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西藏庆典中隐藏的结构、秩序和不安」正文
是否应该重新估量西藏的历史、政治沿革、生态地位,尤其是西藏的宗教价值?并重新书写一个前后一致、逻辑关联密切的西藏时间史?
得知“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庆典”直播的消息,是通过中国某家最有影响力的微博的通知:庆典正在直播,并提供了链接地址,但我选择打开电视机,观看CCTV的现场直播。在拿起遥控器的时候,我想起一个多月前,我询问一位在西藏工作的资深官方记者朋友具体庆典的时间,当时他很为难,说是保密的。
在擅长文本分析的国际时政观察人士眼中,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讲话,当然可以理解成为中国下一届政府治理西藏的最新政纲――至少是一个简略版本。以我对中国政府文字工作者的了解,时机、字数、顺序、频率,这些是最为重要的修辞,有时候会比文字的叙事本身更重要。
习近平副主席对西藏的地位有“六个重要”的表述,我的分析也从此开始:“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在我看来,这个表述有可能是中国内部,有关各种治理西藏政见不同者进行沟通的重要认知前提,也就是解决“西藏是什么?可能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等问题。无论是谁,都可能会认同这里列出的“六个重要”,毫无疑问都是重要的,但是不同人可能会增加新的选择项,最关键的是――排出不同的顺序。
2011年7月19日,出现在中国国家副主席(可能是未来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西藏719政纲”(若干时日之后,它可能被称作“719讲话”)中的管理智慧和思维,毫无疑问是清晰、坚忍、大气的;但是它也显露出了几个重要的潜台词――这有时成为问题的关键。
首先,“政治打招呼的方式”。习近平在第二段说道: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西藏各族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驻藏部队指战员、武警西藏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这里当然是在修辞上,具象化中国国徽、国旗、党旗中有关镰刀和斧头、齿轮、麦穗等国家主人的初始意象。问题是:西藏为众人所熟知――即使是汉族普通百姓所熟知的藏传佛教人士和教众在哪里?回过头去找,答案当然在“各界人士”这个词汇里。虽然在一开始隐藏了,但是在整个庆典观礼过程中,不管是最高领导、自治区领导、军队领导还是普通翻身农奴,他们都会指名道姓那个人――达赖喇嘛。而在常识中,不可否认,他仍然是这个宗教的一个最重要象征之一。
其二,政治仪式的口音。习近平讲话中开篇提到的中国特色“赋比兴”式的政治烘托语:古城拉萨花团锦簇,雪域高原焕然一新,各族人民纵情歌唱。但是,凡是熟悉西藏、去过西藏的人知道,当地人在真正民间庆祝一项重要事情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矩阵排列”的。容易缺氧和高原反应的看客可以用谷歌图片(搜索结果一般只有两种类别:国际版和中国版,但是个别地区会出现自治区版)搜索如下关键词:晒佛、坐床、雪顿节、摸顶等词汇,大概能了解西藏人在纵情歌唱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情形。
缺乏与政治语言相符的政治符号
其三,政治建筑的意味。任何一个国家,一般都有一个政治象征建筑。美国人喜欢在有超长游泳池和方尖碑的广场上集会,陪着政治家起伏的演讲流泪、流血、流汗。中国人当然也有,但是问题是在六十年西藏和平解放的庆典,为什么还是需要在布达拉宫东南西北方戒严,并搭建一个具有“人民代表大会式”中国政治临时建筑来主持庆典?幼稚的人会问,这个有国徽的主席台会在庆典结束后,在布达拉宫门前消失吗?还是整体搬迁进入西藏和平解放纪念馆?为什么在所有庆典讲话的修辞中,将西藏1951年之前理解成一个阴霾密布、人不能为人、万古如长夜的中世纪黑暗,但是一个庆祝六十年光明的典礼,却放在这个“黑暗世纪”的统治尊座上举行?一个为众人所接受的光明城城市形制和新西藏的政治建筑在哪里?如果暂时没有,是否应该重新估量西藏的历史、政治沿革、生态地位,尤其是西藏的宗教价值?并重新书写一个前后一致、逻辑关联密切的西藏时间史?
其四,治理难题的地区差异。习近平副主席在提到解决西藏民生问题的时候,说道: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努力使全区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解决好西藏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些毫无疑问是非常睿智和富有远见的,但是细心阅读和思考可以发现,这些要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治理标准,那么在西藏这么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宗教、政治区域里,它是否应该有个西藏现代模式和民族现代模式?关键是这种模式,不仅应该和内地其他地区区分,还可能开创一种新的现代模式,供给中国人集体反思。
这种西藏现代模式一定非常独特,而且应该最大程度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人类世界的动植物方舟?国际冥想中心?精神特别行政区?研究前现代世界和另类知识的国际交流中心?高地文明的丰饶之角?人类旷野认知的核心地带?一个认知意义上的人类之城?
中国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思维,其实相当具有历史的深意,所谓的跨越,不仅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位移,它更多还可以是一种质性、量性上都产生变化的时间智慧和分歧解决意识。让我们回到最初讨论的修辞本身,我们说话是为了沟通和理解,并平衡行动。如果中国的2050年之舟,需要搭载所有的中国人向未来起航,同时还需要在这个航行过程中,经历各种“奥德赛”(odyssey),最终超越并找到一个自我和“国家感”,我们必须进行更多基本的跨族群交际和相互学习。
仔细的读者会发现,被授权官方报道庆典全程的新华网西藏频道,其实有汉语频道和藏语频道两个版本,汉语频道的最右下角――连续鼠标滚轴多次才能看见,有一个藏语板块。而直接点击藏语频道,藏语内容和汉语内容是大不相同的。汉语的内容分门别类、林林总总、结构上互相呼应,藏语内容的html代码编写逻辑也是汉语拼音式的,点击进入长达千字的汉语原文,只有短短几行。汉语和藏语,以及背后操这些语言的人,在这些长时间的沟通差距中损失的不仅是信息,正是前文提到的所有的东西――共享的荣耀感、对未来风险的共同治理、共同拥有的国家仪式感和相互认同。
这些正是一个六十年应该去反思的过往,一个未来六十年应该有的“终日乾乾,夕若惕”(出自《易经》:意为自强不息、健进不休、终日不懈,似乎危险总在旁侧)的心理准备。
(作者是南京大学博士后、人类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