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换届考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决心与成果

作者:李民发布日期:2011-04-27

「李民:换届考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决心与成果」正文

换届中,如果不去认真巩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积极探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而是沿袭旧体制的弊端和惯性,就会贻误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失去宝贵的人心,甚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今年又到了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及地方人大、政府和政协连续换届的时候。领导班子换届事关全局,关系到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影响每一个局部乃至全局,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中国下一步的走向。由于换届关系到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再分配,涉及和影响到的人极其广泛。因而,每次换届,对于执掌公共权力者及各级各部门,都是一次重要的考验。

换届是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阶段成果的检验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干部人事制度,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越来越不适应,各种弊端日益暴露。为了营造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我们党开始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大力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逐步实现了干部选拔的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不论是以前的干部体制,还是正在进行的改革,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坚守的价值取向都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意愿,选上来的人一定要用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的先进性质在选人用人上的体现。

社会的发展不断证明,体现多数民众意愿的选任干部民主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如果改革归改革,一到换届就把已经取得成效的改革和已有的规章制度搁置一旁,或是还搞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或是少数人说了算,用“民主”形式运动群众,搞走“民主”形式的人治,就会导致歪风邪气压住正气,既否定了干部制度改革的成果,也难以取得换届预期的效果。

各级领导班子换届,能够全面、集中地检验我们已经进行的干部制度改革的成效。同时,换届也提供了在实践中去检验这些制度、法规的机会,检验它们是否经得起推敲。在换届中必然会反映出已有制度的粗细、优劣、完备与欠缺、可行与难操作,等等。这样,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改革的探索,不断调整、充实、完善干部制度,并在新的实践中推向前进,建立起健全的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机制、制度体系,完成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而保证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

换届中值得警惕的几个问题

换届总体上要把握坚持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目标,力求这次换届能够起到激发每一个干部的内在活力、整个干部队伍的活力,并通过他们激发带动起全国人民的活力,做到人尽其才,才 尽 其用,用 逢 其时。以下几点是在换届中值得警惕的问题。

1.警惕利用和虚化标准,避免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惯性。把握根本标准,细化具体标准。我们选人用人的根本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这个根本标准下不同级别、岗位的干部又有着不同的具体标准。这就需要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职级、岗位的不同制定出具体的选拔标准。这个具体标准针对的是具体的岗位,绝不能为某类人量身定做;要从符合标准的所有人中选出胜任的优秀人选。

端正用人导向。选人用人要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钻营者得利。如:注重选拔那些长期在基层、艰苦、困难地区努力工作的干部;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人品端正、真抓实干、勇于进取的干部;善于迎难而上,在急难险重工作中指挥若定打开局面的干部。对这些优秀干部的选拔要克服年龄上的一刀切。这一导向,要在制定选拔的具体标准和考试、考核中体现出来。

换届要推进民主化进程,拓宽视野,选出优秀人才,但要处理好几种关系。干部类型很多样,既有缺乏实际工作历练的领导机关下来的“空降兵”,又有基层摔打出来的干部;既有高学历,但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年轻干部,又有学历不高,但善于学习、勇于探索,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中年干部;既有“三门”干部,又有一线干部;既有本地干部,又有外地前来竞聘的干部,等等。在处理不同类型干部的使用关系时,要做到把握标准,坚持用人导向,不媚上、不追风,在同等条件下用有扎实基层工作经历的中年干部任正职,“空降兵”、高学历、“三门”干部,可以酌情放置到基层或艰苦、矛盾复杂的地方任副职锻炼,业绩突出者可重点培养。有国外留学、工作背景的干部可以发挥其专长,但不能不经试用和长期了解就进入决策层。还有,怎样处理好党政干部与企业高管的相互交流问题?因为这两类干部在组织结构,能力要求和工作经历、积累上都不尽相同,轮换岗位后如果不胜任,就会造成损失。一旦经过换届岗位调整,党政干部可以顺理成章到企业拿高薪,已经有了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高管又去从政。这会不会在干部使用中产生不良导向?再如,领导干部带病上岗是非常敏感的事情,换届中应尽量避免。

配班子注意结构科学,优势互补。换届后组成的新班子要考虑年龄、知识结构、性格、经历等方面的因素,做到科学配置,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地为民谋利。如果新班子从一开始就相互不服气、不协调、不配合,非但形不成合力,还内耗、劳神,换届的效果就不会好,以后的工作也难以开展。

2.立体调研、多角度考察、科学考试,警惕了解片面,考核脱离实际,选出不胜任者。全面考察,注重品德。体制转型期,干部的品质至关重要。我们在干部的考察中曾一度过于关注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忽视了人的品质。现在,注重品德已经引起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干部考评过程中采用多角度考察的方式:通过单位访谈、家访邻访、社区走访和团队角色能力测试,更全面地了解干部的德才和廉政情况。考察中对选拔对象曾经的上下级、同级班子成员、共事的人,接触多的干部与群众的走访也很重要。换届已经开始,还要注意多角度考察换届时干部的心态和举动。

立体调研,了解能力。把握品德,也要了解干部的真实能力。能力和品德的了解可以同时进行多角度考察。此外,要到干部曾经工作的地方实地调研不同人员、察看所做事情的成效;设计各种类型的无记名问卷,了解干部的领导力、决策力等。

考试要更加侧重能力。考试已成为干部上岗的重要一关,但要避免高分低能的上岗,有很强能力的人却上不了岗;闭门背书者能够考取,实干者反而落榜的情况。为此,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考试内容比重与考法要向能力倾斜;考能与考绩相结合;笔试、面试与考核相结合;资格认定要认真、严肃,不要出现认定了资格,考试上线后又说组织考核不合格,原则上两者不应有太大出入。

3.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杜绝少数人把持、暗箱操作情况的发生。初始提名权和推荐选拔是干部选任的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干部选任的方向。虽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探索有了长足的进展,已基本确立起发扬民主,依靠科学制度选人用人的观念。 但是,到了换届选举,又会沉渣泛起,仍然存在“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尤其是涉及关键部门的主要岗位,往往出现“一言堂”或由主要领导在小圈圈内选,甚至搞暗箱操作,出现跑官要官等现象。这种缺少透明度和广泛性的换届选举必然导致选人不准、埋没人才。要把真正能干事、有经验、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出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民主、拓宽选人视野,大胆尝试“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

拓宽视野,扩大民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确定参加民主推荐人员范围要包含各个方面、阶层;全面分析民主推荐结果;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规范干部任用提名方式;严肃查处拉票等违纪行为。

要制定上述这些环节的标准、细节、程序。制定前必须经过广泛调研,制定后要公示,得到公认后方可实行。

4.警惕无视换届纪律,加强对决定选人用人主要责任人和工作部门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大惩处违纪、腐败的力度。干部选任中出现问题与没有理顺干部选拔权力和选拔责任的关系有关。只施展权力,不尽责任,必然带来选任干部的错误和腐败行为。因此,必须理顺两者的关系,明确干部选拔任用的责任并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2010年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就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环节的责任与责任追究都做了具体的界定和规定,很多规定直指各级党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对这一条例,应当坚决贯彻执行。对于选任干部中的腐败行为还要加大惩处力度,为防后患,及时处理,以正党风,以平民愤,以树换届正气。

现在,深入改革、完善干部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当奋力前行。换届就是一次很好的检验和探索。如果不去认真巩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积极探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而是沿袭旧体制的弊端和惯性,就会贻误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失去宝贵的人心,甚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把握干部选任权力的领导干部和部门应审时度势,顺应历史进步潮流,克服个人私利和部门利益的阻碍,在这次换届中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