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普世价值”至少不只是一个幻想」正文
2010年4月1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普世价值”只是一个幻想》的文章,据人民网转载标明,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教授。全文思路整理如下:
李教授首先对“普世价值”进行概念界定。“普世”就是天地四方、古往今来的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价值”就是商品“使用价值”概念的直接延伸。从而他说普世价值“是指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历史上和现实中所有的人都普遍需要和适用的东西”。
接下来做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像初中生写议论文的模式:举例论证。李教授从生活基本需求、“纯真爱情”、非意识形态的人类智慧创造的文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所谓抽象理论、全球性现实问题等角度一一批判,说明“普世价值”只是一个幻想。
最后得出结论具体的人、集团和阶级“其经济、政治、文学、哲学和道德等社会意识形式的内容主体和本质属性,都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利益结构和社会关系,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社会形态的质的规定性,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如果有人一定要讲‘普世价值’,其实质就是想把他们的特定价值定为普世价值”。
概言之,李教授的幻想短文有着起点、论证方式和结论的全盘谬误。
从起点来看,他为了让自己的论证有效,给“普世”下了一个无法反驳的巨大抽象概念,把古今寰宇的人都包罗在内,定义了“普世”的主体。在这个定义下,他的观点甚至是不证自明的了:除了人的基本动物属性,诸如生老病死吃喝拉撒之外,哪还有“普世”的东西?实际上,我们讨论有无“普世价值”,正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地发展、世界日趋成为一个整体的现世条件下进行的。无限地将定义扩大化,就是中国古代“名”家与苏格拉底时代所谓的诡辩论的典型。
对“价值”概念的定义,则犯了很简单的套用错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定义价值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在“普世价值”讨论中,所说的“价值”指的是一种评价性的概念,是人类理性基于认识所作出的判断[1],例如经常说到的“价值观”就是后者之列。哪怕不认同后者对“价值”的定义,然而也能看出“价值”一词之中存在鲜明的差别内涵。拿着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来套弄一般价值概念,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难道杀人犯叫曾参(a),我孔夫子有个弟子也叫曾参(b),于是曾参(a)也是孔夫子的弟子,曾参(b)也是杀人犯么?
再来看后面的举例论证。通篇看来,所谓的举例论证都是遵循这样的思路:你不是说什么是“普世价值”么?那好,这里反例,于是该价值不具有古今中外都普遍适用的特性,所以普遍价值不存在。看上去逻辑很正确,非常类似“天下乌鸦一般黑,有一只白乌鸦,于是前提不成立”的模式。然而这套说辞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谬误。
第一,混淆了个体分析和总体判断。李教授试图用这样的举反例的经验分析来代替理性的判断,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行不通的。经验的分析是只需要举反例就可以在逻辑上能反驳掉整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是这样的吗?恐怕不能这么说。比如,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可是王五是中国公民很明显他反对马克思主义,赵六是中国公民但是从来就没有当家作主过,那我们可不可以就说中国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呢?这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正是举例分析印证了自身的错误与不完整性。退一万步讲,就算他前面反驳的每个“普世价值”确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那就能说明“普世价值”只是幻想吗?世界上的价值千千万万,从a、b、c到……aaa、bbb、ccc,举有限的几个例子来说明普世价值不存在,是说不过去的。反倒是说过来,若能举几个例子说明存在普世性,就成立了。
最后,李教授拿出了非常正确的“废话”做出了他想得到的结论。通过与前面对“普世价值”的定义不难看出,他既犯了严重的绝对主义错误又犯了严重的相对主义的错误。他试图做出一个毫无争议的绝对的定义,但是对最后结论部分提到的“自由、民主、幸福”狭隘的区分。这种丧失的根本立场的幻文,着实可笑。如果真正去关注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李教授的这篇文章看似伸张“幻想”观点,但是从通篇的漏洞却不免让读者读起来更有“普世价值”存在的感觉。
总结起来,读了李教授的《“普世价值”只是一个幻想》,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普世价值”至少不只是一个幻想。
2010/4/14
--------------------------------------------------------------------------------
[1]唐逸:《什么是普世价值》,引自中评网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