在所难免。

其二,经济长期低迷,生活压力剧增成为骚乱的深层诱因。

英国媒体普遍认为,“首都伦敦多次发生的骚乱,表面上是对非洲裔移民被打死表达愤怒,但是实际上体现了当地部分民众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在西方主要经济大国中,英国是最晚步出金融危机的,而经济复苏目前仍处不稳定状态,今年二季度GDP增长率仅为0.2%,较一季度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当前因标普调降美国信用等级、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对英国经济又会造成何种影响尚难预料。因此,经济低迷之根不除,社会稳定之象难现。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位于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地区居民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该地区的犯罪率也高于伦敦平均值,居民平均寿命也比伦敦平均值低约5年。同时,英国近几年来贫富差距一直在拉大,在这一情况下,英国政府对国内的就业问题并没有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这次事件爆发的托特纳姆地区,在伦敦各区贫困率的排行中名列第四,失业率高达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近两倍。高失业率导致英国产生了“被拒绝”的一代。根据央视报道,在英国,有1/4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或无所事事,23%年轻人对未来感到绝望,72%认为找到的工作太差,长期的失业和被拒绝导致年轻人心理问题严重,成为骚乱的生力军。

或许,托特纳姆最近刚刚失业的清洁工韦格的话更具有代表性:“托特纳姆是个失落地区,那里的失业率非常高,人们有强烈的失败感。我们知道自己正成为这届政府的受害者,我们知道正被政府忽略,在100万年轻人失业的形势下,你怎么能期望我们坐下来冷静?

其三,对社交网络的放纵对骚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社交网站、微博、智能手机等现代信息通信工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但人们也不能不注意到,通过这些工具传播信息匿名性、免责性强,海量信息的流动往往真伪难辨,甚至掺杂谣言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一旦虚拟空间的煽动演变成现实社会的行动,就可能给更多人带来不幸。

中国有句俗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应该承认,英美等国家所鼓吹的“网络自由”在北非和中东的“茉莉花革命”中发挥了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西方还沉迷于“推特”、“脸谱”、黑莓BBM等现代社交工具带来的成功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正是这些社交网络成为伦敦骚乱幕后的“推手”。8月4日被警方射杀的29岁男子马克・达根,正是通过“黑莓BBM”向女友发出了最后一条信息。骚乱中,一些黑莓手机拥有者互通声气,商讨攻击目标和通报警方动向,还有人利用群发功能大量散布鼓动骚乱的言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主体制下民众更需要一个发泄自己不满的“通道”,当政府对民众的要求只是“堵塞”而不去“疏理”时,当民众的不满情绪无法合理发泄而不断堆积超越理性的“堤坝”时,民主的请愿演变成群氓的骚乱已是必然。

二、伦敦骚乱将为英国社会留下“巨大的伤疤”

8月本是欧洲的休假季节,是放松和享受的时刻。对经济低迷、处处紧缩的英国民众来说,他们特别期盼能度过一个安宁的暑期,以放松一下持续紧绷的神经。然而,这场猝不及防的暴力冲突,彻底打破了所有人心中仅存的一点侥幸和希望。伦敦骚乱的影响将是长久而深远的,它将为英国社会留下“巨大的伤疤”(副首相尼克・克莱格语)。

首先,伦敦警方处置不力导致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下滑。

这次骚乱有很大一部分原则在于伦敦警方没有采取及时、有力的应对措施,致使局面进一步失控和扩散。英国《卫报》专栏作家克劳迪娅・韦伯认为,问题出在警方处理的方式以及对待被射杀青年的家属的态度上。如果独立警察投诉委员会早些介入,他的家人就不会发动抗议。如果高级警官能够早日站出来与杜干家属交谈,也许不会发生后来的骚乱。

据报道,8月4日,枪杀案发生后,马克・达根的家属及当地社区的有关人员到警局与警方交涉,而整整四个小时警方无人搭理。“警方拒绝对话是不可原谅的。”一位名叫斯塔夫德・斯科特的当地社区负责人说:“托特纳姆怎么会出现警方打死人,并在接下来的48个小时内都拒绝对话的事件呢?”当晚的和平游行开始转化为小规模的骚乱时,伦敦警方仍然不可置否。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半,在骚乱发生将近12小时之后,警方才开始行动。一位警官称警方将全部精力投入控制现场骚乱中,忽略了打击抢劫。“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机会主义犯罪。这些人利用了警方处理更严重事件的机会,偷、抢、损坏了一些艰难生存的商铺。”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骚乱发生后,正在享受假期的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表示,他对骚乱及其破坏程度感到震惊,但他拒绝接受提前结束假期的呼吁。”当事态恶化到不可控时,此前声称对警方“信心十足”且不准备缩短假期的伦敦市长约翰逊,才确定提前结束假期,于9日返回伦敦处理骚乱事件。将个人的休假置于全体民众的安危之上,充分暴露了英国政府管理上的巨大漏洞和官僚主义的盛行。

自从今年7月的“窃听丑闻”爆发以来,伦敦警察局就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尖浪口,民众对警方的批评声、质疑声四起,导致伦敦警察局长保罗・斯蒂芬森被迫辞职以泄民愤。“伦敦骚乱”的蔓延,更加加剧了英国民众对整个警察系统乃至现任英国政府的不信任感。而公信力的衰减对于急于从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潭中脱身的卡梅伦政府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次,骚乱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托特纳姆居民斯图尔特・拉多斯对天空电视台的记者说:“有很多人失去了一切。这太疯狂了。看起来就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好像我们居住的地区遭到了大规模空袭。”据悉截至当地时间8月9日,当地骚乱造成大约1亿英镑(约10.5亿元人民币)损失,并且这一数字随着骚乱的蔓延将会持续上升。同时,连日的骚乱已造成多人伤亡。据央视曝光的最新统计,英国警方公布已经有768人被逮捕,167人遭到刑事起诉,而警方也有111人受伤,另外,骚乱已造成4位平民死亡。

金融危机的阴霾还在头顶盘旋,美国主权信用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使本来就不景气的英国经济连遭打击,奥运场馆的建设还需要大笔投资,而骚乱后的重建工作将是政府更加捉襟见肘。缩减财经赤字一直是政府所信奉的“良方”,而因财政紧缩导致的群众不满将使卡梅伦政府将面临着“削无可削,减不能减”的两难境地。“振兴英国经济,路在何方?”这是一个难题。

再次,骚乱导致英国多元化社会进一步“撕裂”。

伦敦骚乱,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英国多元文化的失败。

本次骚乱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参与者日趋年轻化,被逮捕的骚乱参与者中,70%为不超20岁的青少年,年龄最小的可能还不到10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英国问题专家杨芳说:“英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青少年问题。在英国,十几岁青少年的管理,长期以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犯罪率比较高,这是一种对整个社会的困扰。”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社会的分化和教育的不公。英国规定就近入学,而一所名校意味着孩子可能美好的未来。因此,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就读一所好的学校,父母总是竭尽所能搬到有名校的城区居住,导致该地区房价飙升,结果产生了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弟才能上名校的弊端,加大了阶层的分化。2009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