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酉潭:民主巩固或崩溃:台湾与俄罗斯之观察(1995~2005年)」正文
摘要:台湾与俄罗斯都是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时,从威权或极权政体走向民主政体的国家。然而,两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本文的主要目的,乃是在探讨1995年至2005年之间,台湾与俄罗斯在民主发展上的异同。首先,针对民主巩固之概念作概括性的整理与解释;其次,说明台湾与俄罗斯民主发展之过程;接着,以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的模型,深入比较台湾与俄罗斯民主化进程之差异;最后,则进一步提出台湾迈向民主巩固与俄罗斯发生民主崩溃的观察。
关键词:第三波民主化、民主转型、民主巩固、民主崩溃、台湾、俄罗斯
一、前言
二十世纪末期,人类政治史上最特殊的政治现象之一,就是所谓“第三波”(TheThird Wave)民主化的浪潮袭卷全球。第三波民主化自从1974年在葡萄牙展开之后,至今已经超过三十年。相较于1974年时,全球只有39个民主国家,在著名智库“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于2005年底公布之最新世界各国自由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球192个国家之中,“选举式民主国家”(electoral democracy)共有122个,其中包括了89个“自由民主国家”(liberal democracy),同时也是自由的国家;其余33个国家则被评定为“部分自由”。其中,台湾与俄罗斯都是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时,从威权或极权政体走向民主政体的国家,但是两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虽然荆棘满布,却继续往民主巩固的方向发展;后者虽曾曙光乍现,但却面临民主崩溃的挑战。而造成新兴民主国家之间民主发展不同的原因,乃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尽管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使得新兴民主国家急遽增加,同时也使民主政体成为当前最主流的政治型态,然而,在这波民主化启动三十年之后,却呈现所谓退潮的现象,新兴民主国家的扩增也已经缓慢下来。政治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正逐渐转移至民主巩固之上。然而,究竟什么是民主巩固呢?尽管民主政治与民主化的研究变成“真实成长的工业”,晚近关于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的研究更是当代的显学;正当任何人都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来诠释、使用民主巩固概念之时,却没有人能够明确道出此概念的真正意涵。“巩固学”(consolidology)成为一个不清楚、不一致、无限制的概念。因此,本文首先将对民主巩固的概念,作一概述性的讨论与整理。
台湾启动自由化的时间点,约莫是从1986年民进党成立或1987年蒋经国总统宣布戒严令解除开始;继而经过1991、1992年国会全面改选和1996年总统直选以后,成功完成了民主转型。而后,台湾又于2000年通过民主巩固第一阶段的考验,人民用选票完成历史性的政党轮替与政权和平转移,这不仅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全球华人政治社会划时代的里程碑;不只是亚洲民主化经验亮丽的表现,也是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成功的案例之一。
相较之下,同样受到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鼓动,由社会主义极权专制政府转变成为民主政府的俄罗斯,在民主道路上似乎遇到更多的阻碍与困难。1991年8月,苏联发生了流产政变,前苏联总统戈巴契夫(M.S. Gorbachev)虽未被推翻,但是莫斯科的主控权已从苏联政府转移到俄罗斯联邦政府。俄罗斯联邦总统叶里钦(Boris Yeltsin)解散了苏联共产党与俄罗斯共产党的中央及各级组织,没收其财产,苏共与俄共同时瓦解。苏联的解体开启了俄罗斯民主化的进程,随后叶里钦采取的一连串民主化作为,使俄罗斯的自由民主开始逐渐大幅度成长与进步。但随着2000年新任总统普钦(Vladimir V. Putin)的上台,在他采取一连串政治迫害行为,以及巩固行政权的措施后,俄罗斯在“自由之家”的评比有严重退步的现象。
俄罗斯此一发展和台湾呈现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两国之间在民主发展上的异同乃是值得探讨的议题。全文架构如下:除前言部分说明本文主旨与所欲讨论之问题外;第一部分将对民主巩固之概念作概括性的整理与解释;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将分别说明台湾与俄罗斯民主发展过程及其自由、人权现况;第四部分将以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的模型,进一步比较台湾与俄罗斯民主化进程之差异;第五部分则为结论。
二、民主巩固的概念意涵
早在1995年8月台湾即将举行首次总统直选前,国内外多位著名学者曾齐聚台北,举行“全球第三波民主化发展与巩固”国际研讨会,其中Guillermo O’Donnell发表的“关于巩固的迷思”一文曾激起了民主巩固概念广泛的争辩。后来,该论文在民主期刊刊出后,研究南欧民主化的学者Gunther立即提出答辩,而O’Donnell也再度为文回应相关的答辩内容。然而,尽管Andreas Schedler于1998年发表“什么是民主巩固?”一文,明确提出区别消极与积极的民主巩固概念后,但相关论辩与争议却仍方兴未艾。2001年出版的民主思想百科全书不但提出狭义与广义民主巩固概念的区分,同时也针对民主巩固的概念提出以下的说明:
民主巩固概念已经变成比较政治中最常使用的概念之一,从1980年代开始这个词被选择来作拉丁美洲、东欧、东亚与南欧的政治研究。最近,这个概念也被学者们使用在西欧的研究上面。因此,民主巩固概念的重要性在当代思考民主政治上已经不再有争辩。然而,这个概念受欢迎的背后却有其代价,尤其是缺乏民主巩固意涵的明确性与一致共识。
不过,吾人认为Schedler在先前讨论“民主巩固的各种概念”时,所提出的民主巩固消极与积极概念的区分,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首先,他提出四种层次的分类法――“威权主义”、“选举的民主”、“自由的民主”与“先进的民主”(见图一)。接着指出:我们认定民主巩固概念的意义,必须考虑到我们站在什么地方(经验性观点),以及我们要达成什么目标(规范性水平)这两项因素。“选举的民主”与“自由的民主”代表民主巩固的经验性指涉。“自由的民主”欲避免“选举的民主”之出现,而“选举的民主”欲达成“自由的民主”之发生。换言之,民主巩固的过程其实就是国家在时间序列上,避免发生民主倒退的现象,进而迈向更稳定之民主制度的过程。由此可知,Schedler认为民主巩固在本质上乃是一种目的论的概念(teleological concepts)。民主巩固的消极概念是关心民主稳定,并避免倒退;而其积极概念则是关心民主进展并提升品质。
图一:民主巩固的概念
威权政体→选举的民主→自由的民主→先进的民主
除此之外,Samuel P. Huntington在第三波一书中提出一个衡量巩固程度的标准,那就是“双翻转测验”(two-turnover test)。运用这种测验,如果在转型期的初次选举中掌权的政党或团体,在此后的选举中失利,并把权力移交给选战中的获胜者;然后,如果这些获胜者又和平地把权力移交给次一届选举中的获胜者,那么,这样的民主政权就可被认为是已经巩固。因为透过选举选择统治者是民主政治的精髓,唯有统治者愿意依据选举的结果而放弃权力,民主才是货真价实的。这种将民主巩固的概念局限于选举的观察,被视为只是民主巩固的狭义概念,曾遭受到一些批评。事实上,Dankwart A. Rustow于1970年提出的民主化模式中,早就将民主巩固阶段界定为:民主根深蒂固于政治文化之中。而Georg Sorensen则进一步指出:巩固不是纯粹的政治过程,而是也需要社会与经济的变迁,且巩固的最后阶段乃是民主的制度与实际变成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的过程。
这种广义的民主巩固概念提供了一种更为丰富,可以区分巩固内容细部差异的观察角度,并且提供了欲克服狭义概念局限性的学者一个研究的起始点。也就是这种民主的多面向观察提供了狭义概念所无法达到的成果。毕竟Huntington提出“双翻转测验”来作为检验民主是否巩固的标准虽然明确清晰,但难免流于狭隘与形式化;唯有民主根深蒂固于政治文化之中,民主巩固才真正实质完成。
然而,究竟民主巩固的意涵为何,至今各界仍然没有共识。为了回应这个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了概念的重新评估。有些学者认为一个广为使用的概念在定义上不明确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他们仍针对概念的分析、概念的结构与概念的各种不同用法作了一番澄清与钻研的工作。事实上,吾人认为:无论是O’Donnell与Gunther等人的争辩、Schedler提出的民主巩固类型,或者是Rustow与Sorensen对民主巩固过程的看法,其实都涉及到民主政治的定义与类型问题,甚至也论及民主政治的测量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
而由于民主巩固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过程。因此本文基本上以Schedler的模型为主,从阶段性的演变来分析台湾与俄罗斯的民主巩固与崩溃。至于Huntington的“双翻转测验”及“自由之家”的评比,则用来作为台湾与俄罗斯对照Shedller提出之各阶段时表现判准的依据。所以除了简单介绍民主巩固的概念外,本文将以民主巩固的类型、过程,以及民主政治的测量等面向,来比较台湾与俄罗斯在民主发展上的差异。
三、台湾民主转型与巩固
台湾民主的转型恰巧与全球性独裁集权主义危机和民主化浪潮兴起的时间相呼应;台湾民主转型的进展并未造成原来威权体制的遽然崩溃,其快速的民主发展亦未导致大幅度的经济成长衰退、社会的动乱和严重的政治倾轧,亦即台湾政权内部发生了一场由威权体制走向自由民主国家转型的“宁静革命”。然而,究竟台湾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具有何种特质?相较于其他同样处于民主转型新兴民主国家,朱云汉曾研究指出具有下列非常独特不同的特色:1.台湾民主转型的过程,并非再一次的民主化蜕变;2.台湾民主转型始于一党专制,并非由军事政权过渡到民主体制;3.台湾民主转型没有遭到重大政经危机冲击,并未伴随社经改革的要求;4.台湾民主转型乃潜在着族群分裂与冲突,并促使台湾政治本土化;5.台湾民主转型不仅对合法性提出异议,并对国家正当性有所质疑。另外,由执政党改革派带头与反对党温和派进行协调磋商,并引领国家迈向民主化的变革模式;政府与反对派皆展现成熟的民主表徵,致使社会并未发生重大的暴力,这般的理性妥协、低度暴力亦是台湾民主转型的卓越表徵。
在台湾民主化之前,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形式属于威权主义政体,或者最多只是准列宁主义政体。威权主义乃是一种理念或由上而下的政府运作方式,强调政府的权威应该凌驾于个人之上,而忽视了人民的同意。当时的准列宁主义政体或威权统治模式奠定未来民主巩固基础的重要原因乃是:国民党政府并未以激进手段完全消除市民社会,实施的大部分是市场经济制度,且地方层级的选举从未间断过。由于在威权统治时期,政府并未完全去除公共领域与个人领域的分界,因此,在自由化后,市民社会中原本存在的各种民间团体,例如企业组织、利益团体、俱乐部、家庭等,都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倾向。
依据“自由之家”所发表的年度报告,台湾的民主化开始于1987年,国民党政府将施行38年之久的戒严法废除,且在1988年国民党的李登辉成为第一位本省籍的台湾总统。他的执政改变了来自中国大陆的逃亡者及其后代,以14%的台湾人口在政治上居于掌控地位的事实。自从1996年开放总统直选后,台湾的自由程度不断提升,2000年更完成了首次的政党轮替。但2004年总统选举的结果,却对民主发展造成严峻的挑战。以下分为两个部分进一步来加以说明:一为台湾的整体发展;二为台湾的政治权利与公民自由。
(一)整体发展
1996年3月,李登辉先生当选中华民国首届民选总统,完成了台湾由威权体制转型至民主体制,台湾人民能够以民主方式变更他们的政府,“自由之家”特别在1996年公布的世界各国自由报告中提出评论:台湾成功地完成民主转型,亦即透过自由与公平的选举,在多党体系竞争之下完成总统直选,呈现政治多元主义;因此正式将台湾列为既是“选举民主”,也是“自由民主”的国家。在本次选举过程中,中国大陆显然不愿见到二千三百万人民选出自己的总统。为了影响选举的进行与结果,透过发射导弹的方式,引起台海危机,但并未动摇台湾政府当局与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决心。1997年11月的地方选举,民进党淡化其独立立场,并承诺回应做一个干净与全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