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绍福:欧美国家大部制的实际操作、基本特征及取向观察

作者:舒绍福发布日期:2013-08-13

「舒绍福:欧美国家大部制的实际操作、基本特征及取向观察」正文

【内容提要】 大部制是大多数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组织形态。欧美国家大部制改革实践既各具特色,又有共同之处。欧美国家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部门规模大、职能范围大,职能部门的数量较少,以及内在地要求协同性、协作性等。渐进式的大部制改革依然是欧美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总趋势。

【关 键 词】大部制/欧美国家/机构改革

大部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其显著特征是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事实上,在多种动因的作用下,欧美国家已经较早地开展大部制改革探索。因此,梳理和阐述欧美国家大部制改革的实践,了解其改革的最新动态,总结其改革的主要特征,辨析和观察其改革的基本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欧美国家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部制发源于西方,是当今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组织模式。经过长期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推进,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大部制改革既各具特色,又有共同之处。

(一)英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英国是较早探索大部制改革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机构整合过程,大部制改革在英国有其特殊背景,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1]1914年,英国政府设有内政、外交、财政和贸易等16个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增设了空军、劳工、海外贸易、粮食管制和船只管制等13个部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防、国内安全和情报等10个部又相继建立起来,同时又对其他部门进行了改组,到1951年,英国内阁部门已达27个。随着政府分工过细、部门设置过多的弊端凸现,机构重组和整合的需要也显现出来。为此,英国政府着手开始了大部制改革,撤并、调整了一些政府部门。如1964年,把国防部、海军部、陆军部和空军部合成国防部;把教育部和科学部合并为教育与科学部;新设立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撤销经济事务部和技术部。1968年,将原国家保险部、抚恤部和国家救济局合并,成立社会保险部,并与卫生部再度整合为卫生和社会保险部。

20世纪60年代英国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一些业务相近的部门综合组建成“超级大部”,但规模更大、更系统化的机构重组则是发生20世纪70年代。随着1970年《中央政府重组》白皮书的发布,英国掀起了新一轮大部制改革高潮。如1970年英国将外交部与联邦关系部合并成为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把贸易部和技术部合并成贸易工业部。再比如将住房和地方政府部、公共建筑和工程部、运输部合并成环境事务部;把海外发展署合并到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等等。根据政治需要,英国政府又于1972年增设“北爱尔兰事务部”,1974年增设能源部。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践,英国政府职能机构的总体架构基本形成。

此后,英国政府大多奉行“因地制宜、小修小补”的渐进改革原则,采取成熟一个、调整一个的举措,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如1997年合并环境部和交通部;2001年将农业、渔业和食品部与环境、运输和地区部合并,组成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2008年成立能源与气候变化部,由商务、企业与管理改革部以及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的相关人员组成。

英国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表明,“大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而是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甚至还可能出现多次的分分合合,比如英国教育部。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要求,英国政府于1995年将教育部更名为教育与就业部(英国教育部成立于1944年,1964年改称为教育与科学部,1992年又更名为教育部)。为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2001年英国政府又将教育与就业部更名为教育和技能部。2007年6月底,英国政府对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又将教育和技能部重组并拆分成儿童、学校和家庭事务部(DCSF)和创新、大学和技能部(DIUS)。2009年6月,英国政府进行内阁改组,原英国商业、企业和制度改革部(BERR)与创新、大学和技能部(DIUS)合并,组建起商业、创新和技能部。2010年5月,卡梅伦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又把儿童、学校和家庭事务部(DCSF)更名为教育部。

同教育部一样,文化部成立也是历经多次反复。1992年以前,教育和科学部是英国文化事业的主管部门,另有一些文化事务则散落在艺术和图书馆部、环境部、贸工部、就业部和内政部等多个部门。在文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多个部门共同管理文化的体制性障碍逐渐显现出来,不利于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基于此,1992年英国政府第一次成立了国家遗产部,专门主管文化,将分散隶属于其他多个部门的文化管理职责统一起来。1997年英国政府又将其更名为“文化、媒体和体育部”。至此,英国文化、新闻和体育部成为典型的大文化部。文化、新闻和体育部实行内阁大臣负责制,内阁大臣之下设部级领导6人,部属机构设5个部内局、2个部外署和两个直属处。文化、新闻和体育部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宏观文化政策,负责统一划拨文化经费并监督经费拨款的使用,直接管理国家级文化事业单位,并协调与非政府文化公共机构的合作。

作为较早推行“大部制”的国家,英国内阁部门现已精简到18个。英国大部制改革实践说明,大部门体制有助于克服部门主义、机构重叠、权责脱节等弊端,但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构合并,更要重视职能整合,以更加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适应管理环境变化的需要,同时要及时处理好机构整合后有可能出现的部门协调、管理幅度、监督机制等问题。

(二)美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美国也是实行“大部制”的典型国家,其探索也颇具特色。建国之初,美国只设有国务院、财政部和陆军部三个部,以后又逐步增设了海军部、内政部、司法部、邮务部、空军部、商务和劳工部、农业部等。1913年,美国商务和劳工部被分解成商务部、劳工部两个部。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还设立了全国战时劳工局、战时生产局、国防运输局、战时情报局等战时机构。杜鲁门执政时期,撤销了大量战时机构,及时对政府机构进行了精简。到了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政府以同领域整合为主,进一步开始探索大部制改革,着手调整职能机构后,先后将陆军部、海军部和空军部合并为国防部,设立卫生、教育和福利部(1979年又分开)、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交通部、能源部等。

美国交通部(DOT)于1966年10月15日通过总统约翰逊签署法令而得以成立,1967年1月16日第一届部长正式上任。美国交通部是按照“超级大部”模式进行组建的,而且已经成为“大交通”的典型代表。约翰逊总统一开始就将原分散在商业部、财政部等8个部委,3个局、处的交通管理职能和相关事务集中在一起,实现了对全国交通运输事务的综合管理。①至今,美国交通部包括部长办公室以及11个独立运行机构,美国交通部扮演了绝对的领导者地位,其业务囊括了海、陆、空等方方面面,实实在在体现了“大运输”、“大交通”的概念。美国交通部不仅负责制定交通运输政策,负责计划管理和合作、交通运输安全、国际运输协议、公共交通服务等,而且还与其他机构协调起草并提交所有交通运输或与交通运输相关的立法,为州和城市交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负责拨款。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应对能源危机,解决能源问题,美国相应地设立了不少相关政府机构,但很快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又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为此,美国政府按照“超级大部制”模式,将50多个与能源问题有关的组织机构综合起来,于1977年成立了能源部,不仅负责能源政策制定、能源行业管理,还负责能源相关技术研发以及核武器研制、生产和维护等。美国农业部也体现了“大农业”的管理理念,涵盖了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还包括食品安全和检验、动植物卫生检验等职能。“9・11”事件后,为保卫国土安全及相关事务,使美国能够更好地协调和有效地对付恐怖袭击威胁,美国进行跨领域整合,于2002年宣布成立国土安全部。

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长达218页的题为《金融监管蓝图》的提案,由此拉开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80年来最大调整的序幕。美国金融监管大部制改革也呼之欲出,金融大部制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至今为止,美国联邦政府部级机构为15个,分别为国务院(即外交部)、国防部、商务部、农业部、教育部、能源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内政部、司法部、劳工部、运输部、财政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国土安全部。美国每个部的职能都是宽领域的,实现了大部的宽职能、高效率,这不失为美国的成功经验。

(三)德、法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德国内阁部门目前只有14个。而德国大部制的基本框架则早在20世纪70年就已形成。此后,一些大部门逐步建立,如1972年组建了教育和科学部;1986年联邦环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成立。

自20世纪90年代起,德国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铺展开来,且更为成熟。1994年联邦妇女及青年部与联邦家庭及老年部再度合并为联邦家庭事务、老年、妇女及青年部。同年,教育和科学部与联邦研究及科技部合并,成立了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在“精干政府”专家委员会这个咨询机构的指导下,一系列重审职能、精简机构的措施开始实施,德国大部制改革实践继续深入开展。1995年联邦运输部、土地规划局、建设部、房务部合并在一起,组成跨领域的交通、建筑和城市事务部。1998年10月,德国联邦交通部扩展为联邦交通、建设与住房部,下设13个专业管理局,包括公路建设和管理的联邦公路建设管理局,其职能为:联邦远程公路建设预算、规划和有关法律事务,地方公路发展的综合协调,公路建设技术和养护管理,公路交通的监督检查等事务。1998年德国联邦经济及科技部成立(1998年以前称为“经济部”),到2002年至2005年间,该部又与德国其他部合并,成为联邦经济与劳工部,但又于2005年改组,成为独立部门。2001年德国原食品、农业和林业部与卫生部的部分职能整合,组成跨领域的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

法国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大部制改革,并设立了一些超级大部。如在2007年,成立了“法国生态、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海洋部”。目前,这个部又更名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一些职能被拆分。另外,法国农业、食品、渔业、农村事务及土地整治部,中小企业、贸易、手工业和自由职业部,卫生青年体育与社团生活部,就业、社会和谐和住房部,经济、财政和工业部,国家教育、高等教育和研究部,交通、装备、旅游和海上事务部等,都实行了大部门体制。

虽然法国大部制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扰,但改革依然处于不断完善中。如2007年萨科奇一走马上任,就于两天后即5月18日成立了移民、整合、国家认同和共同发展部(简称为移民和国家认同部),希望以此加强外来移民对法国价值观的认同。但是,移民和国家认同部自成立以来,就备受争议。2010年11月,法国政府内阁再次改组,一些部门被合并、撤销和重组,其中,“移民和国家认同部”被撤销,其原负责的移民事务并入内政部。

(四)其他欧美国家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瑞士、瑞典、西班牙等其他欧美国家也在践行着大部制改革。

目前瑞士中央政府机构只有8个,包括首脑办事机构1个,即联邦办公厅;内阁部门7个,分别是国防、民防和体育部,经济、教育和研究部,财政部,外交部,交通、邮电能源部,司法和警察部,内政事务部。据瑞士政府及相关部门官方网站显示,瑞士大部制改革最近还在进行中,即自2013年1月1日起,原瑞士联邦国民经济部正式更名为瑞士联邦经济、教育和研究部(WBF)。该部门下新设联邦教育、研究和创新事务秘书局(SBFI),由原隶属联邦内政部的教育研究事务秘书局和隶属联邦经济部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局合并而成。与此同时,原经济部下辖的兽医局划归内政部,管理的部分移民局事务划归外交部。

瑞典政府是一个完整的公共权威机构,由总理办公室、9个部和行政事务总局组成。瑞典持续发展部、社会事务和卫生部、教育研究和文化部及外交部等都是超级大部门。如外交部有33个司(秘书处),下辖11个执行机构,其中外交大臣有3名,总司长有7名,分别负责政治、贸易、国际发展合作、移民问题、领事事务、行政事务和法律事务。再比如瑞典将工业、劳动就业、通讯等整合为工业、就业和通讯部,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