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江:用“普世价值”取代“阶级斗争”是中国走向文明进步的必需――兼驳“反普”观点」正文
近几个月来,我国主流媒体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否定普世价值的文章和报导,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求是》杂志最近发表了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关于“普世价值”的若干问题》一文,反对并且否认普世价值。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在2008年10月的一次会议上强调:“现在西方话语权的声音高,把他们主张的‘民主观’、‘人权观’以及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等等也宣称为普世价值,我国也有一些人如影随形,大讲要与‘普世价值’接轨”……“我们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搞任何盲目崇拜,不能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尊奉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新城在2008年9月16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中说:“他们鼓吹的‘普世价值’并不是人人所固有的,或上帝赋予的,而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看一看他们‘普世价值’的具体内容,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他们正是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民主、自由、人权、公平等等称之为‘普世价值’的,而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不就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关系吗?”这些人否认普世价值的普世性,认为价值的普世性是有阶级性的。
笔者持相反的观点。《关于“普世价值”的若干问题》既然说普世价值这个问题“是事关我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需要认真探讨。”那么,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来参与讨论。
一、什么是普世价值
价值就是需要。普世价值就是人们普遍的需要。普世价值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种。如趋利避害,追求自由、快乐、富足、舒适、健康、长寿、安全、幸福,避免贫困、危险、灾难、痛苦等等是人生来就共同具有的本能需要,这种本能需要是先天的普世价值。人们为了实现先天的本能需要,就必需认识、掌握和利用能实现本能需要的真理知识即关于事物性质和规律真相的知识,这类能实现先天本能需要的真理知识就后天的普世价值。后天的普世价值是知识性的,因此人们对后天的普世价值的接受有一个过程。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先天需要,就不得不组合成社会,通过分工协作来实现自己的先天需要。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领导者(统治者)与被领导者(被统治者)的不同。在以往历史中,民众由于不知道如何限制领导者的权力,这就必然导致出领导者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的情况,必然导致出压迫、奴役、剥削从而产生社会的特权、不公。民众处于被压迫、奴役、剥削和不公的社会中,因此对社会是不满的。他们渴望社会能实现平等、博爱。这就是平等、博爱为什么是普世价值的原因。但这种普世价值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之前是无法实现的。直到人们找到了"三权分立"的方法,以权力制约权力,用法律的链子把统治者锁起来,使统治者们失去以权谋私的特权,建立起民主、法治的社会体制,才使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社会制度宣告结束。三权分立、民主、法治由于能实现社会大众先天的本能需要,因此成了一种后天的普世价值。先天的普世价值是人人具有的需要,而后天的普世价值特别是政治生活领域的普世价值则不是指人人具有的需要,而是指能够满足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即民众的需要。后天的普世价值之所以不是人人具有的需要,是因为后天的普世价值是知识性的,而少数人对这一知识的认识接受不足或者基于自己的特权利益而不予接受是其主要的原因。如一些谋财害命的犯罪分子就不会把普世价值当回事;一些愚昧、极端的宗教分子也不会认同普世价值,在专制人治的社会,统治集团的成员基于自己的特权利益,也是会极力否定和反对普世价值的,因为像平等、民主、法治、三权分立这样的普世价值是会直接损害他们的特权利益。
无论是先天的普世价值还是后天的普世价值都是不分国家、民族、阶级和特色的。那种分国家、民族、阶级和特色的所谓“普世价值”绝对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
《关于“普世价值”的若干问题》说普世价值是有阶级性的,但却没有举出事实来予以证明。《关于“普世价值”的若干问题》的作者如果要人服,就应当举出事例来说明在所谓
的西方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广大的劳动阶级以及弱势群体阶级是怎么没有参与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怎么没有表达自己意愿和监督政府官员的权利,怎么享受不到民主的。
二、关于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理论是建立在片面、极端、僵化的立场上的,是不符合事实和经不起逻辑推敲的歪理邪说。下面将本人对阶级斗争理论的看法重复如下:
1、什么是阶级及阶级是怎么产生的?
阶级是指社会分工给人们带来的社会大众的需要地位不同,角色不同,所起的作用不同和所做出的贡献不同。有人认为阶级还包括分配上的差别。其实只要分工存在,在分配方面就必然会造成阶级:实行按劳分配会产生贫富不等的阶级,实行平等分配则会产生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剥削阶级。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产生的,与生产的方式无关。只要有社会的组织存在(组织就是分工)就必然有阶级的存在。过群居(社会)生活的动物社会就存在着阶级现象,如黑猩猩的群体内就存在着严格的等级(阶级)现象。一九六零年,一个叫珍妮?古道尔的英国姑娘独自一人在坦桑尼亚的贡坝河国家公园对黑猩猩进行了长期的考察,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揭开了野生黑猩猩社会的内幕。继珍妮?古道尔之后,又有许多人到原始森林对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进行了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表明,在那些群体结构比较紧凑的灵长类动物社会里,普遍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系统。这个系统由一个雄性的头头率领,其它的雄性则依据身体的强弱和战斗力的强弱分成不同的等级。在这个系统中,不论雌性的身体和战斗力如何,其社会地位都是低于雄性的。当然,在雌性中间,也是存在着等级差别的。人类社会的阶级无疑是从动物社会的等级差别中发展而来的,所以原始社会不可能是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另外,动物社会的等级差别是建立在持强凌弱的基础上的。持强凌弱就是一种压迫,所以那种把原始社会说成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丑恶现象的社会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当然,原始社会的阶级及社会丑恶现象相对现代来说是一种低级的,原始的。人类是从灵长类动物中进化来的,可以肯定的说,人类社会的阶级就是从动物社会的等级中发展而来的。那种把阶级的存在说成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2、阶级能被消灭吗?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最终会消灭阶级。阶级能被消灭吗?不能!阶级是分工的必然产物。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是指分工给人们带来的在社会组织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和起的作用不同。人们的社会活动离不开有序化即离不开分工,分工的作用是使人们的社会活动有序化,是组织的纽带,是社会的形式。社会如果离开了分工,如果人们都随心所欲各行其事,社会的组织体将会瓦解不复存在。这也就是说阶级、分工与社会同在。阶级、分工与社会同在,是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是不可以被消灭的------除非消灭社会。
3、由私有制导致出来的阶级对立矛盾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吗?
不是!社会的不平等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
自然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平等有两种:一种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是指社会赋予人们在谋求私利和幸福方面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另一种是分配平等,分配平等是指社会在分配生活财富方面实行人人平等。自然律决定了这两种平等的关系是成反比的:实行机会平等就意味着在分配方面不平等,实行分配平等就意味着在机会方面不平等,因此平等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早先一些的哲学家如法国的卢梭等人都认为私有制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
其实,私有制并不是一种不平等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前面说了,平等有两种即一种是机会平等,另一种是分配平等。两种平等各有利弊。机会平等认为人们在追求私利方面应该有平等的权利,社会成员的享受应视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来决定,实行机会平等,能调动人们工作劳动的积极性,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发展有利,不利的方面是会造成贫富极化,于社会的人道主义和稳定不利。分配平等则认为不论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多少如何,在分配方面一律实行平等,实行分配平等会助长不劳人们而获的懒惰思想,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不利,但在利于社会的人道主义和稳定。这两种平等的相互关系是反比的关系:如果实行分配平等,必然会出现对社会贡献小、少的人侵占对社会贡献大、多的人的劳动成果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如果实行机会平等,则必然会导致在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并由这种不平等形成的阶级。这两种平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是反比的关系,因此从经济发展的总体上讲,人们只能择其之一,不能同时兼得。实行机会平等能够激励人们对社会贡献的积极性,于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发展有利,而实行分配平等则只能助长人们的少劳多获或不劳而获的懒惰性,于社会的物质生活进步发展不利,因此人们只有在总体上择取机会平等才是正确的。
私有制是一种机会平等的具体形式。那种把资产阶级说成是依靠生产资料进行剥削,不劳而获的说法是武断片面的,因为资本家经营资本,组织生产,承担风险,对产品的走向进行决策,比起工人的直接劳动来说,显然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劳动,所以他们获得的高报酬是合理的,是符合机会平等的按劳取酬原则的。
阶级斗争理论把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说成是剥削的说法不能成立的,因为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的绝大多数最终还是作为扩大再生产资金回报给社会的。
什么是剩余价值呢?打个譬如说吧,除去原材料消耗等成本的费用价值外,一个工人一天创造出价值十元钱的财富,资本家只给工人五元钱作为工资,剩下的五元自己拿去了,被资本家拿去的那五元就是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生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产物,是造成社会贫富不均的根源;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建立在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基础上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愈发达,社会财富积累的愈来愈多,工人阶级的队伍就愈庞大,生活的处境就愈悲惨;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当到了一定的阶段时,就会形成一种一方面社会的财富非常的丰富并有着高度的积累,另一方面广的劳动者的生活却落入贫困到无法生活的地步,这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桎梏,就必然会导致广大无产阶级起来举行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
然而,剩余价值并不是象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的那样,是剥削的产物和劳动者贫困的根源,相反,它起到了提高包括工人阶级在内所有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作用,起到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资金作用,是人类社会走向物质文明的必须。举个例子来说吧,十九世纪时期,一个工人凭强壮的体力和长时间的劳动,除去原材料消耗和机器的磨损等成本外,一天创造出价值十元钱的财富,自己只能拿到五元钱作为工资,另外的五元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拿去了,但被资本家拿去的部份并不会被资本家全部用于生活消费,用于资本家生活消费的部份只是极少的部份,绝大的部份是被资本家用来扩大再生产和开发科学技术的,扩大再生产和开发科学技术的结果是使更多的人就业和劳动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随着这种状况的发展,今天的工人无需强壮的体力和长时间的劳动,一天可以轻而易举地创造价值一百元的财富并且能拿到五十元的工资,那么请问:过去一个工人凭强壮的体力和长时间的劳动一天只能创造出价值十元钱的财富,而今天一个工人无需强壮的体力和长时间的劳动一天就能拿到五十元钱的工资,这多出来的四十元是怎么来的,难道不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产生的功劳吗?
在私有制的制度下,资本家把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资金)看成自己的,因此在让它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尽心尽力,这就使它能发挥远比公有制下的扩大再生产资金大的多效力,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率比社会主义高的原因之一。
公有制是分配平等的具体形式。我国自1949至1978年期间,搞的什么公有制、铁饭碗、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实际上实行的就是分配平等。结果怎么样?二十年的实践证明了这种分配平等的结果是生产效率低下,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利,后来不得不走回头路搞什么经济改革。公有制另外一个弊端就是生产资料使用效能不如私有制。公有制下,由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掌管生产资料人掌管的生产资料不是自己的,因此他们就不会尽心尽责。这里举个例子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