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十八大后中国进入“知青治国”的时代

作者:何亮亮发布日期:2012-12-01

「何亮亮:十八大后中国进入“知青治国”的时代」正文

西方媒体关注十八大加入"猜谜游戏"

这次十八大在国际上都特别引人关注,跟中国自己的这个主体,中国的形势有关系,因为你现在特点是整个世界,西方主导的这个世界,经济已经处于长期的萧条,经济增长普遍都是非常低的,能够1%、2%的就很好了,这种情况下,像中国这样能够以7.5%的速度在增长,跟自己同比,中国的速度放慢了,但是它在国际上仍然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甚至人民币还不是一个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但是它汇率的变动,就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高度的关注。股市今天涨了1点,跌了1点,还是怎么样,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

另外就是说今年,今年我觉得如果作为政治悬疑小说,或者是政治悬疑电影的话,这个题材太丰富了。而且我觉得各方面都在很巧妙地利用互联网,特别是海外的互联网。因为从王立军事件到后来的薄熙来事件,一直到后来的十八大准备工作当中,海外一直有各种各样的报道,你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它大体都是鼓吹的。你某一个网站、某一个媒体,如果我说你造谣造三次的话没有人信你,你以后就不要办,而且我们说的海外网站主要是中文网,主要是设立在美国的一些网站,这些网站可能因为防火墙的原因,在内地登录可能很困难,可能要翻墙。西方媒体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这也是以前没有的,西方几家大的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的金融时报等等,它们都加入猜谜的这个游戏,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我觉得这也是从一方面也是反映出来中国实力的强大,中国的独特性。

以前在冷战的时代,西方的媒体、西方的舆论,他们有所谓的克林姆林宫学,所谓的克林姆林宫学,因为苏联的政体它是不透明的,你要了解苏联共产党这个国家它政策、人事的变化,你只能根据真理报还有塔斯社每一次公布,比方说十月革命,有哪些人参加了这个名单里,哪些人的名次提前了,哪些人的名次靠后了,哪些人没有了,这就是所谓克林姆林宫学,但是那是在媒体高度不发达的时代,而且两大集团之间是充满了这个猜忌,相互误解,不了解,这是历史。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现在凡是我碰到的,我在香港碰到的一些美国人,他们总是会到上海、到北京也有到中国其他地方去,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现在北京和上海那边比美国还要美国,他们可以过自己所熟悉的生活。

所以同样的这个道理,我的意思就是说现在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一种截然对立的,像过去美苏那样的就是一种泾渭分明,而且是你要吃掉我,我要吃掉你,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了。所以西方媒体他们很高度的关注,海外的中文媒体他们也很高度的关注,然后是有人通过他们不断发送各种各样的信息或者是资料,然后我知道它也慢慢的,其实因为现在我们现在内地手机用户这么多,网民也这么多,其实多多少少各种各样的方式它也都传进来,官方既没有,也不可能说完全的封锁,所以我想也就造成了大家对这样一种情况,最后十八大的召开和它的结果也不会觉得太吃惊。

十八大后中国进入"知青治国"的时代

那么,关于十八大产生的这个领导人,现在海外有这样的说法我同意,就是所谓知青治国的时代开始了,所谓知青治国是什么意思?就是因为我们比方说习近平、李克强,他们在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另外我们看常委里面张德江是知青、王岐山是知青,刘云山我没有看到资料,以他的年龄来算,应该也有可能是做过类似的事情,你说七个常委里面四个,有四个是确定无疑是知青。知青是个什么概念?我们中国这几代领导人,有同学跟我说看过曾经做过的节目,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代表性的人物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是革命家,他们的职业都是革命家,我相信现在没有人能够填自己的职业是革命家,你要是填了恐怕有人又找你毛病,那是没有这个时代。但是你看江泽民第三代,第四代胡锦涛都是工程师,甚至是高级工程师,所以这是一个工程师治国的时代,这里面也没有好坏的问题,这只是一个特点,是一个特征。现在是知青里面也有工程师,我们说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没有做过知青,为什么?没有那个时代。

关于知青,前些时候有一个电视剧,我看了一部分《知青》,但是我知道那个电视剧,虽然我也做过知青,我不是在北方做知青,但是也觉得他有一些,还是有一些美化,还是不够那么真实。所谓的知青年代就是从1969年开始,文革也革不下去了,当然知青的身份很大程度上跟红卫兵是重叠的,但是红卫兵存在的时间短,知青存在的时间长。像李克强是1974年才下去的,最后一批知青大概到1978年还有知青,1977年、1978年还有知青,反正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全国影响的范围相当大,远比红卫兵大。那么这一代人他显然就有,作为整体来说他肯定有跟上一代有不同。他们经历过文革,他们接受的是最传统的教育,后来文革后期就全部分配工作了对吧。像胡锦涛、温家宝都是到甘肃,一个修山、一个修水,一个是水利一个是地质勘探。他们那一代人,就不一样。

习仲勋口碑对习近平是正面资产

这一代你看像习近平,习近平大家都知道他父亲是习仲勋,习仲勋恰恰又是在中国的高层领导人当中命运很另类的。他是西北出身的,他原来跟刘志丹、高岗他们所谓西北系。但是西北系解放后一直处于被打击,高岗是最早被打倒的一个反党集团的首脑,但是,他肯定不是反党集团,高岗也很有意思。他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副主席,他同时兼国家纪委主席,他是东北军政委员会的主席,他还是东北军区的司令,好像后来没有人有过同时兼中央和一个大区政府的主,高岗是陕北的,他后来被打倒了。后来习仲勋也是因为小说刘志丹就被打成反党集团了,所以这也是当时康生他们的一个发明,居然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反党。那么习仲勋后来文革以后复出,做过副总理和政治局委员,为人非常正派,这个是有口碑的,它对习近平应该是一种正面资产。

习近平16岁到陕北延安,延安的延川县插队,但是据说他最早是回老家阜平,阜平没有人收留他,人情冷暖,父亲是反党集团,不敢收留他。这对于15、16岁的孩子来说,一生的影响会是很不经意的,小时候你开始懂事的时候你经历的就是这些事,父亲明明是一个老党员,老革命,突然就被打成是反革命,自己就被打成是黑五类,到老家没有人要,后来是又到了延安,延安那边毕竟还有人收留他。延安大概待了没几天,又回到北京来,吃不惯、穿不暖,回到北京大概是在海淀区做过一段时间的临时工,包括海淀的地下水管都是他们修建的,待不下去,他母亲说还是要,她说延安你都呆不住,你什么地方还能呆得住,他又回延安了,然后就呆了七年。

习近平幼年下乡仍坚持读书

各位如果有去过陕北的,在窑洞呆过的你就知道,在那样的地方呆七年是很不容易的,我去过陕北,我看过,虽然我年轻的时候也当过农民,但是南方的农村比北方还是条件要好得多,毕竟青山绿水。陕北那是一片黄,在那样的地方不是住七天几个星期,住七年,就跟农民一样的劳动,吃一样的饭。但是知青毕竟是知青,后来农民也发现他的箱子特别沉,以为他里面有金条,没有,无非是带着书,这是当时普遍的带着书看书。看的当然也是一些很正统的书,但是也看很多小说,然后在农村写入党申请书,据他自己说写了九次,写了九次入党申请书,最后才被批准。

但是我想他的运气还是比较好,因为在1975年当时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清华大学来读书,当时延安是有点问题的,当时清华大学主持工作的正好是刘冰,当时毛的两位爱将就是迟群和谢静宜正好那段时间不在清华,而刘冰是个老校长,他觉得报上来的名单有习近平,习近平的父亲是习仲勋,他回答是可以教育好的,父亲的问题是父亲的问题,儿子有这个能力,民下中农都推荐他,他已经都入了党了,做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说明政治上可靠,可以批,就让他进来了。我觉得他运气好,因为你换了迟群和谢静怡,他一看说是习仲勋的儿子,大笔一画就给你拿掉了,那可能又不一样了,所以他在大部分青年知青还不能受教育的时候,他到清华来了受了三年的教育,当时是化工系。

虽然有人对这个所谓工农兵学员提出一些批评,但是我觉得要放在具体情况里面去分析,在全中国没有大学,教育都停办的情况下,复旦大学从各地招收工农兵学员,虽然那时候要学工、要学农、小学军,三年的时间,但是毕竟大概有两年的时间是学专业科目的,放在那个时代它就是大学生。而且那批工农兵学员,后来有很多都成为各行的人才,关键在于你自己,你自己那三年可能是不够,你也不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但是如果自己自暴自弃,自己不再提高,那你就这样过了。大家都可以去想象这七年是怎么过的,他在福建也不是大官了,就是做市委书记,后来做福建省长的时候,都还回过延安,力所能及的总是帮当地的老乡,他说没有延安就没有他,我相信这个话是真事,因为他不需要到延安去拉选票,真是这样想。

习近平施政风格属于"小火烧温水"

另外最近有把2000年,那时候他连副省级都不是,把他的一篇谈话发表出来了,很有意思。为什么?我觉得可以看出来他的施政分风格,他说他做事情喜欢温火烧水,小火烧温水,慢慢的把水烧热,他说他做事就是这个风格,我觉得这个话是他的心里话,因为这不是他当领导人之后才说的话,只不过是一个中层官员说的话,但是他的性格他做事情会比较稳,但是他会做水是一定要烧的,不是不烧水,也不是用大火,烧开了一锅水去忽略它,用这个温火慢慢的烧,烧水。我觉得似乎可以看出来他的执政风格的一种,我觉得他是属于不刻意追求,他当时在写九次入党申请书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中共第一人。但是都到了他手里,反过来像薄熙来那样,刻意在追求是吧,就做不到,我想其实咱们政治应该也研究这些问题了。

那么李克强也一样,李克强大家都知道是安徽人,他插队的地方是凤阳,有名吧,十年倒有九年荒。但是另一方面那是皇陵,是出朱元璋的地方,最近的香港报纸派记者还专门去采访,绘声绘色地说李克强当年怎么在皇陵旁边读书,所以有皇气,这是非常搞笑了。这一点其实当年的知青,凡是有点说不自暴自弃,一定是带点书到农村来看的,白天劳动,晚上要么就是油灯,也没有电灯看书,你没有这个生活就没有后来的这些。所以简单而言的话,我想所谓知青治国它的这个概念,就是知青是贡献者,以前没有知青,以后也没有知青了,我相信到了十九大,十九大不会有知青,二十大以后都是80后、90后,那都是什么学校、什么学校,或者是哪个国家归来的,再没有知青。所以知青这一代应该说作为青年人,特别是我跟他们是同龄人,想想你在十六岁,身心根本没有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就被赶到了一个最贫穷的农村,在那里能够呆上七八年,对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的农民,真的是有了切身的了解。或者是现在在凤阳那样的,总是出乞丐的这个地方,也能够了解,其他都一样。

知青这一代人生起伏大社会接触面广

我相信他们每一个下过乡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是有些共同的经验,就是所谓知青这一代有哪些是共同的?一个是经历了太多政治上的斗争和风云的变幻。我刚才说了九大林彪定为是毛主席的接班人,两年之后1971年就说他是叛党叛国,忽然之间,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在我们的少年到青年时代经历了太多了,那么这从好多方面来说,就是使人对这个政治斗争就比较熟悉了,再严酷的政治斗争也不会比它厉害,现在人道得多,人性化的多,但是政治斗争还是政治斗争这是第一。第二就是经历过这种人生这种起伏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可以在最贫穷的,几乎是绝望的这个地方呆着,但是那你以后在什么地方,你相对来说,因为没有比那个更苦的了,同时,有一位学者说,知青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社会联系比较广,跟他们的前辈相比社会联系比较广,因为知青这一代本身他们命运其实是很不一样的,大部分知青这一代人后来的命运都不好,真正能够成为社会精英,成为党政高层,或者是在知识分子当中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后来都是,比方说当场你就下岗了。还有极少数的,还有个别人现在还在农村,那是过着很卑贱的生活,但是因为是知青这一代人他们这种联系是横向的联系,就不是过去那种同学之间的联系,那么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上的接触面会比较广。

七大常委大部分至少做个两个省的骨干

另外就是都是从基层起来的,最少也要从这个县委书记做起来的,这些七个常委全部都有一个特点,至少做个两个省的骨干,除了刘云山不是,刘云山他不是从地方和行政,其他的全部都是,做过两个不同的省份,至少两个不同省份的书记或者是省长。中国每一个省差不多是中国的缩影,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