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耀桐: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作者:许耀桐发布日期:2012-07-27

「许耀桐: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正文

民主集中制作为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形成于20世纪初期,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所创用。1906年 4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把民主集中制写入了党的章程。民主集中制传入中国之后,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文规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采取苏维埃的形式”。〔1〕(P2)所谓苏维埃管理制度和形式,就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形式。1922 年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宣布完全承认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即“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2〕(P161)1927年 6 月党的五届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1〕(P23)自此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在制定或修改的党章中都对民主集中制作了阐述,党的领导人也对民主集中制作出重要的论述,使民主集中制在中国获得了创新性的发展。概而言之,集中表现为三大方面。

一、民主集中制的科学阐释

民主集中制虽然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改称苏联共产党) 首先提出,但是对于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在其诞生后的几十年中,苏联共产党一直没有作出明确的、科学的理论解释。长期以来,苏联对于民主集中制的解读,以成熟的 1952 年 10 月苏共 19 大和1961年 22 大通过的党章为例,只是限于一些条文。如苏共 19 大党章指出“:党的组织机构的指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说:(一)党的一切领导机关从下到上都由选举产生;(二) 党的机关定期向自己的党组织报告工作;(三)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少数服从多数;(四) 下级机关绝对服从上级机关的决议。”〔3〕(P161)苏共 22 大党章除个别词语作了改动外,基本上和 19 大党章一样,指出:“党的组织机构的指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说:(一)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从下到上都由选举产生;(二) 党的机关定期向自己的党组织和上级机关报告工作;(三)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少数服从多数;(四)下级机关必须无条件执行上级机关的决议。”〔3〕(P208)

与苏联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几十年一贯制地只限于四个规定的解释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作出了科学的理论阐释。早在 1937 年,毛泽东就论述道,“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将民主和集中两个似乎相冲突的东西,在一定形式上统一起来。民主和集中之间并没有不可越过的深沟,对于中国,二者都是必需的。”〔4〕(P383)1945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对民主集中制进一步阐述道,“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5〕(P1057)为此,中共七大在制定党章时作出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即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的民主”,〔1〕(P51)这就使民主集中制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形象地说明,民主集中制包含民主和集中两个部分,并完整论述了民主集中制有着两个基本过程,即要经历“民主→集中”和“集中→民主”的过程。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召开了中共八大。八大党章在七大的基础上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1〕(P149)这个规定将七大党章中“集中领导下的民主”,改成为“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从而把集中与民主之间由领导关系确立为指导关系。党的八大还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分为民主原则和集中原则两种,全面解释了民主和集中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第二章“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中,具体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 6 个基本条件“:(一)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由选举产生。(二)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在地方范围内是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代表大会负责并且报告工作。(三)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研究他们的经验,及时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四)党的下级组织必须定期向上级组织报告工作。下级组织的工作中应当由上级组织决定的问题,必须及时向上级请求指示。(五)党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重大问题都由集体决定,同时使个人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六)党的决议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党员个人必须服从党的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组织必须服从上级组织,全国的各个组织必须统一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1〕(P155- 156)八大党章把苏联关于民主集中制的传统的四条规定,扩展为六条,大体上说,这六条规定的前三条体现了民主的内涵,后三条体现了集中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民主集中制的内容。

1978年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动乱,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中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1979 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6〕(P175)基于此,1992 年十四大党章将民主集中制表述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与八大党章的论述相比,增加了“相结合”的要求。这个增加和要求非常重要,它使“民主”和“集中”的两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了,避免被割裂,并且,这样的两大过程“相结合”,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至此,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完整的“20”字定义。在“20”字的定义中,科学地包含了民主集中制的四个关键要素,即“民主”、“集中”、“指导”和“相结合”,它们体现在从民主到集中、从集中到民主的两大基本过程之中。此外,1992 年党的十四大党章在第二章“党的组织制度”中,也专门列一条全面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特别强调了“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这六条使民主的内容和集中的要求都得以体现,是对八大党章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六条基本条件的丰富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集中制的“20”字科学定义和 6 条原则,使民主集中制不再是几条干巴巴的条文,而是构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二、民主集中制的正确定位

在苏共时期,民主集中制作为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一直只是作为一种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至于这个组织原则和制度在党和国家的制度体系中,究竟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肯定。

在中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的“政体”问题来看待。他说:“‘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必须实行无男女、信仰、财产、教育等差别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才能适合各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适合于表现民意和指挥革命斗争,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的精神。这种制度即是民主集中制。……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4〕(P677)

当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毛泽东进一步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的一部分。他说“: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个专政是干什么的呢?专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压迫国家内部的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的剥削者,压迫那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就是为了解决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专政的制度不适用于人民内部。人民自己不能向自己专政,不能由一部分人民去压迫另一部分人民。我们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等自由。我们的宪法又规定: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7〕(P366)“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巩固。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个方面是分不开的,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或者叫人民民主专政。”〔8〕(P822)很显然,毛泽东认为,人民民主专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表明工农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国家性质的一个方面表现,他们要对敌人进行专政;而另一方面表现,就是在人民群众内部自身要实行民主,必然要采取民主集中制。因此,民主集中制构成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民主方面。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的正确定位,还体现在毛泽东把民主集中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指出民主集中制遵循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毛泽东阐述道,“在我党的―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5〕(P899)这样的认识论,体现的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5〕(P899)“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8〕(P816)由此可见,民主集中制的“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过程,同党的群众路线的“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多么的契合。邓小平非常赞成毛泽东的分析,他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列宁主义的组织原则,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也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应用。……党是依靠全体党员和全党的各个组织来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因此,正确地解决党的组织和党员的关系,党的上级组织和下级组织的关系,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的关系,在党的民主集中制问题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9〕(P225- 226)这就阐明了,如果共产党不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要求。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上,1992 年中共十四大党章,第一次在总纲中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与其他三项即党的基本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宗旨相提并论。

从毛泽东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国体与政体的政治学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观点出发,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9〕(P312)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6〕(P175)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民主集中制的制度性质得到高度重视。1992 年中共十四大报告确认“,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是我们的一项根本制度。”201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之际,胡锦涛发表了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七一”讲话。“七一”讲话指出,新阶段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而“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七一”讲话把民主集中制置于了党的“核心制度”的地位,足已显现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

正因为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邓小平认为“,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