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柱:可持续发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研究的新议程

作者:黄天柱发布日期:2017-03-17

「黄天柱:可持续发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研究的新议程」正文

[内容提要]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多党合作制度作为我国政治上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与实践看,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了某种政党制度后都面临如何使这一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中断对中国实现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更是一个巨大警示。从我国政党制度的实践看,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本身就并非一帆风顺,其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各界对这一制度的发展前途本身还存在争论。因此,在当前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思考和研究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新议程。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制度所面对的环境不同,承担的使命不同,发展的要求也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为新生政权提供尽可能广泛的合法性基础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巩固国家政权,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讲是源于这样一种客观需要,而这对建国之初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实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重大议程,即可持续发展问题。所谓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多党合作制度在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持久而连续的、平衡而稳定的运行状态。说白了,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可持续,二是可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现在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但就其所适用的范围而言,目前主要还是运用于研究和指导生产力和经济发展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用来研究生产关系和制度问题的也有,但不多见。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和观察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则更加少[1]。事实上,在当前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对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这一制度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应对之道,必须予以充分关注,并开展前瞻性研究。本文就研究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作一简要阐析。

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研究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不仅生产力有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也有可持续发展问题,多党合作制度作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不例外。事实上,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具体到政党制度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尽管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的性质(正相关抑或负相关)、强度(强相关抑或弱相关)和作用方式(直接作用抑或间接作用),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实践证明,一种适合本国或本地区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政党制度,往往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实现社会整合,扩大有序参与,加强政治监督,并通过这些中间变量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一种与本国或本地区实际相脱节的、不稳定的政党制度,对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言,往往是一种灾难。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和实现,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与有效的社会动员和整合机制,需要有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并使之能可持续发展。

二、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与实践看研究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了(当然,这种选择往往是历史的选择或者说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某种政党制度后都面临着如何使这一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任何一种政党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世界各国政党制度的变迁来看,政党制度的发展都经历过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从一种做法、关系发展成为制度都需要假以时日,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不但在较晚出现政党政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由社会主义向非社会主义转型的前苏联和东欧,而且在最早产生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西方国家,都存在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变迁问题。

首先来看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发展。政党在西方国家产生并逐步形成相应的政党制度、政党政治以及获得巨大的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代西方国家主要实行竞争性政党制度(多党制和两党制是其主要制度表现形态)。这种政党制度已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到20世纪,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又有了新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在当代,它能够比较平稳正常地运行,处于相对稳定的、成熟的状态,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系的正常运作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西方多党制和两党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已经和正在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困扰甚至严重危机的挑战[2]:政党内部的寡头化,致使政党的功能萎缩,带来了选民支持率下降的威胁;利益集团大量涌现,对政党及政党政治形成一定的冲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激烈竞争,促使社会阶级、阶层不断分化、组合,出现了新的政治势力与政党组织,从而打破了原有政党和政党制度相对平衡的格局;选民对政党竞选的冷漠态度日趋增长,等等。西方国家政党政治、政党制度遇到的挑战、麻烦乃至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金权政治和政党以权谋私则是其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也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无法根本克服的顽症,这也成为了影响西方政党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其次来看发展中国家政党制度的发展。当今时代是政党政治的时代,政党政治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政治运作的方向和趋势,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仍不允许存在政党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走上了政党政治的轨道。由于在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况、所处历史阶段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起步相对较晚,与西方成熟民主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治有明显的不规范、不成熟、发展不够平衡等特点,属于正在发展中的政治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党制度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显得愈加突出。从实践来看,发展中国家政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坎坷的道路。如果从19世纪3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形成政党体制算起的话,发展中国家对政党政治的探索已有18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几乎每个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都经历了模仿、改革和再探索三个阶段[3]。而在政党制度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一个由多党制到一党制(或军人政权)再到多党制的演变过程[4]。在殖民时代末期和独立初期,多数国家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多数国家转向权威主义政体,但也有几个国家维持了多党制,还有的国家断续地恢复过多党制。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多党民主风潮,大多数国家又回到多党民主的轨道。而同两党制相比,多党制本身的稳定性总体而言又更低一些,更容易受到冲击。在实行多党制的国家,由于多党竞争,没有一个政党能单独组成政府,致使党派之间必须联合,因而很容易出现频繁的政府更迭。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有效促成各政党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妥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党制度发生动荡或者说最大限度地推进政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权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后来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远未展开,因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政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有明确的阐述。不过,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担负的解放全人类的崇高历史使命,进而提出了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以及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行联合的必要性,这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5]。列宁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的同时,对多党合作制度进行了初步尝试。十月革命后,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曾经是一个多党参政、执政的机构[6]。布尔什维克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也曾在政府中进行过愉快和睦的联合执政实践,但是经过“战时共产主义”、布列斯特和约、国内战争的考验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逐渐同布尔什维克党分道扬镳[7]。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别无选择地”确立了一党制[8]。

二战后,东欧、东亚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就其政党制度而言,可以分为一党制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两种类型[9]。因此,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是独树一帜、独具特色;但是,如果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即苏东剧变之前,你会发现,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当时并不“寂寞”。在当时世界上1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有7个国家(分别是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欧洲的波兰、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的是共产党[10]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即除了执政的共产党之外,还有置于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非共产主义政党,在我国称为“民主党派”,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称为“民主政党”,共计23个[11]。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作为一种新型政党体制,尽管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具体做法不同,但在当时确实显示出了一定的生命力。它在保证党政体制一体化的前提下,有利于扩大民主,团结更广泛的政治力量参政议政,从而既保证了先进政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又增强了决策的民主化,同时也避免了资本主义多党制下政党之间的争执不休、互不相让的局面[12]。但是苏东剧变后,波、捷、保、德四国脱离了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的轨道,实行了竞争型政党制度;越南则由于外受苏联模式影响、内有种种原因,由多党合作制变为一党制[13];朝鲜的社会民主党和天道教青友党虽仍存在,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14]。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在这些国家尤其是东欧四国的中断是出乎一般人们的意料的,也出乎中国人的意料[15]。但这却是严酷的事实。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为什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人认为是因为这些国家领导执政的共产党长期未能摆脱苏联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控制,并受苏联一党制模式的影响,推行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没有充分发挥其它民主党派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只是当作“花瓶”摆设,未能对共产党真正起监督和制约作用[16]。也有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建立多党合作制不是共产党适应形势发展进行的自觉的政治选择,而是在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内部和外部、历史和现实的压力下被迫作出的城下之盟[17]。尽管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的多党合作制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地位和作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与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18]。在历史上曾经出现及现实存在的各种政党体制中,恐怕也就是东欧四国曾经实行的多党合作制与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在类型上最为接近。因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中断对我国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警示。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