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石仲泉发布日期:2014-08-19

「石仲泉: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文

 

中华民族是屡经大难而不断兴盛的民族。在20世纪,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事业有三大历史伟人。首先是孙中山。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斗争史揭开了新篇章。第二个是毛泽东。他领导建立新中国,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始目标――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三个就是邓小平。他领导中国人民开始富起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高目标――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迈进。

习近平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结果。邓小平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奠定了最直接的历史基础。

 

一、开辟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正确发展方向的历史基础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艰难抉择。邓小平庄严宣告:走自己的道路,并将“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三大将这条道路评价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实践成果。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事业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对这条道路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它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但灵魂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他都是为了实现它而展开和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了赋予它以科学称谓外,至少还有三大特殊贡献。

(一)率先提出并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灵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首要转折。邓小平指出:“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页,第250页;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指出: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我们立国和团结全国人民奋斗的根本。”(《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关于坚持改革开放,他多次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改革既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正是在上述思想发展基础上,党的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作了科学概括。此后,邓小平一直坚持认为这个基本路线不能改变。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以异常鲜明的态度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8页)。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现阶段客观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唯一正确路线。

(二)为开启改革开放闸门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披荆斩棘的三大决策。第一,发动和领导破除“两个凡是”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不仅是最早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而且在报刊发表打响第一枪的文章后,是他接连发表重要讲话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展开,否定“两个凡是”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次大讨论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汹涌澎湃大潮的闸门,为当代中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支持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还在包产到户等被视为“异端”时,邓小平就支持这样的“异端”。在中央肯定包产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认为,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要长期坚持不变。并且坚持把农村改革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他强调,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神州大地在改革浴火中获得新生。第三,倡导兴办经济特区,推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他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他倡导深圳等地兴办经济特区,并推动海南全岛辟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辟为开发区。1992年“南方谈话”后,新一轮开放浪潮以迅猛之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推进,形成全方位格局。

(三)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坚持下去,规划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个思想是逐步明确的。邓小平强调,一切都要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06年10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这个目标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不仅规划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总体要求,而且对其八字内涵多有具体论述,或促进了其思想的形成,为实现八字目标作了巨大努力。关于“富强”,邓小平首先为社会主义正名,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当然是人民共同富裕。“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这个正名,使“富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要义。关于“民主”,他指出:“民主是我们的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关于“文明”,他多次指出:我们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八字目标里,“富强”主要表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诉求,“文明”则主要指精神文明建设。“和谐”作为奋斗目标提出,尽管与邓小平没有直接关系,但“和谐”理论形成却离不开邓小平。从总的方面言,他领导的改革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正是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提了出来。

 

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基的邓小平理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

 

中华民族是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个善于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领导第二次伟大革命,取得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本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四大将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概括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其明确为“邓小平理论”。十七大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创新理论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对这个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它说明三大创新理论,既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前后相连、彼此接力的统一体;并且是对第一次伟大革命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就邓小平理论言,它首先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而创立的,同时又奠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

(一)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继承和创造性发展。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我们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发展。怎样解读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关系?即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共同点是什么?就宏观言,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思路的连续性。在根本思路上,都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倡导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二是理论性格的连续性。尽管两者间有相异一面,但就相同面言,两者都强调中国特色,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追求创新发展。三是理论内容的连续性。从理论渊源上讲,邓小平理论许多思想观点来自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1992“南方谈话”带有整体标志性。这篇谈话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大成,比较全面论述了他长期思索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以异常尖锐、鲜明、透彻和凝重的语言发表了不少“惊世骇俗”观点。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关于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人,关于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等等。在20多年前这些观点发表之际,震惊中华大地和世界各国。它充分说明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十四大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十五大进一步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样,邓小平理论从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继承出发,最后达到同毛泽东思想具有同样理论高度、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科学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头一个创新理论,肩负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说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是因为:第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缘起言,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原本是同一个理论。在十四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谓,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法同时并用。十五大提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后,强调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等领域,涵盖从经济到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