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权:2011年全球选举动态」正文
2011年8月28日,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办的“2011年全球选举动态研讨会”在清华园新斋104会议室举行。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的张小劲教授、景跃进教授、刘瑜博士和吴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的史卫民教授,北京市行政学院的袁达毅教授和黄小钫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的冉冉博士,深圳大学的黄卫平教授和邹平学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的张爱军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的姜恒昆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的邢瑞磊博士、江苏行政学院的周忠丽博士和察哈尔学会的刘亚伟博士,以及顺道来访的香港浸会大学的赵心树教授,俄亥俄大学的李捷理教授,卡特中心总裁何迎瀚先生,还有来自哈佛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访问学者和在读博士生等共30余人。会议由张小劲教授主持。
按照张小劲教授的说明,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在世界各国或地区,无论是代议机构成员的选举和国家元首或行政首长的选举,或是有关重大事项的公投,对于本国的政治生态乃至地区和国际形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而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以及经济联系和政治交往的日益增多,中国因素、中国问题、以及与中国的联系等等,越来越多地成为这些选举中的议题;相应地,这些选举的结果无疑也会影响中国的利益,影响这些选举发生地与中国的交往和联系。为此,中国学者有必要对世界范围内的选举活动以及选举结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评估和合理的预测。这就意味着应当提出特定的概念框架和分类体系,搜集相应的选举数据和基础资料,汇聚已有研究积累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对话。本次研讨会意图提供这样一种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并且希望能够持续下去。
根据事先确定的议程,本次研讨会大体分为三小节。首先是总结和概括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已经发生和完成的选举事件,其次是展望和分析未来一年将要发生的选举事件以及目前的进展情况,最后则是探讨和讨论比较选举研究的大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选举观察:结果与影响
在题为“选举观察:结果与影响”的研讨会第一节里,与会者主要研讨了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各国各地区所举行的选举活动。姜恒昆教授首先介绍了非洲多国的选举情况。他指出,2011年堪称非洲的“选举年”,因为在非洲全部50多个国家中有17国要举行总统选举,其中包括尼日利亚、乍得、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喀麦隆、冈比亚等10个非洲国家已经完成选举。从总的情况来看,这些选举大体上是“有小惊、无大险”,在平稳中发展,没有出现重大的动荡和暴力冲突。当然,由于政党组织发育的原始性、由于政策取向的矛盾性和选举制度的植入性等特点,这些选举仍存在着诸多弊病和问题。接着,他重点介绍了2011年1月举行的苏丹公投的基本情况。这是因为苏丹公投涉及南北苏丹的分裂问题,是这个长期陷于内战的国家走向和平的关键一步;也是非洲第一次运用公投方式完成国家解体的案例,避免了以往常见的暴力冲突。他主要介绍了此次公投准备期间的政治交易情况以及公投的影响。
姜博士的介绍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来自卡特中心的何迎瀚先生介绍了卡特中心在苏丹公投中所扮演的角色。卡特中心组成了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坦桑尼亚总统等在内的100多人的观察团,还与另外五个非政府组织合作,对苏丹公投的投票者登记、公投场所设立以及投票过程等进程进行了全程观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他的介绍也同样引发了不少评论,大多集中于合理性、正当性以及公平性的问题上。对此,何先生补充介绍了南北苏丹的发展差异、历史积怨及其面临的一系列严峻问题,解说了本次公投的来龙去脉。此外,他还特别指出,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国外的运作不一定支持美国政府的政策,例如在解决朝核问题、在解除古巴禁运等方面,卡特中心有着完全不同的主张,在苏丹公投问题上也是如此。
接下来,吴强博士介绍了2010年11月举行的缅甸大选的基本情况。根据他所搜集的资料,吴博士重点说明了缅甸参选的党派情况、大选的主要进程、所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外界对本次选举的评价。他指出,这次大选是缅甸自1990年大选后中止民主政治、实行“制宪统治”20年后首度举行的大选,而且大选还包括有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等多项政体内容,因而意义十分重大。在附加许多苛刻条件的情况下,本次大选有37个政党参加,最后的投票率为35%,现执政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赢得议会多数,现任总理吴登盛当选为总统。尽管国际社会认为本次大选在公平和自由方面有重大缺陷,政府有滥用行政权力进行干预的现象,选举中存在着暴力威胁和欺骗,选民抱着恐惧的心情进行投票,但本次大选仍表明军人政府自2009年之后出现了松动,竞选活动中还诞生了独立候选人,新一代年轻人受时尚生活潮流的影响开始参与政治,,同时,老牌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领导层却显得过于老化。在选举之后,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呼吁解除国际禁运,世界各大国和地区组织也谨慎地表达了乐观的态度。围绕着吴博士的介绍,与会者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因为如此之低的投票率,固然与“民盟”宣布抵制大选有关,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在此次大选中行政动员与系统欺诈的程度较低。
随后,吴强博士又报告了2011年7月举行的泰国大选的情况。他认为,尽管这次选举是在近年来持续发生冲突的背景下展开的,但竞选活动以及投票进程相对平稳;尽管其间仍有曲折,甚至在选后还有资格审查,但最后的结果仍然得到各方的承认和接受。选举的最终结果是,为泰党获得了500个议会席位中的265个席位,上台执政;然后又联合其它5个小党共获得300个席位,以保证议会多数。在本次大选中,社交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也有意外的影响;但选举结果也证明,早先人们估计的政治势力格局失衡程度并非十分突出;开放、自由、民主的选举是权力转移最可靠的方式和来源,也是缓和政治冲突的必由之路。针对吴强博士的分析,史卫民教授进行了补充。他分析了泰国对中国经济的高度依存、他信与中国的渊源关系以及中国对英禄的看法等等,进而认为中国对本次泰国大选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本节活动的最后,来自深圳大学的黄卫平教授详细分析了新加坡在2011年5月举行的国会选举以及8月27日进行的总统选举。他首先讲述了直到本次会议即将召开的当天清晨4时所产出的总统选举结果以及戏剧般的发展进程。黄教授认为,2011年的这两次选举相互关联,相互印证,体现了丰富的内涵。对此,他主要讲述了执政党的应对以及反对党的成长两个问题。他指出,2011年的国会选举是新加坡政治发展的新纪元和里程碑;其中的全新特点是,反对党在所有选区均推出了候选人;第一次开放了网络竞选;强调监督和制衡的声音非常强烈;结果是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得票率下降,仅60%多一点;而反对党的席位突破多年僵局而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反对党在胜选难度极大的集选区也获得了难得的突破。黄教授认为,廉洁高效的新加坡政府之所以会面临强大的反对声音,支持率下降,是因为他们的执政方式过于傲慢,高薪养廉的政策在经济危机年代显得过于丰厚,普通大众对执政党过于肯定自己的说法感到厌倦。相隔3个月后的总统选举,破天荒地有了多位竞选者,其结果也再次体现了此前议会大选的某些特征。
黄卫平教授认为,作为多党制国家,新加坡的反对党长期存在,但不成气候。在本次竞选活动中以及选举结束后,反对党都提出并不希望成为执政党,而只是一个“平衡性政党”,意在能够在议会中更多地代表不同的意见和百姓的诉求。在一般公众希望政府能更多地倾听吸纳百姓的意见的情形下,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反对党显然会受到人们的推崇。此外,反对党提出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投反对党的票而个人遭到报复”的口号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与之相应,黄教授高度评价了长期执政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他认为,人民行动党能够主动回应潮流,为反对党提供制度性的参与平台;而在选举之后,人民行动党的执政方式开始发生转变;李显龙在当选后立即推出了几项有明确针对性的改进政策,包括重新评估部长级官员的基本待遇,强调“新加坡人优先”的原则等。基于对今年这两次新加坡选举的分析,黄卫平教授还概括了四点结论:一是民生建设可以延缓民主政治的发展,但不可替代民主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不仅仅满足于经济增长,而是要求更多政治参与以及对执政党更多的监督。二是年轻人参与决策的愿望、分享权力的诉求和参加投票的积极性,是不可阻挡的。三是无民主传统的东亚威权体制也可能平稳地发展成民主国家。四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对民意表达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最后,黄教授还指出,中国政府之所以欣赏新加坡,是因为新加坡在一党执政的条件下仍能保持政府的廉洁高效。
围绕着黄教授的主题报告,与会者热烈讨论和评价了新加坡的政党制度和执政党,对人民行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社区联系制度、人才选拔体系以及纠错反响机制等等均有更详尽的探讨。本节研讨会因工作午餐而不得不宣告结束,但在与会者随后的进餐期间,讨论仍在继续,直至会议开始第二节的内容。
二、选举预测:分析框架与热点问题
在主题为“选举预测:分析框架与热点问题”的第二节,本次研讨会对已经即将在2012年发生的选举事件进行了预测性的探讨。
刘亚伟博士首先分析了美国2012年11月的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将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目前已经崭露头角的共和党对手的基本情况。刘博士认为奥巴马的竞选议程上有就业问题、房价问题、油价问题三个最为严峻的挑战以及债务危机、医改问题、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问题、中国问题、社会政治问题等五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及其结果,将会决定他在2012年能否成功连任。关于奥巴马的竞争对手Rick Perry,Mitt Romney,Ron Paul,Michelle Bachmman,Newt Gingrich,Herman Cain,Rich Santorum,John Huntsman,Sarah Palin等人,刘博士分别介绍了他们的优势和弱项,评价了他们当选的可能性以及目前的资金筹备情况。最后他指出,尽管全面地预测明年的美国总统选举选举为时尚少,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筹款制度的变化和调整,这次大选将是一场突显“金钱游戏”特征的政治活动,在竞选筹资方面占得上风者可以在后面的竞选中赢得先机。刘博士的介绍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大家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问题要求刘博士给出解答。
随后报告的冉冉博士对将于2012年5月举行的法国总统大选进行了探讨。她介绍了迄今为止多家民意调查机构对总统大选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她点评了目前排名依靠的几位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主张和选民基础。她认为,责任总统萨科齐面临内政与外交的多重压力,其政策主张传统右翼,个人生活方式饱受传统力量批评,被称为“史上最差的总统”;大选中他将面临左翼社会党奥朗德和马蒂娜?奥布里,以及极右国民阵线主席马琳?勒庞的挑战。相对于其它几位候选人,奥朗德获得了希拉克的支持,是最有可能战胜萨科齐的人;马蒂娜?奥布里曾任就业与社会福利事物部部长,因推动每周35小时工作制而闻名,她对萨科齐也是一个挑战;“女承父业”的马琳?勒庞属于极右翼,但她在某些方面调整了做法,因而在2011年3月的民调中一度领先。冉博士以两两相对的方式,分别评价了上述几位候选人在选举投票中获胜可能。最后,冉博士还提出,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这次法国总统选举,有若干问题是值得高度关注和持续观察的,这包括尚未尘埃落地的“卡恩事件”及其影响,选举结果会对欧洲债务危机以及其它国家产生哪些作用,对中法关系以及中欧关系又有怎样的影响等等。
史卫民教授集中介绍了定于2012年3月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合目前已有候选人的两岸政策主张,他分析了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等人的基本情况以及竞选的热点话题。史教授认为,尽管此后的竞选进程还会有更多的变数,但从目前的台湾选民心理来看,所谓“钟摆效应”已经显现,人们会更看好马英九的胜选连任,愿意再给马英九第二个任期以利于兑现其政策主张。对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与两岸关系之相互作用问题,史教授认为,迄今为止的两岸关系状况尚难以给出确切的分析结论,也难以为马英九难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尽管马英九上台以来两岸经贸往来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