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兴祖谈人大制度:好制度符合国情更需“当真”“用足”」正文
发挥人大制度功能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说,人大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根据您30多年对人大制度的研究,怎么把握这个“好制度”在当下的意义?
浦兴祖:评价一个制度,首先看它是不是本国土壤上生成的。追溯1840年以来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最终选择人大制度有这样一个轨迹:否定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不搞西方式民主共和,走向苏俄式民主共和;不照搬苏维埃模式,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也就是今天的人大制度。这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依据中国国情所作出的制度安排。从内在逻辑讲,人大制度内含“双重委托”和“双重监督”,它回答了现代民主最本质的“权源”问题,即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根源,经过人民对人大以及人大对“一府两院”等机关的权力委托与权力监督,使人民的国家权力服务于人民、受制于人民。这套制度继承了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如代议民主、议行合一,却没有照搬照抄,显示了自己的特色。
衡量制度好坏,还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本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按照人大制度,事关全国或地方的重大事项唯有经人大行使职权,才可形成具有国家意志性质的法律法规与决策。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人大充分表达人民意愿,并将它与党的主张统一起来,为改革提供立法依据,对改革进程开展监督。可以说,当下发挥人大制度这种“最后产出”的“程序性功能”,以及国家监督等功能,有效促进改革、稳定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比想象中好许多 比理想中差不少
记者:怎么评价人大制度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一路走来的历程?过去很多人说人大是“橡皮图章”,这样的声音近几年相对已经少很多了。
浦兴祖:一个甲子,人大制度在曲折中前行。10多年前一名研究生从市人大实习回来后说:人大“比想象中好许多,比理想中差不少”。这句话我一直当作经典。的确,这30多年,人大制度一方面有了许多进步,说“橡皮图章”的少了,另一方面距离理想目标仍有不小空间。
行使职权方面的进步,最突出的是立法权。人大的持续立法从总体上改变了近乎无法可依的状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他职权的行使也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参加行使职权的人大代表,其构成与参政能力也在改善。80年代初,人大代表还被看作“荣誉称号”,或者是官员退休前的“中转站”。而现在,官员代表在减少,一线代表在增多,参政能力总体上在增强。
人大表达民意、行使职权的民主氛围也有了较大变化。以前不少代表只是“握手、拍手、举手”,议题总是“高票通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某次人大会议有3人举手表示弃权,被好多记者作为新闻报道。今天已经不一样,反对票、弃权票成为寻常事,甚至组织推荐的个别人选也会在人大落选。须知,这曾经是被视为“对抗组织”的,而后来连党内法规也明文要求正确对待这种落选现象。人大民主较以往确实有了提升。
记者:但“比理想中差不少”,差在哪里?
浦兴祖:主要在于制度的绩效。人大制度的理想目标包含多个层面:价值取向、基本框架、制度细化等等。制度的价值取向早已确定:民主,1954年建构了制度基本框架,这30余年制度细化也在逐渐推进。不过这些主要还属静态层面。理想目标中最重要的是在动态层面,即通过制度运行充分产出制度绩效。前面讲到行使立法权的可喜绩效等,但总体看离开理想中的制度绩效差距还不小,包括立法质量与监督力度等。
制度与时俱进需要激活与创新
记者:继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与时俱进”完善人大制度。您怎么看?
浦兴祖:高层把“与时俱进”这个词用在人大制度上,我认为是空前的。“与时俱进”的“时”指什么?指今天的时代、时势、时务,即全面深化改革之“时”。人大制度要与时俱进,逐步完善,提升绩效,必须激活那些已有宪法法律赋予的种种职权,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通过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备案审查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等。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职权都应当激活、做实。
推动与时俱进,还应当重视人大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比如,怎样把握人大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怎样增强兼职化代表联系人民、依法履职的动力与能力等,都需要创新。激活与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要有利于人大制度与时俱进,有利于发挥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只要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就应当鼓励。
记者:强调“激活”,也是为了“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
浦兴祖:对。防止人民实际上无权这句话非常深刻,尽管不是直接针对人大制度说的,但对人大制度同样适用。多年来我一直主张,对待人大制度的关键词是“当真”、“用足”。“当真”,就是要真正认清民主对于当今中国的价值,把人大制度、人大民主、人大权威真正当回事,而不是“不搞不行,真搞更不行”;“用足”,就是要逐步用足人大的制度空间,激活“休眠”中的那些职权。只有这样,才能使“好制度”由文本转化为现实,不至于形同虚设;才能使人民在实际上“有权”,不至于有名无实;才能获得人民由衷的制度认同,不至于丧失制度的根基与生命力。
解放日报(朱珉迕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