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酋午:国家发展战略是前进的航标

作者:郑酋午发布日期:2011-08-14

「郑酋午:国家发展战略是前进的航标」正文

国家不论大小几乎都在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国家发展的事实证明,发展战略制定得正确其发展不仅快速而且健康和持续,否则就会出问题,不是这方面就是那方面出问题;因为发展战略是国家前进的航标。

( 一)・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思想

毋庸置疑,政府现在和今后仍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角色,所以各国政府如何确定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将对人类社会的走向发挥重大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他们所选择的战略也一定会有不同。各国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既要考虑世界形势也要考虑自己国情。在国际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行不但会对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因此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以对本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审慎地选择和制定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注重本国产品的生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无疑都是正确的。因为人口在增多,人们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一需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动力。但是如何面对和处理伴随发展而日益显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则是所有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不能回避的。从人类这个大范围来考虑问题,各国都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各国所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小范围、短时期内,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也一定会有不同。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必须充分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国家的发展说到底都必须能满足公民对更幸福生活的需要和使国家强盛,因此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都必须考虑公民和国家;第 二,必须充分注意到先期工业化国家和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的区别,前者有条件也有可能花较多的力量,关注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上,而后者则必须在重视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的同时,注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因为它必须面对巨大的人口就业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的压力;第三,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国家之间的资源交流仍然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世界由许多许多国家组成,既然是不同的国家,它们之间就有许多的不同,比如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和生产能力不同等等,因此国家间发生资源、产品的流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使自然资源的利用产生更大的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使更多的人受惠,但另一方面又会 加速一些国家自然资源的过度耗用,使财富更加迅速地集中在一些财力雄厚、技术先进、市场控制力大的财团和国家手中,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贫富分化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因此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既要考虑处理好本国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使当代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会因自然环境损害的滞后效应影响到后代人制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又要有助于约束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不能以加剧别的国家的资源环境危机为代价。

在这个关键时期,制定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可以说是要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面、协调发展。中国制定发展战略,不是为了缓解资源、环境形势紧张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是对人类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态度的具体化。我相信这种发展思想不仅适用于中国的今天,而且适用于中国的明天,不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适用于发达国家和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思想。

( 二)・当局制定的战略从现在看来大多数是错误的

中共建政已六十多年,六十多年来,中共当局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一些不同的战略,这些战略的内容主要是在经济方面,虽然战略内容有正确和积极的一面,但从现在来看大多数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认真加以考察,也许对我们制定民主化后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借鉴的地方。

毛泽东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上先后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和农业并举的发展战略”。他说:“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毛泽东的平衡发展战略是指区域平衡发展,即实现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平衡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一五”计划期间,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思想,我国政府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即着重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达到经济发展的平衡。“一五”计划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实际施工的达到921个,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如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67个,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毛泽东实施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第二个时期是“三线”建设时期。 “三线”建设从1954年到1976年长达22年,按照毛泽东“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方针,在我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初步建成了一批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以及钢铁、有色金属、能源、交通、机械、电子、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盛行的赶超战略的影响,加上国内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毛泽东头脑开始发热,于1957年11月提出了在短时间超英赶美的发展战略。57年11月2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的口号,并设想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赶上并超过美国,以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5月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提出“7年超过英国, 15年赶上美国”的口号。这种超越实际条件的“求速”的“赶超战略”,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损失。

从现在看来,毛泽东的第一个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的,但一联系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形势进行分析就知道不对了。工业化是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走的路,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进行工业化的具体方式很不相同,比如老牌工业化国家英法等国都是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实现工业化的,后起的工业化国家,比如苏联是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的。这主要是所处的时代不同,英法等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实行工业化的,苏联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实现工业化的。毛泽东的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开始在美国发生,虽然没有扩展,但有智慧的人应该有所察觉,可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竟然没有察觉,就如清朝的乾隆和嘉庆皇帝以及在朝高官没有察觉 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这说明当时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缺乏科技和政治智慧,所以毛泽东才会沿用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第二个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是错的,错误的判断了国际形势,把有限的资源丢掉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增产成本,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第三个战略(超赶战略),更是荒谬,根本不了解英国和美国的经济、科技和发展形势,胡言乱语。这足见当时的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一群脑袋不正常的人。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并对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战略思想。邓小平认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邓小平还认为,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邓小平时代全球化趋势已大大增强,第三次科技革命已迅猛发展,这时应该把握这一新时代的变化,针对新的历史时期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发展呈加速态势提出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和创建跨国公司等发展战略,但邓小平时代的共产党人也没有这样的科技和政治智慧,所以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

江泽民继承中共“大统”后敏锐地察觉到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所谓“跨越”,是指原本经济和科技处于比较落后状态的国家,它的发展不再按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模式,而是在与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交往过程中,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来推动自己现有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对传统的跨越,从而接近或达到甚至超过世界的先进水平。江泽民说,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就是说,虽然我国工业化水平尚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但是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国的发展战略也要作相应调整,由“台阶式”转向“跨越式”。所以,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式发展。由于有这个正确战略的指导,才会有现在的经济和高科技的高速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该肯定江泽民的战略智慧。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总结吸收了我国制定与实施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历史经验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成果与教训,提出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用这一“科学发展观”来制定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胡锦涛在2004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新内容和提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战略。应该说,胡锦涛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要求等方面对中共六十年以来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有着重要的理论创新。中共政府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制定和实施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基本上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这种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创造了全新的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奇迹,但同时也引起了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胡锦涛正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汲取了世界各大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发展理念的精华,从较为宽广的视野上对发展做出了新的解释,他指出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发展理念层面,对以往发展战略做出与时俱进的深化和完善。从对中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历史演变的回顾中可知,中共几任领导人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比较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对于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乏深刻的认识,胡锦涛的发展战略强调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主张建设低投入、少排污、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由此可见,在发展模式方面,胡锦涛的发展战略更注重发展的系统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注重从总体和长远角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是对经济发展战略内容的深化,并切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从毛泽东的赶超战略、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战略到江泽民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题。然而,在“快”字当先、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还没有完全终结,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耕地逐渐减少并逼近18亿亩红线,缺水威胁着400多个城市,水污染问题也在步步紧逼。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表面上看是顺序的变化,实质体现了发展战略要求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意味着胡锦涛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将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很明显,胡锦涛的发展战略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战略内容不突出科技和教育,二是不涉及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文化软实力问题,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