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伟 殷红:梅德韦杰夫“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评析」正文
【内容提要】近来,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连续发表文章,就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战略思考,其核心是建立新型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继续强调创新发展、确定优先目标等内容之外,梅德韦杰夫突出强调了“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思想。“去斯大林化”指的是什么?“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对于俄罗斯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一新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关键词】俄罗斯 现代化 去斯大林化
一、“去斯大林化”问题的提出
2009年9月初,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了题为“俄罗斯,前进!”的文章,就俄罗斯面临的战略任务、国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呼吁民众对此进行讨论并提出意见、评价和建议,以为即将发表的年度总统国情咨文作必要的舆论准备。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掀起了新一轮关于俄罗斯国家发展模式(准确地说,是关于国家现代化模式)的热烈讨论。10月30日,在纪念苏联时期政治迫害日的当天,梅德韦杰夫又高调发表了《对民族悲剧的纪念与对胜利的纪念一样神圣》一文,对斯大林时期“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发展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称“无论哪种国家发展模式,都不应当建立在人的牺牲基础之上”。 学界普遍认为,该文与正在升温的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辩论有关,是《俄罗斯,前进!》一文思想的继续。 11月12日,倍受关注的总统国情咨文亮相,对全民讨论的结果给予回应和总结,进而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俄罗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途径。
三个月里,梅德韦杰夫作为总统先后发表一脉相承的三篇重要文章,其主要背景是世界金融危机。在这场源于美国、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遭遇的打击比其他许多国家都要严重。2009年上半年美国GDP下降3.6%,欧盟下降4.7%,日本下降7.6%,而俄罗斯下降超过10%, 全年下降为7.9%。在金砖四国中,与中国超过8%的增长、印度近6%的增长和巴西同比下降1.5%相比,俄罗斯更是经济衰退最为严重的国家。在GDP大幅下降的同时,俄罗斯的失业率也有所上升,2009年为8.4%。 俄罗斯还10年来首次进入财政赤字年,2009年度赤字幅度接近8%,且今后3年同样将面临财政赤字。 经济形势的恶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各种民意调查显示,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严重受挫。
在上述文章中梅德韦杰夫指出,导致俄罗斯经济危机的不仅是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内部原因,“世界经济危机表明我们的情况不妙,20年暴风骤雨式的改革并没有使国家摆脱令人羞愧的原料经济束缚。今天的经济继承了苏联经济最沉重的弊端,这就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需要。国内的企业除很少部分外不搞发明,不生产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技术,交易的产品要么是原料,要么就是进口商品,俄罗斯生产的制成品基本上缺乏竞争力。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俄罗斯在此次危机中的生产下降超过了其他经济体,而且基金市场的跌幅也达到了极限。” 除了经济原料化,导致俄罗斯陷入困境的还有严重的腐败以及半苏联式的社会环境。梅德韦杰夫指出,“这些问题并不是近10年才出现的,而是在苏联时期以及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存在”。 危机表明,“过去我们远没有做好必须做的事情,而且远不是所有的事情做得都正确,首先是,我们自身在解决过去遗留问题方面做得不够,我们现在仍处于半苏联式的社会体制中,它吸收了苏联体制的一切缺点和当代生活的所有难题。” 基于这种认识,梅德韦杰夫指出,俄罗斯需要的不仅是经济的重新现代化,还必须包括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生活的新的现代化。
可见,梅德韦杰夫的三次讲话主要是以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为背景,以当下俄罗斯经济暴露出的严重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源为线索,以探求俄罗斯新的现代化为主旨。至于新的现代化,尽管梅德韦杰夫并没有明确给出概念上的说法,但基本思想已见端倪,即在彻底否定以往理论认知和传统做法基础上的新追求、新目标和新实践。有学者撰文将其界定为“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Десталинизаци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可谓切中要害。
二、“去斯大林化”的解析
“去斯大林化”,首先是指消除传统上苏联经济的影响,摆脱1990年代以来俄罗斯依赖能源原料生产与出口的发展模式;其次是指对苏联时期、也包括苏联解体以来的俄罗斯发展观的反思与批判;“去斯大林化”体现在社会领域,就是指消除半苏联式的社会环境,建立以民主价值观和制度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去斯大林化”还体现在政治改革以及对外政策等其他方面。
(一)“去斯大林化”意味着摆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去斯大林化”首先是指消除苏联经济的体制弊端和摆脱现阶段原料经济的发展模式,建立旨在满足人的现实需要的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梅德韦杰夫承认苏联的发展模式具有历史作用,即创造出了俄罗斯今天的大部分财富,例如油气开采的生产设施,构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先进的核技术,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例如强大工业体系的形成,使苏联迅速改变了落后农业国的历史面貌,一度位居世界工业化强国之列。但同时他着重强调的是,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最终却没有将俄罗斯带入发达的、能与其他后工业化国家相竞争的现代国家的境地,而是把它变成了工业原料化的庞然大物,俄罗斯逐步丧失了许多领域的竞争优势。他认为,苏联模式现代化的失败在于封闭的社会、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忽视了人的现实需要。
“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就是要摆脱当下的原料经济,遏制陈旧的、原料经济的增长,而要建立起新的、能够创造先进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经济模式,并将生产转向人的实际需要。为此,梅德韦杰夫提出了新的经济现代化的五大战略方向:第一,俄罗斯要成为能源生产、运输及利用效率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国家,将开发并在国内外市场使用新能源;第二,保持并将核技术提高到新的质量水平;第三,俄罗斯专家将完善通信技术,在利用超级计算机及其他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全球通讯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俄罗斯影响;第四,将拥有各种信息传送的地面及太空基础设施,俄罗斯的卫星将看到全世界,帮助本国人民及其他国家的人民与太空联系、旅游、从事科学研究、农业及工业生产;第五,俄罗斯将在医疗设备、诊断仪器的制造,在治疗病毒、心血管、神经等疾病的医疗器械的生产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新的现代化目标的提出,要求根本打破历史上以及现阶段原料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围绕人的需要实现科技创新。
(二)“去斯大林化”意味着否定历史上的发展观
“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不仅是要摆脱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摆脱苏联时期主要是斯大林时期“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发展观。梅德韦杰夫指出,“任何国家的发展,任何发展的成就,都不能以人的痛苦和损失作为代价,没有什么可以高于人的生命价值”。 他的这番讲话既是针对俄罗斯国内对斯大林时代怀旧情绪的蔓延以及对试图重新评价二战历史和斯大林时期政治迫害的反击,也是对去年7月欧安会提出要对极权制度的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对人类犯下的罪行进行审判的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时期的政治迫害,以往通常是指1937―1938年的肃反运动,然而梅德韦杰夫对政治迫害的理解则还包括二战之前的20年。有学者认为,梅德韦杰夫实际批判的是苏联革命实验的所有牺牲, 也就是说,既是对斯大林时期进行的政治迫害的批判,也是对苏联时期为了国家目标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发展观的批判。梅德韦杰夫指出,“俄罗斯历史中的现代化,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苏联,都是通过强制、迫害甚至牺牲几百万人的生命来实现的。而新的现代化是要在更高文明的基础上、沿着民主的道路来实现,不是靠强制而是要让人相信,不是靠施压而是靠开发个人潜能,不是靠恐吓而是靠激发兴趣,不是靠对抗而是要使个人的、社会的和国家的利益相融合”。 反对苏联式的强制,反对以牺牲人的实际利益作为现代化的代价,强调以人的利益为发展之根本,通过民主方式实现俄罗斯的现代化,这就是梅德韦杰夫向世界发出的领袖执政宣言。
(三)“去斯大林化”意味着改革创新社会政治制度
梅德韦杰夫认为,去斯大林化,否定斯大林主义,就是否定苏联的社会政治制度,因为“是那些制度不能使国家幸免于难”。在今天,这些制度遗产仍保留在俄罗斯的社会环境中,或者说,俄罗斯仍处于半苏联式的、吸收了苏联体制的一切缺点和今天生活的所有难题的社会环境中,主要表现是落后的经济、严重的腐败以及浓厚的社会依赖心理。他指出,“长期以来的经济落后,在于依赖原料出口、换取制成品的习惯,创新体系也曾有过,而且也不无成就,无论是彼得大帝还是之后的沙皇以及布尔什维克党人都有过,但是,这些成就的代价太大,它们是靠强压,是在专制的国家机器的极限下实现的”。至于俄罗斯由来已久的腐败问题,则在于“国家在所有重要的经济及社会领域的过度存在”。苏联的制度遗产还体现在弥漫俄罗斯社会中的、认为所有问题都应当由国家来解决的依赖心理。 “俄罗斯人还没有形成希望‘做自己’、一步一步地创造个人成就的习惯,因此,社会缺乏新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讨论的质量低下以及缺乏批评性言论,人们习惯于用沉默来表明同意和支持,而表达也常常是情绪化的、尖刻的,因而常常是表面化和不负责任的”。梅德韦杰夫认为,历史遗留的社会疾病是可以克服的,“只是需要采取最坚决的形式”。 归纳起来,主要是加强民主制度的建设和改革。俄罗斯最近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的改革,如简化国家杜马候选人推选的条件等。但是,国内对现行政治体制的指责不少,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较高。对此,梅德韦杰夫指出,“改革的速度不是令所有人满意,有人提出必须加快政治体制的改变,也有人提出要回到民主的90年代”。对此,梅德韦杰夫认为,“一个现代国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民主国家”,“回到专制的国家是不能被允许的”,但是“仓促和轻率的政治改革在我们的历史中已经不止一次地酿成悲剧的后果,将俄罗斯带到崩溃的边缘。我们不应当用社会稳定去冒险,为了某种抽象的理论而将我们的公民置于安全的威胁中。我们没有权力牺牲稳定的生活,即使是为了最高目标”。他同时指出,“改革是为了人,不是人为了改革。改革是必要的,但应当是渐进的、谨慎的和逐步的,而且应当是长期的、持续的”。 梅德韦杰夫认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才能使俄罗斯变得自由、成功及负责任;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才能解决滋生分裂、不自由和不公正的腐败问题。为此,俄罗斯政府计划从明年开始实行政府机关政务公开化以及法院案件审理信息公开化,以此来解决腐败等社会问题。 有效解决腐败的途径还在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梅德韦杰夫打消了人们对俄罗斯经济市场化方向的疑虑,提出将在2010―2012年期间对国有公司进行私有化。届时,国有部门的占比将减少三分之一,仅2010年将要进行私有化的企业数量就多达449家,其总资产达180亿卢布。 从逻辑上看,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也不失为旨在减少官员的行政干预进而防范腐败的重要举措。梅德韦杰夫认为,减少腐败,建立俄罗斯的公民意识,最终是要靠民主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改革来解决,这也是建立新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俄罗斯计划今年4月之前推出选举制度改革、多党制建设改革、地方民主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以期俄罗斯社会总体上朝着根本不同于苏联政治制度的、更加民主的、多元化的政治现代化方向发展。
(四)“去斯大林化”意味着坚定执行务实与开放的对外政策
苏联时期的现代化是在与西方世界保持意识形态的对立、与西方经济基本隔绝的半封闭条件下实现的。而新的现代化则是要在更加务实、更加开放、与世界更加融合的条件下予以实现。梅德韦杰夫指出,俄罗斯的民主现代化和建立新经济,需要依靠后工业社会的知识资源。为此,与西方民主国家建立和谐关系,这不是喜好和个人或者某个政党的意愿问题,俄罗斯需要来自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的资金和技术。俄罗斯非常愿意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和经济的合作以及相互交流。当然,俄罗斯不会像过去那样对西方言听计从,实行单方面让步的政策,但是,“走对抗、自我封闭、互相指责和挑衅的道路却是危险的。” 未来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任务应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在经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